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尊嚴,當(dāng)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于維護自己的尊嚴。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嗟來之食》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言文《嗟來之食》讀后感【篇一】
《嗟來之食》這篇短文給我們講述了一位饑餓的窮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吃富人黔敖帶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終餓死街頭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我認為:每個人都應(yīng)有自尊,也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權(quán)利,但同時也要學(xué)會尊重別人,學(xué)會寬容。
每個人都應(yīng)尊嚴,當(dāng)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于維護自己的尊嚴。歷史上有可殺,不可辱的士;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文天祥;還有許許多多 “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革命者。在葉挺軍長的身上,我們體會到那種為了堅持真理,寧愿“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從狗洞里爬出”而獲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應(yīng)對的智者;在十一歲意大利愛國少年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大義凜然的孩童,一個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們都是為了尊嚴,為了那比生命還寶貴的尊嚴。在《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中,從那位衣衫襤褸,餓得少氣無力的窮人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他為維護自尊而瞪視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鄭重的話語的分量,體現(xiàn)了“人窮志不短”的高貴品格,所以那位窮人開始拒吃嗟來之食是對的。
不會尊重別人,不會寬容別人是短文中那位窮人的缺憾。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黔敖知錯就改,已經(jīng)道歉,并且尊重了你,這時的施舍絕不是嗟來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體過不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個人都應(yīng)當(dāng)珍惜。我想對那位窮人說:“人既要有尊嚴,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礎(chǔ)上,學(xué)會寬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應(yīng)該是我們的心胸!”
文言文《嗟來之食》讀后感【篇二】
尊嚴使人不再丑陋,尊嚴讓美麗成為永恒。今天我讀了《嗟來之食》,讀后使我有感而發(fā)……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齊國發(fā)生大荒饑,一位少氣無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齊國人,寧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邊擺了食物,施舍給災(zāi)民;他的這種做法我很贊同,但是他沒有想過“嗟來之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那位挨餓的齊國人為了尊嚴,寧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餓的齊國人,我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會吃“嗟來之食”。因為“嗟來之食”是對別人的侮辱,人們?yōu)榱俗饑溃矊幙喜怀?ldquo;嗟來之食”餓死。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論你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要低頭,永遠不要丟掉自己的尊嚴。這是走向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條件。
文言文《嗟來之食》讀后感【篇三】
尊嚴,是一個讓人值得深思的詞語,放棄小尊嚴,是為了捍衛(wèi)大尊嚴。近日,我在語文書上看到了《嗟來之食》這篇文章,講述了關(guān)于尊嚴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是:齊國有一年發(fā)生了大饑荒,富人黔敖在大路兩旁擺滿了食物,施舍給災(zāi)民,可有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卻不吃黔敖的東西,他說:“我不吃嗟來之食”。結(jié)果就餓死在大街上。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想,這個齊國人何必那樣固執(zhí)呢,是自己的國人給食物,但這并不是為了羞辱他,而他為了自己的尊嚴死要面子活受罪,終因饑餓丟了性命。在有些時候,我覺得生命大于尊嚴,因為只有保住了性命,才能成就大事業(yè)呀!你才能活得有尊嚴!
正像當(dāng)年的孫臏被龐涓陷害,挖去了膝蓋骨,可是孫臏忍辱負重,甚至在豬圈和豬一起吃和睡,龐涓以為孫臏真的瘋了,就放松了警惕,孫臏乘機爬回了齊國,重振旗鼓,一舉擊敗了龐涓。
少年韓信為了保住性命忍辱負重,從欺負他的屠夫的胯下鉆了過去,最后卻成了人人崇拜的大將軍,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
司馬遷不懼漢武帝的淫威,在牢里忍受著宮刑的奇恥大辱,寫下了《史記》,贏得了后人的尊敬!
這些故事都講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業(yè),才能真正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
更多相關(guān)讀后感推薦:
1.嗟來之食讀后感
5.嗟來之食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