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是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的一部偉大著作。yuwenmi小編整理了京華煙云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京華煙云讀后感800字【篇一】
“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題記
這本書我并沒有讀完,但是,在這種沒有讀完的情況下,作者林語堂寫書時的心情卻是在我心中完整的體現(xiàn)了出來,這本書即使是沒有讀完,那種凄涼的感情在全書的開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從讀過了此書,在我的腦海里,“木蘭”也從一個變到了兩個,一個就是“鐵血女漢子”花木蘭,而另一個則是書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蘭。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決定的兩個木蘭結(jié)局時的情感的不同,與花木蘭的熱血、姚木蘭的冷靜所對應(yīng)的,花木蘭的美好的結(jié)局,與姚木蘭的凄慘的結(jié)局。
雖然姚木蘭的結(jié)局不稱人意,但是她在書中所表達出的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則讓更多的讀者喜愛她,對于壓迫,她反抗;對于封建,她反對;對于權(quán)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充滿現(xiàn)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個充滿現(xiàn)代思想的大家庭,結(jié)局卻是依舊的慘淡。它的結(jié)局好比駱駝祥子,卻比駱駝祥子更加高深莫測;他的故事情節(jié)好比水滸傳,但比水滸傳更加凄慘;它的人物設(shè)定好比紅樓夢,卻比紅樓夢更加復(fù)雜纏亂。
這樣一本書,則是作者林語堂獻給那些在抗日前線戰(zhàn)士,林語堂以這種方式來批判這種封建的社會的腐敗,以及對先進思想的一個贊揚。就如題記所說:“不是英雄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而我則對于這本書的感覺,則更多的感覺到了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孤獨。
“一書一世界”之類的話形容這本書已經(jīng)不適用了,這本書則是“一書多世界”。
京華煙云讀后感800字【篇二】
林語堂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文學(xué)家。一部京華煙云好似民國時期的紅樓夢,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還有好多宏大的場景,細(xì)節(jié)的描述都給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木蘭和曼妮這兩個女性人物。民國是新舊兩個時代更替的時期,木蘭蛻變和成長成了新時代的女性,而曼妮則是舊時代的犧牲品。
曼妮無疑是很美的,美得如同一個畫像,一個標(biāo)志。后來我想林語堂先生把曼昵寫的越美,讓讀者心中產(chǎn)生的惋惜就越深。曼妮的出場很有意思,林語堂先生花了好多的文字來解釋什么是婦女的四德,還有在那個時代人們?nèi)绾卫斫?ldquo;貞節(jié)”。曾家讓曼妮用沖喜的方式跟平亞成婚,之后很快平亞便過世了,她成了處女寡婦。在成婚之前,曼妮曾做過一個離奇的夢,夢中她到一個極美的地方,走過一個停著棺材的長廊,跨過一個棺材板的橋。這個夢無疑預(yù)示著她的未來。之后在曾家,她幾乎一直生活在她跟平亞成婚的小院里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他年輕人討論的話題,無法參與。木蘭她們?nèi)タ措娪,曾老先生也不允許她去看。她的生活徹底的變成了干枯的井,美麗的容顏和曼妙的身姿也好像一同陪著丈夫平亞進入了墓地,變成了這段婚姻和世俗的祭品。曼妮和木蘭不一樣,她太柔弱了,柔弱到從未想過跳脫和掙扎,更不要提沖出那個束縛她鮮活生命的牢籠。她靜靜的呆在那里,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所有權(quán)利,接受著道德,禮教給她的重重束縛。曼妮的結(jié)局是最慘的,我認(rèn)為甚至比素云還慘。素云雖然過了渾渾噩噩的一生,但是最后是慷慨赴死的。而曼妮,這一生最為珍視的“貞節(jié)”最后卻被日本兵隨意的踐踏著?吹竭@里,我心里很難過,我在想:“如果能夠給曼妮再一次的生命,她會不會勇敢的沖出束縛,去追逐原本就應(yīng)該屬于她的美麗愛情和人生。”舊的道理倫理用一個道貌岸然的貞節(jié)牌坊毀了曼妮的一生。而林語堂先生用曼妮的死撕掉了這種蹂躪女性的教條,規(guī)矩的最后一條遮羞布。
與舊向?qū)Φ氖遣粩喔碌哪咎m。我喜歡木蘭。喜歡她的灑脫自然,喜歡她的胸懷大度,喜歡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書中的姚木蘭經(jīng)歷了很多的坎坷,而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木蘭,讓她從對家人,朋友的小愛升華成對整個民族和人類的愛。剛開始的時候,木蘭還是一個小姑娘,我看到了她對難友暗香的愛,對好友曼妮的愛,對父親的愛,后來西山之游,我們看到了少年木蘭對立夫的愛,那種少女懷春的期待,讓她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在山巒之巔自由的飛翔。后來立夫被囚,木蘭勇闖牢獄把立夫救出來,這是一種多么深情的愛。書中對于木蘭的描述我最喜歡的是對她處理孫亞出軌的那一段。她和父親商量之后,兩次單獨約見曹麗華,后來又將曹麗華帶到家中,讓她成為全家人的朋友。一則避免的一場家庭悲劇,二則結(jié)交了一個新的朋友。既保留了孫亞的顏面,又讓這件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fā)展,真是高明至極。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看到了她對孫亞的愛,也許在她眼里,孫亞就是個偶爾貪玩的孩子。甚至我看到了她對曹麗華的愛,她盡量的保全曹小姐的尊嚴(yán),還給她兩種選擇來處理這個尷尬的局面。以上這些都是小愛,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我看到木蘭的愛升華成一種大愛,她在逃難的途中不斷的收留失去父母的兒童,還有棄嬰。當(dāng)時中國正處在抗日的初期,每天都有很多人因為戰(zhàn)亂而死去,而孩子在民族的希望,木蘭用無條件的大愛,用母性的溫柔挽救著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而中國恰恰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美麗而偉大的母親。木蘭的成長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節(jié)點,一個是她愛上立夫,在對立夫的愛中她找到了自我。另一個是送阿通入伍,全家進入逃難大軍中,一路救助孩童們。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放下自我,融入到偉大的群眾中。當(dāng)然木蘭是不完美的,她的性格特征受到時代的一些約束,但正是這種不完美,才讓我更喜歡,往往過于完美的東西我覺得不夠真實。
上面我說了兩位女性,其實書中還有一位我特別仰慕的男性,他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先生,他是一個極其智慧的長者,臨危不亂,未卜先知,虛懷若谷。與我而言就是神秘的“道”。
京華煙云讀后感800字【篇三】
煙火里濁了的心事在焚香里飄渺虛度,無情事無世故,已成塵、成哀,愛情終究為何物?
