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秘訣是真愛》中指出教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真愛是把孩子當做真正的人而不求私欲之利,那些把自己的理想強加于孩子或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guān)懷的做法不是真愛。下面是語文迷為大家提供的《教育的秘訣是真愛》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讀《教育的秘訣是真愛》后感一
“人之所以成為人,離不開真愛。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依賴于真愛。只有在孩子心里播下真愛的種子,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因此,當您準備在孩子的心田播種的時候,請務必拷問自己:這種子是真的愛嗎?假種子坑農(nóng)民毀一季,假種子坑孩子毀一生。”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在《教育的秘訣是真愛》一書中諄諄告誡天下所有的教育者。捧讀這本書,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審視自己:衡量一個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標準是什么?孫云曉先生以其不同尋常的睿智和勇氣,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那就是——真愛。一個合格的教育者必須對學生充滿真愛。
“有時候母愛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在《教育的秘訣是真愛》中,孫云曉先生還提出:“捍衛(wèi)童年,解放孩子。”看到這些我陷入了沉思。在我們的生活中,許許多多“愛”實際上只是將自己未實現(xiàn)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guān)懷等,這些都不是真愛。做父母的常常處于一種尷尬的處境: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像國外的孩子那樣獨立,一方面又想了解孩子的所有秘密,生怕孩子脫離監(jiān)管就會成為脫韁的“野馬”。孫云曉先生向這些父母提出忠告:秘密是長大的營養(yǎng)品。成年人常常愛按照自己的目標來塑造孩子,而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考慮他是否需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塑造他。我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呢,一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讓我們做家長的便想方設法的為孩子到處找提高班,生怕基礎沒別人打的牢,于是在我們身邊便盛行了各種提高班、補習班,結(jié)果孩子學習成了最為辛苦的一件事,雙休日被占的滿滿的,休息日不再是孩子所期盼的日子,只得盼著放寒暑假,可寒暑假也多多少少有了別的訓練項目。我們無情的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什么是真愛?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宣稱“所謂真愛,就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fā)展,而不求私欲之利。”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將對孩子本能的愛升華為“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孩子之間是千差萬別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作為父母,對孩子的不同特點應該給予尊重,只有當我們以欣賞的心情來迎接每一個不同的孩子時,教育才能成功。我們要有眼力發(fā)現(xiàn)孩子的特點,并從心底里承認,接受孩子的特點。接受了孩子所擁有的不同之處,就該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并想辦法培育孩子的特點,讓孩子更好的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平日里,在孩子心里播下真愛的種子,這是我們?yōu)槿烁改刚吡x不容辭的職責。教育就是真愛,真愛才是真正的教育。讓我們努力掙脫所有的束縛,拋開全部借口,真愛我們的孩子!
讀《教育的秘訣是真愛》后感二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好朋友張小瓊老師的書架上,看到它時有一種相見很晚的感覺,愛不釋手,一口氣讀了大半部分。"教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喚醒,是解放,是發(fā)現(xiàn),是選擇,具體表現(xiàn)為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科學的教育方法。"看到大號黑體的這一行字,使作為教師和母親的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借閱一年之久,期間和家人共同品讀了好幾遍。最后買了同樣的書后又再次閱讀了此書,感受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孫云曉,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 1993年7月,他采寫的報告文學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引發(fā)一場各界參與的大討論,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高度重視。中央電視臺12集專題片《改革開放20年》,介紹《夏令營中的較量》,并稱此文推動了中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變。 孫云曉是當代中國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受到廣泛關(guān)注。如:"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發(fā)現(xiàn)兒童、解放兒童"、"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諧的教育"、"好的關(guān)系勝過許多教育"、"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等等。在這本書中,作者稱"所謂真愛,就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fā)展,而不求私欲之利。"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將對孩子本能的愛升華為"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這本書有五章共101條建議明確的教育建議,中肯而精辟,給人警醒,發(fā)人深思。
其中包括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做人(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空間(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空間);權(quán)利(捍衛(wèi)孩子的權(quán)利); 信任(人人能夠成功)。
為人父母,培養(yǎng)孩子是為人父母的首要任務作者建議:按照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孩子,關(guān)注學生需求和愛好,要放下架子向孩子學習。照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孩子,父母和教師培養(yǎng)孩子,首先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怎樣按照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提出下列建議: 1.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么。2.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他的選擇。3.對孩子的天性給予認同。4.承認差別的存在。
