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guān)注,那么幾千年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試根據(jù)提示寫幾句。
如:人生自古誰無死, 。
富貴不能淫, , ,此之謂大丈夫。
,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 。
二、給帶點的字在括號里注音,在橫線上解釋。
A、不為( )茍( ) 得也:
B、為( )宮室之美為( )之:
C、如使人之所惡( )莫甚于生:
D、一簞( )食:
E、蹴( ) 爾而與之:
三、寫出孟子下列名言相應(yīng)的部分。
得道多助,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死于安樂。
天時不如地利, 。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民為貴, , 。
惻隱之心, 。
不以規(guī)矩, 。
四、填空,積累出自《孟子》的成語。
( )不敵眾 明察( )( ) 出爾( )爾 ( )( )功倍
出( )拔( ) 心悅誠( ) 怨天( )人 ( )食壺漿
五、背誦課文,小組成員共同探討下列問題。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
我的理解:
2、找出下列語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
、啤⑷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⑶、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 。
⑷、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伞⑧l(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文章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增強了說理的邏輯性,試從課文中各找一句例句,分析它的作用。
比喻句: 。
對比句: 。
作用: 。
排比句: 。
作用: 。
六、你贊成孟子的"舍生取義"的觀點嗎?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結(jié)合現(xiàn)實談?wù)勀愕目捶ā?/strong>
「參考答案」
一、留取丹心照汗青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命誠可貴 二者皆可拋
三、失道寡助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憂患 地利不如人和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社稷次之,君為輕 人皆有之 不成方圓
四、寡 秋毫 反 事半 類 萃 服 尤 簞
五、1、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
2、⑴"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與"通"歟",語氣詞
、、"鄉(xiāng)"通"向",從前,原先
3、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
4、比喻句:如"舍魚而取熊掌" 恰當(dāng)?shù)卣f明了人們在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
對比:"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那些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
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都是。
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 相關(guān)推薦
【孟子《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xí)】相關(guān)文章: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xí)05-01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xí)10-25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xí)及答案06-23
孟子的魚我所欲也10-29
孟子魚我所欲也11-03
《魚我所欲也》同步練習(xí)題09-22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以09-27
孟子《魚我所欲也》的翻譯10-30
魚我所欲也孟子翻譯08-15
孟子《魚我所欲也》賞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