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語文之花開到生活里
發(fā)布時間:2017-2-6編輯:互聯(lián)網
小語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绕鹌渌麑W科,語文能力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更緊密。要讓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之花開放在生活的大田野上。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語文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語文、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墩n程標準》中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的綜合素養(yǎng)。要培養(yǎng)這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yǎng),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為此,我對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進行了以下實踐探索。
一、回歸生活,實現(xiàn)語文“生活化”與生活“語文化”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1 .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觀察生活,實現(xiàn)生活“語文化”。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一文時,學生并不了解紅軍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以及經過,于是我就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一些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主動求知,全面了解了紅軍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以及經過,深刻理解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高尚品質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學起來也興趣盎然。
再如選學《匆匆》一文,時間的悄然流逝對于學生而言可謂熟視無睹,而這篇課文的文質兼美、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并不能從課堂的 40 分鐘得到如何深刻的體會,于是我事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變換方式去觀察時間是如何地流逝的,從而加深理解層次,在課堂中輕而易舉了解“來的盡管來著,去的盡管去了,這來去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這樣的語句,更別說這句:“吃飯時,時間從飯碗旁邊流過;洗手時,時間從水盆邊流過 `````` ”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再如《廬山云霧》一文,學生家在富春江畔,一到冬天,江上的云霧與廬山云霧有異曲同工之妙,于是,把課文內容走向生活,讓學生大清早走出家門去領略春江霧的美麗神奇,還有《火燒云》一文,完全可指導學生去觀察晚霞的變化,了解火燒云的姿態(tài)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在教學中加強“說、演、練”、再現(xiàn)生活,實現(xiàn)語文“生活化”。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根據(jù)課文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或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種生活化的訓練讓學生加強的情感體驗與實踐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我曾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主題辯論會--小女孩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圍繞辯題,正反兩方的同學各抒己見,辯論得不亦樂乎,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認識到沙皇統(tǒng)治制度的黑暗,從而體會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少年兒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將相和》的教學,陌生的歷史背景,較長的篇幅,三個故事似有似無卻至關緊要的關聯(lián),故事人物復雜而難解的心理,如要一板一眼地學,學生會覺得無趣,這時讓學生充分準備后,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將、相、秦王、趙王等角色,有聲有色地上演一出現(xiàn)代版的《將相和》,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發(fā)展,不需過多的提示,對故事人物的心理揣摩得細致入微,收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學習了《新的跨越》一課后,我專門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孩子創(chuàng)造新聞聯(lián)播的氛圍,讓孩子在感興趣的環(huán)境下十分主動的了解新聞的作用和特點,了解更多的國家大事,鼓勵學生關心國家,關注社會。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他們運用自己看到過的新聞主播的風格,精選新聞材料,使一節(jié)課豐富多彩,樂在學中。既學生鞏固了知識,又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開發(fā)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又如《少年閏土》一文,我借助多媒體,播放閏土瓜地刺猹一幕 ,加之教師抑揚頓挫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練讀,配上精心剪輯的音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地理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作者與閏土生活的截然不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闭Z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如指導用“管理”造句,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家長的工作,用上“管理”說一句話。張光鑒先生在他的《相似論》中指出:“人們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我們稱為相似塊,人們對外界的認識過程中常常依賴它的存在。”我們的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經存儲在學生頭腦中的那些能與課文相匹配的相似塊。一旦這樣做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就會自動完成。又如:有位老師執(zhí)教《掛兩支筆的孩子》一課,當學生學到小亮明明有兩支筆,為老奶奶寫信卻那么猶豫時,我引導有些學習困難生想像當時的情景,如果是你是否也會有小亮的猶豫呢,讓學生切身體會當時小亮的擔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不能進入周轉期。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將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使知識“活”起來,也是對學習效果進行測試的好辦法。
3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生活體驗。
事必躬身親為才會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對課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苯處熞幸庾R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生活體驗。通過身臨其境或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xiàn)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隨機采用“模仿--創(chuàng)造--遷移”模式,再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燕子》一課的教學,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幅和風拂面、桃紅柳綠的春景圖以及如音符般優(yōu)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歡快的啼鳴,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yōu)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這里,“一個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對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語感的過程!岸嗌却皯簟眲t體現(xiàn)在:用春景圖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鳴,從視覺、聽覺兩方面調動空間智能,憑借豐富的想像進入美妙的意境;用優(yōu)美的樂曲調動音樂智能,打通大腦發(fā)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種信息進入人的潛意識;借助表演,打開運動智能的窗戶,使學生更加沉浸于生機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間。
課堂是一個社會群體,以其特別活躍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場所。這樣一個特殊的人際環(huán)境,需要寬容與和諧。《尚書?群陳》云:“必有忍,其乃有濟(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錯誤是上帝給孩子的權利”,教師應當以寬容之心,去化解學生的矛盾,感動他們的心靈。如:一位教師正在執(zhí)教古詩《游園不值》的公開課,上課不久,一位遲到的學生“砰”的猛推教室門徑自跑進來,全體學生和好多聽課老師都看著這位冒失的孩子。執(zhí)教老師愣了一下,但沒有說什么,還是引領學生講讀詩句。讀到“小扣柴扉久不開”這一句時,老師不經意地踱到那個遲到的學生身旁,用手輕輕地摸摸孩子的頭,問學生:詩人外出訪友,看到門關著,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學生回答:“小扣就是輕輕敲門,顯得有禮貌!薄霸娙酥獣R禮,行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情況下,也還是小扣。”教師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親切地問那位遲到的孩子:“現(xiàn)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含意了嗎?”這一問,使全堂發(fā)出了會心的微笑,那位遲到者也紅著臉,誠懇地點頭。教師以寬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結合了詩句,精心點化,“潤物細無聲”,無疑更會使學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實現(xiàn)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和諧統(tǒng)一。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xiàn)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彼裕_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以校為本,聯(lián)系學校生活教學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傲粜奶幪幗詫W問,人懂練達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經驗之談,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參與學生生活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chuàng)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選舉,讓學生寫自薦書上臺演講;每堂課前請一名學生作“ 2 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多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開主題隊會,讓學生寫《我設計的主題隊會》說明書;鼓勵學生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這樣,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另者,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名家名篇,要找準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與周圍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通過具體課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地受到靈魂的陶冶和思維的訓練。
2.立足家庭,學習語文。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3.走向社會,聯(lián)系生活進行語文教學。
《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鄙鐣且坏缽V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 XX 啤酒,步步領鮮”、“使用 XX 牙膏,讓您牙口無炎”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guī)范用字現(xiàn)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wèi)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xiàn)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yǎng)成寫規(guī)范字,說規(guī)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xiàn),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廬山云霧》、《鳥的天堂》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我們家鄉(xiāng)桐廬山有桐君山、大奇山、白云源,水有富春江、天目溪,文化古跡有桐君老人、釣臺碑林、烈士紀念碑,一個個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資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報、幫商家設計廣告詞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個開放、自由、靈活、闊大無比的空間,它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在語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又用語文去裝扮生活,這就是“語文教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