向孩子學習, 怎樣看到孩子的優(yōu)勢和長處?提出下列建議:?1.了解時代的變化。今天的孩子成長在視聽時代,而成年人們卻成長在讀寫時代,所以,兩代人對事物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了解了這一點,當您再看到孩子那么喜愛看動畫片的時候,也許您就不會對孩子發(fā)火了。 2.欣賞孩子的優(yōu)點。成年人需要改變自己的眼光,需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孩子還小,有時會認不清自己,因此成年人在評價孩子的時候要特別慎重,不要讓失敗的語言充滿家庭和學校。 3.以一顆真誠的心對待孩子,實事求是地評價孩子。4.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父母和教師常常習慣了自己的教育角色,而忽略了與孩子的伙伴關(guān)系。5.與孩子平等對話。
教師首先是人格之師。我非常贊同作者的一句話,"真正的教育必定是人格的教育。真正的教師或父母,首先應該是人格之師,其次才是知識之師。"我想如果做好了做人的教育,那么學習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所以書中的"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更是讓我倍感親切,它正是我在教育教學中所想的,現(xiàn)在正試圖在實踐的。
常聽老師們說:"如果不看學習成績和分數(shù),每個孩子都很可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為人父母者、一些為人師者卻總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督促孩子學習上和分數(shù)上,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了,就什么都好了,就是成功者。以至于現(xiàn)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解決不了或想不開的問題時,采取極端的做法,究其根源往往是父母和老師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在教育,德育是靈魂,是根本。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一定要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首要位置。教孩子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教育孩子有責任感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責任心是做人的基礎,要想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應當教育他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民族負責。人自身的發(fā)展、人與人的交往、人對社會的貢獻,都來自于明確的責任并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責任感是成功的基礎。進取精神、科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能力是優(yōu)秀人才的可貴品質(zhì),但離開了責任心,這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聰明才智,只有建立在責任心的基礎上,才可能迸發(fā)出耀眼的火花。責任感是一個人受別人尊敬與喜歡的條件,也是社會健康的營養(yǎng)液和凈化劑。作為教師,要教育和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班級負責,對同學負責;作為父母,要創(chuàng)造條件、給與鍛煉機會,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責任感的教育應當滲透在一時一事中、一言一行中。
教孩子心中有他人。未來社會是一個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人才應該是具有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能為社會、為集體著想、為他人著想的人,因此,要從小教育孩子做到心中有祖國、有父母、有他人。這樣的培養(yǎng)應從孩子出生開始,一直伴隨他到成人。做父母的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首先想到父母長輩的習慣,然后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心中有他人。進入小學以后,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培養(yǎng)?梢詮男∈伦銎,隨時隨地、任何小事都是教育的契機。從一年級開始,教導孩子進出樓道、上下樓梯時,腳步放輕,保持安靜,不要影響老師辦公和其他同學上課。教室搬到二樓、三樓以后,在教室里不要推晃桌凳,凳子要輕拿輕放,不要影響樓下的同學。這樣,使孩子養(yǎng)成習慣,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孩子做事都會考慮到他人。
做人教育還包含諸多方面,但我認為最基本的還是責任心和心中有他人,有了這兩點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養(yǎng)都會輕松而就。
為了社會,也真正為了孩子,就努力使自己做人格之師吧!
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將以我的熱情和思考去努力實現(xiàn)一名老師樸素的理想,讓我的每位學生和我的真愛一起在課堂上追求真知,實現(xiàn)自我,感受成功和歡樂。把最真的情感帶進課堂,帶給學生。有了真情的投入,我們才能在課堂上與學生有思想的交流,有心靈的溝通;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教材的內(nèi)涵,忘我地進入角色,使學生如聞其聲、如睹其色、如臨其境。
讀《教育的秘訣是真愛》后感三
所謂真愛,就是把孩子當成是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fā)展,而不求私欲之利。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
人之所以成為人,離不開愛。
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依賴于真愛。
只有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真愛的種子,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
“生機盎然的田野里,百花爭奇斗艷,野草自由生長。突然,一臺又一臺巨型的推土機隆隆開來,將百花野草的根鏟除掉。隨后又開來一臺龐大的壓路機,將蓬松的土地軋得平整堅硬。然后,造出一座座所謂的城市,擺出一束束的假花,卻標榜現(xiàn)代和一流。”這是作家孫曉云《教育的秘訣是真愛》中的一段話,是對當前教育現(xiàn)象的一種批判,用優(yōu)美的散文化的語句來描述這種令人心痛的教育事實:生機盎然的田野,爭奇斗艷的百花,自由生長的野草,在推土機和壓路機的艱辛工作后,修理得平平整整,而且這一切只因愛。
記得很久以前在哪聽到過這樣一句話,說中國人都比較自我,喜歡把自我的觀念強加給別人。原本富有生機的田野被這種強制的沉重的愛壓成了馬路,其實對于所謂的現(xiàn)代的一流的城市,百花野草們只是一堆犧牲品而已,既然如此,這樣的愛就是只能算是一相情愿?墒鞘裁床攀钦嬲膼勰?
真愛應促使其自強,不能過度保護。
真愛應該是尊重,不是壓抑和專制。
真愛要呵護,該出手時再出手。
有人說了,善過了度,對誰都善是愚善,沒到這個度,因名利而善是偽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是真善。是的,愛也一樣,愛過度了是溺愛,沒有尊重的是偽愛,只有把握好度的才是真愛。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要牢記這個教育的秘訣——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