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盜墓小說的盛行,讓盜墓成為大眾喜聞樂談的話題。殊不知并非今人盜墓,古人一樣盜墓,曹操更被稱為盜墓的祖師爺?墒悄阋娺^以《詩經(jīng)》為指導(dǎo)用書的盜墓嗎?你見過滿口《詩經(jīng)》的盜墓賊嗎?《詩經(jīng)》和盜墓真的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嗎?
盜墓從古到今都有,秦漢元明清都有盜墓的。項羽到了咸陽,就把秦始皇的皇陵破了嘛,一把火燒了阿房宮,三個月火都沒有熄滅,這些都是很野蠻的行為。曹操那個時候,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軍餉,于是乎就遍鑿兩漢皇帝的墓,把金銀財寶拿來做軍費(fèi)。曹操是盜墓大師,深知個中三昧。他怕自己死后的墓被后人所盜,于是就造了七十二座假墓,故作疑兵,讓盜墓者找不到方向。成都劉備墓旁有清人寫的一幅著名對聯(lián):“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分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但莊子這里說的盜墓,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莊子對俗儒的批判,的確是刻薄得很。你看他竟然如此寫:“儒以詩禮發(fā)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有兩個盜墓賊是“儒者”,師徒兩個去盜墓,還因循于禮,還要念念詩,中規(guī)中矩的。儒家行文也講究,上對下傳話曰“臚”,大儒傳話說:“東方作矣,事之何若?”他是引用《詩經(jīng)》里的詩句說,天快亮了,事情辦得怎么樣了?找到東西沒有?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小儒也引用《詩經(jīng)》的詩句說,衣服還沒有脫掉,但我發(fā)現(xiàn)他口里有珍珠,有夜明珠,總之是個好東西。古代只要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死的時候嘴里就含珠。傳說慈禧太后死的時候口里含了夜明珠,孫傳芳去盜墓,就把慈禧太后的尸體破壞掉,把珠子弄出來了。傳說蔣介石要?dú)⑺,他趕緊把這顆珠子送給宋美齡,逃過了一劫。“未解裙襦,口中有珠”,雖然沒有解開他的衣服,但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他口中有珠子了。
“小儒”的師父,那位“大儒”聽到有珠子,當(dāng)然歡喜啦,他又用《詩經(jīng)》說:“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當(dāng)然這首詩現(xiàn)在的《詩經(jīng)》里已經(jīng)沒有了,因為孔夫子刪詩,只保留了三百零五篇,之外的就不見了。但是我們看《左傳》、看《戰(zhàn)國策》的時候,或看其他先秦文獻(xiàn)的時候,包括孟子、莊子、荀子的文章里面,都有一些軼詩,不在現(xiàn)存的詩三百篇里面,都是周到春秋戰(zhàn)國的東西。“青青之麥,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這個也是諷刺。莊稼在田里面要收獲,要把莊稼料理好,還是很辛苦的,要到農(nóng)田里面辛苦地勞動。你這個人啊,平時就是個吝嗇鬼,生前不知布施,死了還把珍珠含在嘴里。
佛教講“布施”,這兩個字還是來自莊子,當(dāng)然也不完全是莊子,因為《詩經(jīng)》就有了。你生不布施,死了口中含著珠子,浪費(fèi)錢財嗎?你口中有珠,你保得住嗎?盜墓賊來了,這個珠還是守不住。一般含珠是為了保存尸體,中國民間傳說,只要有寶珠含在口里,尸體幾百年乃至上千年都不壞。但也未必如是,馬王堆那位辛追女士,口中好像就沒有珠,但也保存了兩千多年嘛。
那位“大儒”還繼續(xù)說,“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啊,有珠子,好呀,你就按照我給你說的程序,去把這顆珠子取出來。你要揪住他的鬢發(fā)或胡須,把他的下巴壓下去,輕輕地用金錐子撬開兩頰,慢慢地擴(kuò)張他的嘴唇,千萬小心別傷了珠子。這就是盜墓的一種程序,大概尸體還完好無損,如果尸體已經(jīng)腐朽了,那就直接從口里把珠子拿出來就行了。
莊子為什么在這里說盜墓呢?實(shí)際上,莊子是用寓言諷刺那些剽竊古人東西的人。什么叫“口中珠”?就是歷代先圣先賢的教法,他們的教法就是“口中珠”,三皇五帝,歷代圣賢的典籍就是“口中珠”。不僅莊子諷刺儒者,甚至孔子都批判那些小人儒。
禪說莊子系列叢書由講稿整理而成,語言幽默通俗。作者闡述哲理時多引用自身經(jīng)歷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證,無形中拉近了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讀此書,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對面娓娓而談,向你傳授生活的經(jīng)驗。本書不同于一般的解讀經(jīng)典作品,沒有逐字逐詞的解釋,也沒有白話譯文,有的只是作者將《莊子》和禪學(xué)融為一爐后的感悟。
拓展:詩經(jīng)的體例分類
關(guān)于《詩經(jīng)》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fēng)》、《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fēng)、雅、頌,賦、比、興”。“風(fēng)、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jīng)》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对娊(jīng)》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風(fēng)》、《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jù)音樂的不同。
《風(fēng)》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jīng)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fēng)”,有160篇,是《詩經(jīng)》中的核心內(nèi)容。“風(fēng)”的意思是土風(fēng)、風(fēng)謠。
(十五國風(fēng):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huì〕、曹、豳〔bīn))
《雅》分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fēng)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fēng)、何草不黃等。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于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風(fēng)”的意義就是聲調(diào)。它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而言的。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讹L(fēng)》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fēng)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據(jù)十五國風(fēng)的名稱及詩的內(nèi)容大致可推斷出詩產(chǎn)生于現(xiàn)在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qū)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dāng)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辭氣不同,音節(jié)亦異。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nèi)容。”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nèi)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yè)的。《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fēng)、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diǎn)。
表現(xiàn)手法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dá)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对娊(jīng)》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xù)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jīng)》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而“興”則是《詩經(jīng)》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dú)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对娊(jīng)》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例衛(wèi)風(fēng)·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lián)想。就像秦風(fēng)的《晨風(fēng)》,開頭“鴥彼晨風(fēng),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意義聯(lián)系。雖然就這實(shí)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xiàn)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jìn)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shí)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shí)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guān)雎》開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guān)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shí)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jié)婚時的熱烈氣氛。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yùn)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gòu)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詩經(jīng)》與盜墓】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北門與譯文11-27
我與詩經(jīng)初三作文09-05
潮州民歌與《詩經(jīng)》的關(guān)系介紹12-06
《詩經(jīng)·蒹葭》的賞析與理解11-16
詩經(jīng)講解12-29
巧言.詩經(jīng)12-22
詩經(jīng)詩詞12-22
板詩經(jīng)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