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讀汪曾祺的文章,如睹其人,好一個可愛的老頭!這是在談吃,又哪里是在談吃,分明有逝去的時光在,亦有一種從容在里頭下面是應屆畢業(yè)生網(wǎng)小編經(jīng)過精心整理《五味》讀后感,歡迎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更多相關資料盡請關注應屆畢業(yè)生網(wǎng)。
讀了好幾本關于寫美食方面的書,覺得寫得好的有梁實秋、汪曾祺、鄧云鄉(xiāng)、唐魯孫,看完讓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躍然紙上。不過卻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單從食品檔次上說,唐魯孫當列第一,畢竟是貴族出身,吃的好東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頭,食品的歷史流傳變化、做法等等說得頭頭是道。
梁實秋位居中檔,他的文章文人氣質(zhì)多,精煉而又幽默,讓人回味的時候不禁莞爾,自成一家風格。
汪曾祺和鄧云鄉(xiāng)鄉(xiāng)土氣息較厚,這和他們的經(jīng)歷有關,汪曾祺少年在家鄉(xiāng)高郵,青年求學云南,一個窮學生自然沒有多少機會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鄉(xiāng)菜,尤其是第一次吃過的食物,多年后仍戀戀難忘,顯得富于生活趣味;鄧云鄉(xiāng)成長與北京,與街頭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緣,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樣的食物,在別的人眼里感覺一般,在他那里卻是無上美味。
上面四個人在北京待得時間都不少,他們的文章中關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來,讓人仿佛看到當年的風物,感慨歷史滄桑變化,有京派傳統(tǒng)。
還有一個寫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過我讀過之后,對他寫的食物并沒有太多感覺,反而覺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韻味,好比一杯綠茶,淡淡澀澀。他的文章重點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氣質(zhì)最濃……
汪曾祺的文章我都喜歡,轉貼一篇別人的評論吧。亦雅亦俗汪曾祺 買到汪曾祺的兩本小書,都是山東畫報出版社在汪氏逝后出版的,一為《文與畫》,收錄其關于國畫的文字,并配有自作的畫;二為《五味》,均為談吃的美文。
其實汪氏小說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購藏,這次再度解囊,實在是這兩本小書裝幀精致,開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開始回暖的陽光下,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地隨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誕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學,當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極少,而汪曾祺是這極少數(shù)中我最喜歡的一個。可是說到喜歡的理由,一時又無從置答。喜歡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歡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種仿佛不經(jīng)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這回重讀的汪曾祺,均非其專攻所在,不過是其創(chuàng)作之余事,居然對上面這個連自己也茫然的問題若有所悟。 汪曾祺談吃,一點兒也不氣派。拌菠菜、干絲、豆汁兒、蕓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辭“美食家”的桂冠時,即以此為謙謝的理由,說“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島去,東道主送了我好些魚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沒有動,因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這本系文人故習,猶如作詩不能露出富貴氣一樣。著有《隨園食單》的清代詩人袁枚在一封書信中就說:“飲食之道不可以隨眾,尤不可以務名。
燕窩、海參,虛名之士也,盜他味以為己味。”他譏諷為世人所艷稱的“燕窩、海參”為“虛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魚翅”輕輕拋在一邊如出一轍。
不過,文人的這種習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行,否則,過猶不及,容易顯出幾分矯飾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點,因為我們很難想象,時不時要在顯貴府上打秋風的他,會一心把那張饞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筆,我們就知道……
- 相關推薦
【汪曾祺的《五味》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五味》教案10-21
汪曾祺《尋味:汪曾祺談吃》簡介08-25
汪曾祺的詩歌07-16
汪曾祺的語調(diào)07-29
《求雨》汪曾祺的06-11
汪曾祺的語錄07-02
汪曾祺介紹09-09
汪曾祺的介紹10-29
汪曾祺的散文05-23
汪曾祺好句摘抄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