閱讀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湯》,回答以下問題。
咸菜茨菇湯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xí)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湯!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里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咸菜湯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咸菜已經(jīng)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經(jīng)發(fā)酸,咸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湯里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湯;蛘呓写墓较滩藴伎梢。
我小時候?qū)Υ墓綄嵲跊]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xiāng)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chǎn),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xiāng),輾轉(zhuǎn)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jié)后數(shù)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么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于茨菇、土豆。
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jié)前后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么?”
——“茨菇。”
——“茨菇是什么?”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chǎn))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xiāng)的雪。
【習(xí)題】
1、本文多次寫到咸菜茨菇湯,同時借助咸菜茨菇湯寫出了“我”對咸菜茨菇湯情感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是:(2分)
—— 離家多年也不想念 ——
2、文章第⑥小節(ji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3、汪曾祺的語言,不加雕飾卻自然靈動。請賞析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所蘊涵的意思。(4分)
(1)這東西有一種苦味。(2分)
(2)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2分)
4、賞析下面句子的妙處。(3分)
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5、結(jié)合對全文的理解,說說作者為什么“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2分)
【閱讀答案】
1.情感變化是:小時候沒有好感、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湯(1空1分,共2分)
2.寫自己對茨菇?jīng)]有好感的原因。(1分)突出茨菇的難吃(1分),同樣為下文懷念咸菜茨菇湯做鋪墊。(1分)共3分
3.(1)“苦”:一方面指茨菇使人產(chǎn)生的味覺上的苦味(1分),一方面指代家鄉(xiāng)鬧大水、糧食缺乏,大量吃茨菇的艱難日子。(1分)共2分
(2)“格”:一方面指味道,(1分)一方面指格調(diào)、內(nèi)涵。(1分)共2分
4.通過一系列動作(1分)寫出了家鄉(xiāng)的一種生活習(xí)俗,下文思念家鄉(xiāng)埋伏筆;(1分)“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半年的青菜雖充當了口糧,卻也叫人倒了胃口,為情感的發(fā)展做鋪墊。意思對即可。(1分)共3分
5.作者遠離故土后,對故鄉(xiāng)難舍的鄉(xiāng)情,(1分)使得他在人生的暮年懷念兒時的咸菜茨菇湯。意思對即可。(1分)共2分
更多熱門文章:
3.詳解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聯(lián)網(wǎng)閱讀答案
7.一顆豆粒閱讀答案
8.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 閱讀答案(2014江蘇無錫中考試
10.《瓢城古韻》 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