她追著她的紅燭,遇見了乞丐的婚禮,終是落下感慨:我與蓀亞的洞房花燭夜倒是熄了紅燭而變得這般薄凉。
她把她的紅燭贈給了乞丐夫婦,新婚之夜應(yīng)紅燭長燃。明知是風(fēng)俗之說,已是心灰意冷了去,倒是尋得一番慰藉。
代妹出嫁,原本是無可奈何的事,倒是愿意相信自己對蓀亞的了解,可以寬待他、寵愛他,等待他成長,給他指引和全部的愛。
她知,婚姻是粗茶淡飯,以對方為己任,想對方之所想,她從未勉強蓀亞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直至她聽聞了蓀亞和曹麗華有了孩子,她的絕望像是從海拔三千五百米撲瀉而來的潮水。無望,都是發(fā)疼的無望。
立夫問她,為何要這般讓自己過得委屈。她說,我只不過想做個好女人罷了。
對于婚姻里前往的好,代價未免太大,傾盡所有的情感,都得不到一絲安慰與擁抱。
當(dāng)她冷得不知自處的時候,只想聽蓀亞的一聲問候,但他還是在大雨的夜里去找曹麗華,她聽著她的淚從眼眶里流出來,顫抖不已。但她內(nèi)心里的倔強一直撥節(jié),我不要妥協(xié)與認(rèn)輸。
她以為她的大愛能贏得蓀亞的成長、回歸,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不要讓家里人失望?墒,得到的反而是孫亞的指責(zé),她終究妥協(xié)了他的“不愛”、“死都不愛”。
但世間的愛都會是藥,是生命浩蕩中拯救良知的藥。她的堅韌贏得了這場婚姻,蓀亞最終成了她心中的蓀亞,在日本占領(lǐng)北平的時候,眾人逃難,蓀亞臨危不懼,對木蘭說,我要做回真正的男子漢。
姚父看著女兒說,謝謝你,木蘭。
他深知她的委屈有過淵一樣的黑也深知自己的女兒有慧人之悟,能喚醒世間已落哀的塵事。
木蘭讓這個有著叛逆情懷的大少爺感知日子只不過粗茶淡飯得過活。一家子在一起就是幸福,就是道悟。
而于立夫,她深知有著讓世人羨慕的愛情,彼此深愛到?jīng)]有言語就能洞明對方的心里,但她知道,那已是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了。
立夫說,你離婚,我等你。
她說,我還想給他一次機會。答應(yīng)曾母,要守護曾家。
她對蓀亞說,我留下來,只想讓你體會一個母親的良苦用心。
每一次的寬容和忍讓,終于讓蓀亞知道自己的不成熟、沒有責(zé)任感、自我、任性。他感慨,原來,躺在我身邊的就是一個聚寶盆。木蘭抱著他,此刻我正享受著真正的幸福。
而于蓀亞和曹麗華的愛情,我們不能妄自抨擊與評價,畢竟愛情,互為相愛,就是最好的情。
只是,他們沒有遇到對的年代,然后坦蕩蕩地相愛罷了。
主角互為矛盾的愛情終是這部電視劇的主情調(diào),而讓人動容的還有桂姨對于曾老爺?shù)南嘀嚯S。
曾老爺故世后,桂姨在房間里回想和老爺?shù)钠绞拢鯓羽佡浻谒龑檺,怎樣在這個大家族里保留她的地位,怎樣呢喃地贈于她情話……可是,房間里只有她空蕩蕩的一個人,那些儼然舊去的故事又怎樣磅礴再磅礴呢。
她幻想著幻想著念到:老爺,您走了,我可怎么活。
原來,曾經(jīng)貪戀這個家族財產(chǎn)的念頭都不是本意,只不過是想換來在這個家族里內(nèi)心的篤定,而這篤定并非家財萬貫可以取得,而是由衷的愛一個人、守護一個人,依偎他,貪戀他。日日守著、護著、念著。
她走了,是為一場盛世的愛情走的。
曾太太說,倒是想著你能走在我前頭,畢竟老爺深愛的還是你啊!
互為珍惜、懂得、默契的愛情終像是一場童話,讓人歆羨不已。
想著元好問的那句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倒是濃烈到至情至意里去了。
更多相關(guān)讀后感推薦:
1.京華煙云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