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一部巨著,雨果以他特有的浪漫、細膩又充滿熱情的風格勾勒出了一個完整的社會。讀完雨果的這部小說后你有什么感觸呢?下面請看語文迷整理的悲慘的世界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雨果《悲慘世界》有感一
提起《悲慘世界》我們便會想起偉大作家雨果。我們知道,《悲慘世界》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給人一種沉重感和歷史感,很容易就能打動讀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然而,小說的成功與雨果自身的遭遇是息息相關的。
雨果出生于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yè)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于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后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后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并貫徹其主張的小說。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侖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并加以諷刺,還用拿破侖一世的功績和拿破侖三世的恥辱對比。從上述簡歷中,我們可以看到,雨果一生經歷了多次政治動蕩,這些遭遇對他以后的寫作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可以說,這些多而這部著名小說便是在他流放的時候完成的。
自古以來,許多偉大的小說都是在極盡艱苦的環(huán)境下產生的,流亡的歲月給予雨果的是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我們清楚,流亡,不僅意味著離開祖國,而且包括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著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于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qū),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段流亡的歲月造就了雨果,造就了這部小說。
讀《悲慘世界》的時候,為里面人物心酸著,又同時被他們感動著。然而更震撼我的卻是作者的堅持,在苦難下永不妥協(xié)的人格魅力,以及那些字里行間所散發(fā)的善與愛。一個人要想取得偉大成就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在困難的打擊下能夠越挫越勇,永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
希望我們這些讀者,能夠從中學到什么,領悟到什么。。
讀雨果《悲慘世界》有感二
雨果的《悲慘世界》是以浪漫主義式手法寫成。雨果會以此方式呈現(xiàn),和時代背景有關。浪漫主義起于十九世紀,內容以反思啟蒙運動時期重理性之思想,尤強調感情、民族性、重自由社會的公平正義。
這部文學作品,最令人震撼的是罪惡與正義兩者之間的沖突。主人翁尚萬強因不忍親人挨餓而偷了一塊面包,造成與現(xiàn)實社會的法律沖突;芳婷不顧一切奉獻母愛,與無知人民的社會價值觀起了沖突。書中完全看不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果,只有不斷地沖突與再沖突……。就好象狄更斯所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最聰明的時代,也是最愚蠢的時代」。在兩性上、種族上、宗教上、政治上等等,矛盾與沖突依然興盛,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如此。
這部作品最令我難忘的是主人翁尚萬強,他透過基督赦罪的愛深刻體會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主教伸手救了他,他又伸手救了周遭的人,透過這份愛,彼此伸出援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這份愛的力量傳播下去。他的出身雖然低微,卻能夠秉持向善之心,誠實面對自己的過錯,這對一般人來說是一個極具煎熬的人性試煉。
雨果在這部作品中揭露了世界上的公平與正義人性中的善與惡。如果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互愛,人們彼此都斤斤計較,凡事要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假使能實現(xiàn)書中以「無私的愛」為出發(fā)點,相信我們的社會將會多一分祥和,少一分暴戾之氣。
讀雨果《悲慘世界》有感三
我看過許多的名著,但我最喜愛的是《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發(fā)表的一部長篇小說。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在書中,我最喜歡冉阿讓這個人物。他是一個勤勞正直、胸懷坦蕩、樂于助人、以德報怨、品格高尚,是受苦難、遭迫害、被歧視的受壓迫人民的形象。
書中米里哀主教,因為是他的寬容,在冉阿讓偷了他家的銀餐具,被抓獲后,米里哀主教寬容地原諒冉阿讓,勸他做個正直的人,并把最寶貴的銀燭臺一并送給了他。
當看到描寫可憐的小珂賽特在德納第夫婦家過著非人的生活這段時,我的眼淚嘩地流下來。才五歲多點的兒,已經成了這家的傭人了。最終,冉阿讓救出了珂賽特,并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當時黑暗社會的忠實的守衛(wèi)者冷酷的警長沙威盯上。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從此又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終珂賽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靜與安詳中死去……
他的墳墓上沒有名字,只有人用鉛筆在上面寫下四行詩:
他長眠于此,忍受著命運的坎坷;
失去守護的天使后,他便悄然離去;
他的死就像晝去夜來,
那么的自然,那么普通。
這本書震撼了我。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