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扶貧工作,不應該僅僅只停留在“脫貧”的階段,更多地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yuwenmi小編整理了民情日記范文,歡迎欣賞與借鑒。
扶貧民情日記【篇一】
5月10日上午9時,冒著炎炎烈日,我與大關縣供電公司駐青林村工作隊員王明偉、悅樂鎮(zhèn)掛鉤青林村干部石修春一行三人乘車從青林村委會出發(fā),前往青林村冒水孔村民小組開展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
冒水孔距離村委會13公里,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26公里,有61戶355人,其中選民261人。該小組屬青林村的高山,氣候溫涼,平常多雨多霧,難得今天太陽高掛。中午11點,選舉正式開始?吹揭粋個的選民到來,我們清點選票,發(fā)放選票,收回選票,密封選票,嚴格按照選舉程序進行。選民們表現(xiàn)出了空前的熱情。對于這樣一個貧困、落后的高山村民小組,來之前我心里很有些擔憂,怕不能選出群眾滿意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但通過今天的所見所聞、親身體會,改變了我的認識,也增強了對下步幫扶的信心,感覺收獲很大,也有一定體會。
一是選好村“兩委”班子是關鍵。在農村,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和一支戰(zhàn)斗力強的黨員干部隊伍,談脫貧是空話,談產業(yè)發(fā)展更是無從談起。
二是好的思路是否脫貧的關鍵。我們工作隊要幫助村干部理清思路,因地制宜謀發(fā)展、轉思想、上項目、興產業(yè),制定切合實際的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努力將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三是要及時舉辦技能培訓。農民思想解放程度和觀念更新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產業(yè)的發(fā)展。但是群眾思想觀念和技術都很落后,也還沒有真正的能夠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四是扶貧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讓群眾得到實惠。讓群眾親身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這是我們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與全國一道同步奔赴小康要做的具體事情,也是駐村干部的任務與使命。
扶貧民情日記【篇二】
春寒料峭,陰雨霏霏。但想著去聯(lián)系村開始新一年的“精準扶貧”工作,心頭不禁涌起一陣暖意。
與駐村隊友一行驅車由城區(qū)出發(fā),行駛在曲折的鄉(xiāng)村公路上。2016年來來回回走了五十多次,對這條路早已熟記于心。可每次走的心情卻總不一樣,第一次拿到包保任務時,忐忑不安;第一次送溫暖進村時,熱情澎湃;第一次進村查看洪災時,心急如焚;第一次得知包保戶脫貧時,歡欣鼓舞……約四十分鐘后,車子到達了村部,一路上竟絲毫感覺不到顛簸,而我的心情也像這條路一樣平實而富有力量。
紅山鎮(zhèn)石橋村共有82戶貧困戶,2015年脫貧了13戶,2016年脫貧了17戶,政府兜底負責22戶,2017年尚有30戶。公安駐村工作隊負責的有15戶。這15戶都是人均年收入未達到3420元的,這便意味著如果沒有政府、沒有村集體的幫助,他們連日常生活都得不到充足的保障。
到達村部時,村支書陳敬云同志已經等在那里了,我們一起座談,回顧總結了去年的“精準扶貧”工作情況,并就今年如何開展推進做好規(guī)劃,形成了共識。隨后,我們分頭去包保對象家里走訪慰問。
