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jié)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yǎng)。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閱讀可以改變思想、獲取知識,從而可能改變命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理解和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理解和答案
閱讀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選段),完成下面各題。
、俚莻鹘y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诖蠹叶贾烂鞒拇罄碚摷彝蹶柮,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畚矣X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F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1.段③中的實驗的精神,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2.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錯誤是什么?作者用這個例子證明什么?
答: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證明_________________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劃線的詞語不可以刪掉,說說是為什么?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溫暖城市的細節(jié)
參考答案:
1.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 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真相的態(tài)度。
2.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證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的過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
4.傳統的中國教育不是不重視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沒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義,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達就不準確就沒有說服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理解附答案
①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诳茖W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而求得。
③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軐嶒灥倪^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具體細致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一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萦纱宋覀兛梢粤私,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人關鍵性的發(fā)現。
、拊诮裉欤W易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咴谶@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是我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了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⑧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 )是在研究學術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F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進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能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和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致和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聯系全文和選文回答,作者認為格物致和真正意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文段中括號內最恰當的關聯詞語是( )
A、不是;就是
B、不是;而是
C、不是;都是
D、不但;而且
3、作者說“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歷史上學術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fā)現”,這些話會讓未來的科學工作者喪氣嗎?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細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加粗詞語的作用。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作者認為中國學生“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樣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需要有相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也就是說要有真正的實驗精神。
2、D
3、不會。作者是從講道理角度,說明為什么歷史上是這樣;作者強調實驗精神,強調眼光、勇氣和毅力,這是對后學的教育和鼓勵。
4、作者強調科學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索的全過程!安皇恰恰笔遣⒘嘘P系的復句,一般強調“而是”后面的內容。
5、作者認為中國學生“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大家受網易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抽象思維而愿動手。要改變這種狀況,人們就必須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培養(yǎng)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意對即可)
- 相關推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理解和答案】相關文章: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練習及答案09-11
課文簡介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11-05
燕子閱讀理解和答案06-04
學問和智慧閱讀理解及答案06-08
胖子和瘦子閱讀理解及答案02-06
胖子和瘦子閱讀理解及答案 胖子和瘦子閱讀答案契訶夫09-06
《格物致知》閱讀試題及答案10-13
天鵝、大蝦和梭魚閱讀理解及答案06-22
閱讀理解《螞蟻和蚱蜢》題目及答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