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現代詩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那么現代詩人徐志摩介紹是怎樣的?以下僅供參考!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寧市, 現代詩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yè)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文學歷程
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fā)表大量詩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jié)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于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chuàng)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并參加了《詩鐫》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fā)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zhí)筆!对婄潯返淖迦伺τ谥袊赂衤稍姷膭(chuàng)作和關于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同年與陸小曼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7] 教授。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于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處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余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huán)龍路環(huán)龍別墅辦了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余上沆任經理,后由張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chuàng)辦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缎略隆芬还渤隹木硭氖。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方瑋德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出了四期。
人物評價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呈現的面貌,發(fā)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他的創(chuàng)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chuàng)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fā)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chuàng)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征。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fā)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fā)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fā)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發(fā)生危機。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
拓展:徐志摩原配夫人簡介
當人們都在為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癡心和執(zhí)著而著迷時,回看當年,他對原配夫人張幼儀的確很殘酷無情。從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命運如此坎坷的張幼儀又為何能容忍丈夫出軌呢?為何又同意離婚?讓我們通過張幼儀簡介來認識一下她!
張幼儀簡介
張幼儀(1900年——1988年)
出生地:江蘇寶山
第一任丈夫:徐志摩
第二任丈夫:蘇紀之
長子:徐積鍇
次子:徐德生(三歲夭折)
二哥:張君勱
四哥:張嘉璈
張幼儀的一生:
張幼儀的一生分為一分為二,“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后”。去德國前的張幼儀,她比徐志摩小4歲,12歲在二哥和四哥的幫助下入讀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再次受到了先進教育。三年后,尚未結業(yè)的張幼儀就被接回家,輟學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也就是徐志摩的妻子,兩人的婚姻,用徐志摩的態(tài)度說就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當時替張幼儀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張嘉璈,在當時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在巡視學校時他發(fā)現杭州一中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學生,這就是徐志摩。徐家當時已是江南富商,和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對徐志摩的父親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約。
1918年,18歲的張幼儀為徐志摩生下長子徐積鍇(阿歡),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張幼儀哥哥張君勱的信,被迫把張幼儀接到他身邊,此時的徐志摩與林徽因墜入情網,不久徐志摩就提出離婚,已有二個月身孕的張幼儀毅然同意。1922年,張幼儀生下次子后,兩人在德國柏林離婚。去德國前,張幼儀怕離婚,怕做錯事,怕得不到丈夫的愛,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傷害;去德國后,她遭遇了人生的最沉重的愴痛,與丈夫離婚,心愛的兒子死在他鄉(xiāng),一切都跌至谷底。
離婚喪子之痛,讓她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來都要依靠自己。張幼儀一夜長大,羞怯少女,轉身成為鏗鏘玫瑰,就算風雨琳瑯,她無所畏懼,很快開創(chuàng)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精彩。離婚后,張幼儀到巴黎投靠二哥張君勱,并隨其去了德國,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1925年次子夭折,1926年夏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帶長子阿歡去北京讀書,直到張母去世,她攜子回滬。
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后來在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云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1934年,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她又屯積軍用染料,大發(fā)了一筆橫財。
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中醫(yī)蘇紀之結婚,蘇醫(yī)生曾留學日本,在上海行醫(yī),也是離異有子女。1967年,張幼儀67歲的時候,曾和蘇醫(yī)生一起,到英國康橋、德國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當年和徐志摩居住過的小屋外,沒辦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輕過。第二任丈夫過世后,張幼儀到紐約居住。1988年病死于紐約,是詩人情感生活中,活得最長的人。
【現代詩人徐志摩介紹】相關文章:
解讀現代詩人徐志摩11-01
詩人徐志摩的經典詩歌12-29
詩人徐志摩的生平簡介04-28
詩人徐志摩的經典語錄11-02
詩人徐志摩留學的經歷10-29
民國詩人徐志摩名言名句09-24
解析新月派詩人徐志摩08-17
一代詩人徐志摩10-03
徐志摩現代的詩歌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