我們來到一組陳守義的家中,這是個因病返貧戶,七十歲的老人,自身罹患癌癥,手術后一直在化療,老伴因患嚴重的類風濕,手關節(jié)已經抽搐變形喪失了勞動力。四十多歲的兒子為多年前妻子難產、大人小孩都未保住,因傷心過度,也一直未成家。如今一家生活來源僅靠兒子長年在外打工的微薄工資。
2016年,我們多次前往老陳家走訪慰問,也曾或多或少的給予經濟扶助,并于年底與紅山鎮(zhèn)政府、民政局多方聯(lián)系,幫其解決了3000元的醫(yī)療救助款。如今,老陳家雖然已經順利脫貧,但是夫妻二人的醫(yī)療費依然壓力很大。2017年,對于二人的醫(yī)療救助,我想我還是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解決。我們的扶貧工作,不應該僅僅只停留在“脫貧”的階段,更多地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
接下來去看望五十多歲的幫扶對象馮幫恒,老馮和妻子都由于身體原因無法外出務工,日常生活僅靠農業(yè)生產自給,25歲的兒子在外務工,還未成家,其工資是全家開支唯一的來源。他家的土磚房子已被列入危房,特別是2016年洪災期間,由于大雨沖洗,家里的后溝被堵塞,險些將房子擠垮,我們駐隊十幾個人齊心協(xié)力幫助其清理。為了緩解其日常經濟困難,我們還和村里為其量身打造了脫貧項目——養(yǎng)殖山羊。老馮春節(jié)前賣掉了十幾頭山羊,除去春節(jié)的各項開支,還有節(jié)余。經過一年的共同努力,老馮家雖然還未脫貧,但目前養(yǎng)殖的山羊還有存欄,短期的生活費用應該不成問題。只是當前的住房岌岌可危,急待解決。年前,我們把老馮家新房改造確定為扶貧的重點項目上報,今天商討著等到開春天氣晴好,便著手動工新建。我與老馮聊著,安慰鼓勵他把羊養(yǎng)好,把自己的身體養(yǎng)好,不久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老馮從一年前初見我們時的愁眉苦臉,到如今看到我們已是滿臉笑容。
在村里走了幾個小組,看到路邊的綠化,看到農戶門前干凈整潔,村支書說,這些都要感謝公安局的支持,為村里送來垃圾清理車,現(xiàn)在村容村貌好了,我們看到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大好前景。這一切,不能不說,“精準扶貧”是扶到了實處,解決了實際問題。
扶貧民情日記【篇三】
李建國今年41歲,是富縣審計局的高級審計師。翻看他的工作日志,每天的工作點滴都記錄得很詳細,除了工作內容,本上還有他自己寫的小詩、手繪的社區(qū)精準扶貧戶分布圖、社區(qū)移民新村的引水工程草圖以及一些工作想法。
密密麻麻的字跡間,飽含熱情。而這樣的日記,李建國已寫了3大本。
“這家的情況現(xiàn)在怎么樣了,您了解嗎?”記者在他手繪的精準扶貧分布圖上隨手指了一戶貧困戶問道。“張亞琴家啊,去年我走訪的時候了解到,她家經歷了一場大火和一次交通事故,家里很困難。去年縣上出臺了產業(yè)扶貧政策,優(yōu)先從貧困戶子女中擇優(yōu)招聘,到能化公司上班,我第一個推薦了她兒子報考,不知道現(xiàn)在情況怎么樣了。”李建國建議我們和他一起到張亞琴家中回訪一次。
5月9日下午,我們和李建國來到了張亞琴家中,剛進門,連口水都顧不上喝,他就打開了日志本,和張亞琴攀談起來。
“你娃現(xiàn)在工作怎么樣了?”“娃現(xiàn)在正在西安培訓學習,估計月底就能回來分配上崗了。”“包的十畝果園今年掛果如何,前幾天爭取到的肥料夠用嗎?”“夠用了,還剩了幾袋沒用完,送給其他貧困戶了。”李建國邊詢問邊在本上認真地記錄著。
張亞琴告訴我們:“李書記特別有熱情,對村民的事從不怠慢。精準扶貧開始后,他常說‘只有精準了,才沒有怨言,只有公正了,才會有公平’,他做事向來公正,村民們都信他服他,遇事總會請他處理,主持公道。村里現(xiàn)在人心凝聚,對未來發(fā)展也很有信心。”
結束對張亞琴家的走訪已是下午5點多,李建國卻并沒有下班的意思,“社區(qū)小泉坡村移民新村的水源剛選好,還得去和村干部商量下引水的事。”說完,他又趕往小泉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