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是實實在在的幫助,是一種為民解憂的工作態(tài)度。下面是駐村扶貧工作日記范文,快來圍觀吧。
駐村扶貧工作日記2017【篇一】
今天是個好日子,天氣晴好、春光融融。
一大早,我叫醒與我一同派駐的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李思維和臨滄財校的張元翠,一起搞我們村的大掃除。正當我們3人干得起勁的時候,只聽有人喊“大石四在嗎?”我抬頭一看,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在問我。我回答說:“大嫂,你有什么事嗎?石副主任到外面辦事去了。”大嫂告訴我,她要找石興良副主任拿她家的戶口冊和身份證到信用社辦事,我立刻和石副主任聯(lián)系,并到辦公室取出戶口冊和身份證交給她;苏2小時我們才打掃完畢。此時,一輛白色越野三菱車駛入村部的院場,他們是玉臨高速公路項目部的,來村里找陶先明支書協(xié)商項目部選址相關事宜。我一邊招呼他們,一邊向陶支書報告了此事。過了一會,陶支書便及時趕來與他們協(xié)商。
14時許,幾輛越野車駛入我們駐村的衛(wèi)平村忙東易地扶貧搬遷點。這時,陶支書、李思維和我已早早等候在事先準備好的展板前。區(qū)委副書記龔文軍招呼考察團成員圍攏到展板前,聽取了邦東鄉(xiāng)主要領導介紹項目點的規(guī)劃設計方案、易地搬遷工作推進情況和項目點建成將達到的效果,參觀結束后我們隨同車隊返回村委會。15時30分,龔副書記在衛(wèi)平村脫貧攻堅大會戰(zhàn)辦公室召開了臨翔區(qū)脫貧攻堅推進工作現(xiàn)場考察團會議。
短短的一天,緊張而忙碌,各級領導的關心鼓勵使我們駐村隊員倍感溫馨,工作的有序推進增進了我們與群眾的感情,增強了我們參與脫貧攻堅的使命感。我想,這次派駐到這里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除了要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還要珍惜自我鍛煉磨礪的機會,更真實地感受農(nóng)村、了解農(nóng)業(yè)、理解農(nóng)民。
駐村扶貧工作日記2017【篇二】
對于民情走訪,我們中很多人開始都有些不以為然的想法,認為自己不過一普通干部,無職無權,捐個區(qū)區(qū)兩三百元,對那些深陷貧困的農(nóng)家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然而,兩個月來,或是與市縣部門的領導“二對一”幫扶,或是個人走訪,三家村九戶人家進行了走訪。當我走進鄉(xiāng)親們的家門時,內(nèi)心卻不能不被他們的遭遇、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善良深深震動。
終于找到三家村外坪子組王福保家時,還是春寒料峭的4月,這個70歲的老漢正在屋下面的田里掌犁耙?吹接腥藖恚醺1M现嗤壬狭税。他的老伴佝僂著腰,用手使勁揩揩碗,顫顫巍巍的泡茶端出來。兩層樓的紅磚屋沒有粉刷,屋內(nèi)地面坑坑洼洼,廳屋的神臺上擺著一張年輕的遺象。那是他們唯一的兒子,2009年患尿毒癥去了。兒媳從此再無音沓。兩個孫子,就跟著老人過活,15歲的孫女王倩在寶農(nóng)學校讀初二,8歲的孫子王可在神沖完小讀三年級。為了供孫女孫子讀書,給老伴看病,維持一家人生活,老人作了十多畝雙季稻。王福保說:“我們老了,又有病,這倒也沒什么,人總是要死的;就是兩件事放不下啊,一是欠的帳還沒有還清,二是兩個細伢子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對我們都還關心!你們做好事,我們記住了!”
是的,作為基層干部,我們的力量微薄。但是,我們都有一顆心,能夠用心去體會,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改變。民情走訪和困難幫扶不是一道一筆揮就的輕松試題,而是檢驗我們是否和群眾還保持著血肉聯(lián)系的莊嚴問卷。鄉(xiāng)親們最看重的,也就是我們在這張卷紙上傾注了多少真心啊!
駐村扶貧工作日記2017【篇三】
今天下午,電話聯(lián)系馬吉米村馬吉米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鄧付早,打算再次去他家走訪。因他有事,只好傍晚去。晚飯后,我和隊友蘇煜、呂繼踏著暮色,走過半個多小時的水泥臺階山路來到鄧付早家。
鄧付早一家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鄧付早愛人端來幾根黃瓜招待我們,大兒子李學普忙著泡茶,被我止住。我對他說,吃黃瓜就行啦。
坐在鄧付早家客廳簡陋的沙發(fā)上,我們拉起家常。
“10多年前,爸爸在興建的電站工地打工,因房屋垮塌,肋骨被砸斷。此后,爸爸一直在家養(yǎng)病,家中里里外外全靠媽媽一個人撐著。爸爸現(xiàn)在都不能干重活,只能背三四十斤重的東西。這些年,辛苦媽媽啦!” 健談的李學普邊介紹邊削黃瓜。坐在對面沙發(fā)上的恰付前用生硬的漢話說:“沒事!沒事!這么多年都熬過來了,兩個兒子已長大成人。”燈光下,恰付前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寫滿樂觀。她告訴我們,現(xiàn)在最讓她焦慮的是,小兒子李學鄧已經(jīng)22歲了,除了偶爾上山采藥,大部分時間閑在家里,對象也沒談著。
“你那么一個帥氣聰明的小伙子,還愁找不到女朋友?不過,男人再帥,沒本事也沒人喜歡。要趕緊想辦法掙錢。”我接過話茬對李學鄧說。
李學普今年26歲,5年前曾到怒江州府六庫打工,現(xiàn)在主要從事屠宰。他告訴我們,運氣好的時候,一個月可以上山多買到幾頭豬,屠宰后到馬吉鄉(xiāng)集鎮(zhèn)上賣。由于無法稱秤,與村民交易時全憑經(jīng)驗估算。有時估算多了,自己就虧本。我們建議他多養(yǎng)豬,他說,家里耕地少,每年收入包谷500多斤。加之住在山上不通公路,養(yǎng)豬不太可行;養(yǎng)雞,他和父親共同養(yǎng)雞12只,前段時間雞瘟死了4只;擴大草果種植面積,他家只有1畝多地適合種植草果……去年, 李學普種植了300來株重樓、養(yǎng)了兩窩蜂。他覺得,種重樓是目前他們家增收的好途徑。李學鄧則自有他的想法,他想養(yǎng)竹鼠。
不覺中,已近10點。我們起身告辭,鄧付早一家挽留我們在他家留宿。因要趕回駐地有事,我們謝絕了他們一家的好意。恰付前揀了幾根黃瓜裝在塑料袋里,送給我們。拗不過她的一番情誼,我收下了兩根。
下山路上,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鄧付早一家究竟發(fā)展什么產(chǎn)業(yè)好?如何才能幫助他家如期脫貧?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幫扶干部值得深思的問題。每次走訪貧困群眾,總是感到力不從心!自己究竟能為他們做點什么?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卻又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