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這話,在講了《圓明園的毀滅》后,我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它的毀滅,旨在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這是一篇向?qū)W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內(nèi)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史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從課題可見,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關于“毀滅”的內(nèi)容。然而,縱觀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全文寫“毀滅”只用了一個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圓明園昔日輝煌卻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難點較多。
這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和情感基調(diào)的把握是比較難以協(xié)調(diào)的。聽了很多教師講授這課,多數(shù)將課文第二部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確定為教學重點,將“毀滅”的內(nèi)容略作處理,我覺得原因大致會有這兩個:
第一,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上能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使其成為語言文字訓練的最佳落腳點。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向往。
第二,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nèi)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從而化難為易,達到使教學結(jié)構(gòu)優(yōu)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是,這樣一來,有什么樣的弊端呢?我認為教師讓學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賞的眼光去讀圓明園,去感受圓明園的美,而渾然忘記了國恥,忘記了“曾經(jīng)的心痛”。雖然文字的魅力感悟了,圓明園的輝煌再現(xiàn)了,但是蘊藏于文字背后的深沉的愛與恨被割裂了,透過圓明園輝煌背后的滄桑被湮滅了。其實,這篇課文教學時學生的情感應該處于“愛與恨的邊緣”。對于這樣的課文,與其讓我們的學生陶醉在曾經(jīng)的輝煌里,不如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痛徹心肺的體驗。
總之,《圓明園的毀滅》既要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更應該讓他們體驗“毀得令人心碎”。所以這堂課的設計,我試圖讓學生將愛與恨、美與毀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什么是“美得心醉,毀得心碎”。下面,就把我講課的過程及想法大致述說一遍,懇請老師們給予指正。
一、平淡導入──蓄起滿腔的情感波瀾
師:(深情地)同學們,請拿出你寫字的右手,和老師一起寫《圓明園的毀滅》。(邊寫邊說)圓,圓滿無缺的圓;明,光明普照的明;園,皇家園林的園。就這樣,一座圓滿無缺的皇家園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被英法聯(lián)軍這兩兩個強盜毀滅了。(板書:的毀滅。)請大家來讀課題。再讀課題。此時,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神情都非常嚴肅。此刻,感到我和學生都有太多的話想說,(因為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作了預習)但是我沒有說,學生也沒有說。我們把心里的話兒蓄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處。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整體感悟──奠定正確的情感基調(diào)
接著,我讓學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此處設計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然后再讀課文,說說讀懂了什么?
師:同學們,讀了課文第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是我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損失。
師:課文一開始就用了幾個不可估量?
生:兩個。
師:(板書: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當打開課文,一跳入你眼簾的就是兩個不可估量,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悲痛、憤怒、傷心、可惜……)是啊,那就來讀一讀這個開頭,把你的心情讀出來。生讀。
師:其實不可估量的還有你們的心情啊(板書:在兩個不可估量后面又加一個“不可估量”)。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讀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你又明白了什么?生(略)
師:這篇文章,最后四個字,就是“化為灰燼”(板書)。請大家說說,什么化為了灰燼?
生:……
師:是啊,這……一切都化為灰燼,你又有什么感觸呢?(連著板書兩個化為灰燼)。讓我們讀讀文章最后一段。接著在讓學生讀,尤其突出“統(tǒng)統(tǒng)、任意”使學生體會英法強盜的罪惡行經(jīng)。
黑板上出現(xiàn):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化為灰燼 化為灰燼 化為灰燼
不知道聽課的老師在看到這板書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我在開始板書前面兩個不可估量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已經(jīng)融入到課文中去了。也許聽課的老師會說這不是重復嗎?但是我將上述板書全部寫出來的時候。我相信聽課的老師肯定會被震驚──觸目驚心啊!這么了不起的圓明園,就這樣被毀了……處理到這里,我就緊緊圍繞板書進行下面的教學過程。然后,我繼續(xù)引導學生談談除了開頭和結(jié)尾,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分別從建筑宏偉與文物珍貴的角度談了圓明園舉世聞名的原因?v觀這個整體感知的教學板塊,我覺得我處理得比較奧妙。表面上看起來,好象先談第一段,接著談結(jié)尾段,然后談中間,牽引的痕跡比較濃。事實上,我以為此處正是發(fā)揮教師引領的妙筆。正如我在本文開頭提到,一旦放開來讓學生談,他們很可能陷于對圓明園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這輝煌背后的恥辱。而我這樣做,正是把課文的情感基調(diào)進行總體的定位,在毀滅的前提下談曾經(jīng)的輝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時追憶曾經(jīng)的愛,曾經(jīng)的輝煌。這樣一處理,整個課堂情感氛圍就營造得比較成功,為接下來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三、深情追憶,抒發(fā)曾經(jīng)的自豪之情
緊接著我抓課文第三段,很巧妙地帶著學生去“追憶輝煌”。妙在何處?
1、問題精妙:
我先讓一個孩子讀第三段,其余孩子找找,作者寫圓明園連著用了幾個“有”字?找到后讓學生用一口氣說七個“有”;在此基礎上,我讓一個學生讀課文,把同學們帶進宏偉的圓明園中去。這段的教學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生感悟到了圓明園之大、之美,在讀中學生也充分地體會到了自豪的情感。
2、濃淡適宜:
葉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之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問題,今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園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還有西洋景觀。”這四句話中介紹的景觀有七處之多。如果逐處景觀地講解,不但費時較多,學生還會產(chǎn)生厭煩之意,因為有幾處景觀是他們看過的。因此我在處理這部分的時候就讓學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讀漫步園內(nèi)”這幾個句子則引導反復朗讀,接著用課件展示圓明園的美景。這樣,圖文結(jié)合,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景觀之美,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有學有教、有淡有濃。
3、回歸板書,引發(fā)強烈的內(nèi)心震撼師:可是就是這么美侖美幻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上至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的名人字畫都化為灰燼!
4、觀看錄象,宣泄噴涌而出的情感師;就是這樣一座……的圓明園,就是這樣一座……的圓明園,就這樣被“英法聯(lián)軍”這兩個強盜無情地燒毀了。(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錄象片段,片終,大火不停在畫面飛旋撲閃,稍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這把火,燒毀了________)
師:請大家拿起筆來,寫一寫,這把火燒掉了什么?然后讓學生說造成毀滅的原因。最后字幕打出“勿忘國恥 強我中華”在學生的口號聲中下課。我覺得這個片段是本課教學的最亮點,也是整個教學的高潮。我在前面幾個板塊的鋪墊和渲染的基礎上,學生對圓明園的美麗已經(jīng)有深刻的體驗,而這樣美得讓人心碎的東西卻被無情毀滅,學生一直被“壓抑”的情感,終于有了噴發(fā)的機會。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情動于中而發(fā)于外,其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這節(jié)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圓明園會被侵略者毀滅,應當適時的滲透一些近代史教育,讓學生了解當時清政府的腐敗、落后和無能;同時讓學生搜集并介紹一些有關圓明園的資料,比教師強加給學生這些資料的效果要明顯。
- 相關推薦
【教《圓明園的毀滅》的反思】相關文章: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06-23
《圓明園的毀滅》教后感悟08-23
圓明園的毀滅教后感11-27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10-23
圓明園的毀滅課后反思09-05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11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6-15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6-17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精選]07-10
圓明園的毀滅案例與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