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的《藍嶺精舍》生動地描繪了藍嶺寺觀獨特的景物和環(huán)境,表達了詩人濃厚的游覽快感,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閑靜生活的向往之情。
藍嶺精舍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佳游愜始愿,忘險得前賞。
崖傾景方晦,谷轉(zhuǎn)川如掌。
綠林含蕭條,飛閣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深夜還獨往。
日落群山陰,天秋百泉響。
所嗟累已成,安得長偃仰。
【賞析】
此詩首四句是寫藍嶺精舍特殊的山勢位置和登臨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這兩句特寫石壁高聳入云。寺觀構(gòu)筑于天設(shè)神造的千丈絕壁之上,因而就愈顯得高峻,“排云直上”寫出了寺觀高入青云白云的壯觀景象。接下去,“佳游愜始愿,忘險得前賞。”“佳游”和“忘險”,寫出游特別險要的寺觀時獨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愿”和“前賞”,都是指在未游藍嶺精舍之前的構(gòu)想;精舍兀立于千丈絕壁,聳入云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畫雕塑自然也會美輪美奐,再加上關(guān)于佛道神奇?zhèn)髡f,使得登游如臨仙境,所以說“佳游愜意”,滿足了早已有之的“始愿”、“前賞”,使精神獲得極大的滿足。次四句是寫登寺觀俯視山下和游賞寺景的情形。由于立壁千丈的寺觀向前傾斜,大有遮天蔽日之勢,所以從寺觀俯瞰山下,頗有“崖傾景方晦”之感。“晦”即昏暗”;由于山崖又高又斜,山下景物受其遮擋而或明或暗,一個“晦”字,寫出了這一獨特現(xiàn)象。沿崖而游,峰回路轉(zhuǎn),終于看到了山下的平川。但因山勢極高,使得山下的平川顯得極小極小,所以說“谷轉(zhuǎn)川如掌。”再看到寺觀中的樹木,有的是近年新栽,郁郁蔥蔥,繁茂喜人;有的是千年古木,枝老葉蒼,如盤龍蛇,所以說“綠林含蕭條”。“蕭條”二字,含有蒼老、靜寞之意,而非一般意義上的蕭條冷落。再看那些飛閣,樓臺,卻又那么開闊壯觀,所以說“飛閣起宏敞”。一個“含”字,透出林木新古相雜之趣;一個“起”之,頗見天設(shè)神造、巍峨壯觀之境。
最后六句,是寫借宿在藍田精舍的所聞所感:“道人上方至,深夜還獨往”十字,字面是寫山中的親善往還,實則表現(xiàn)了山上有山,寺外有寺,觀外有觀。頗見山路逶迤、云徑無窮之妙。而“日落群山陰,天秋百泉響”二句,上句的“陰”字,指天黑時已陰云密布,群山隱沒于山雨前的陰霾之中;下句中的“百泉響”,則寫出一陣山雨過后,處處山水回響的情形?梢韵胍姡粓鲆褂旰,明天定是晴秋佳景,故而詩人發(fā)出“所嗟累已成,安得長偃仰”的感慨。這里的“累”字,主要是指身陷名利官場之累,自然也包括家有妻兒老小之累;這里的“偃”字,指偃臥于秋山精舍之閑適;這里的“仰”字,指仰望佳景而隨時登游。意指:身陷官場名利之地,又有妻室家小之累,怎能優(yōu)哉游哉,隨時暢游名山勝水呢?這首游紀詩的主要特點是:隨游而紀實景,隨感而發(fā)真情;紀實景記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讀之如臨其境;發(fā)真情而無半分造作,能使人讀之深信其真。所以,前人評說:“人謂左司(韋曾為左司郎中)學陶(淵明),而風格時近小謝(靈運)。”(沈德潛《唐詩別裁》批注)就山水詩來說,詩人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融合了陶謝詩中的一些優(yōu)點。
拓展閱讀:《對芳樹》韋應物
對芳樹
迢迢①芳園樹,列映清池曲②。
對此傷人心,還如故時綠。
風條③灑余靄,露葉承新旭④。
佳人不可攀,下有往來躅⑤。
【注釋】
①迢迢(tiáo):遙遠的樣子。
、谇呵壑帯
、埏L條:受風的枝條。靄:云氣。 余靄:指殘余的霧氣。
④新旭(xù);朝陽。
⑤躅(zhú):足跡。
【白話譯文】
高大美好的園中花樹,排列的倒映在彎彎曲曲的清水池中。芳樹新美,遠枝搖搖,在微風中露水從遠枝風條中拋灑;露葉青翠如碧,迎接著朝陽的升起,承受著旭光的照耀,顯得新美可愛,生機盎然,然而看著這個卻傷人心。不要隨意攀折這芳菲佳樹,樹下有佳人徘徊往返的腳印。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于公元762年(寶應元年)結(jié)婚,時年二十六歲;楹笫畮啄,夫妻“賓敬如始來”,感情非常融洽。不幸妻子中年病逝,拋下丈夫和兒女。中年喪偶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更何況他們是一對感情深摯的夫妻。詩人異常感傷,寫下悼亡詩十九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賞析】
首二句是起興兼比喻:“迢迢芳園樹,列映清池曲。”這兩句既是對園中實景的生動描繪,也是對昔日美好夫妻生活的比喻。比喻美好的夫妻,如魚得水之歡欣,如芳林映清池之和諧。但是,妻子故去了,園中之景尚存,怎么不傷人心呢?
因而引出次二句的慨嘆:“對此傷人心,還如故時綠。”芳樹碧綠,池水清清,美景一如故舊,唯獨不見妻子的倩影。物依舊,人已故。睹物思人,詩人追念之情縷縷傳出。
頸聯(lián)“風條灑余靄,露葉承新旭”,是承“還如故時綠”而來,顯得芳樹新美,遠枝搖搖,生機盎然。然而詩人寫這清景佳趣,并非要抒發(fā)“賞心悅目”之思,而是要表達其“坐念綺窗空,翻傷清景好”之慨,抒發(fā)的是“空游昨日地,不見昨日人”之悵惘。這里是以樂景寫哀情,借美景反襯內(nèi)心的傷感。
詩末直接將芳樹看作故妻:“佳人不可攀,下有往來躅。”視芳樹如故妻,因而不要使其受到半點損傷。自己也需時時在芳樹下徘徊停留,精心地保護她。
本詩純用比興之體,字面均寫對園中碧樹清池的喜愛、傷、感、依戀之情,而處處流露對故妻的痛悼戀舊之思。這種不即不離的悼亡之作,令人讀來倍感真摯動人。
- 韋應物《藍嶺精舍》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韋應物 《藍嶺精舍》】相關(guān)文章:
韋應物《藍嶺精舍》09-24
韋應物的詩10-18
韋應物拼音07-23
韋應物古詩07-02
韋應物《幽居》10-24
韋應物的生平08-05
韋應物作品07-09
韋應物的古詩05-30
藍田山石門精舍的王維詩詞10-21
韋應物《東郊》賞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