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在清明節(jié)時觸景生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庭堅清明譯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
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釋
①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絕做官,隱居錦山被燒死。
譯文
清明時節(jié),桃李含笑盛開,但野田荒墳卻是一片凄涼,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驚天動地,驚醒了蟄伏的龍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長得很柔嫩。過去有個齊國人在墳墓前乞求祭品充饑,回家卻向妻妾炫耀,說富人請他喝酒,與此相反,晉國志士介子推不貪公侯富貴,寧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載,賢愚混雜,誰是誰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長滿野草的荒墳中。
賞析:
黃庭堅的《清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jié)春雷陣陣、細雨綿綿、萬物復蘇,大地上到處芳草萋萋、桃李盛開,一片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野田荒蕪之處,是死者的墳墓,使人心生悲哀。詩人觸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lián)以清明節(jié)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gòu)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展現(xiàn)了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景象,正與后面兩聯(lián)的滿眼蓬蒿荒丘,構(gòu)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王星:這首詩最顯著的特色是對比和用典。前兩聯(lián)和后兩聯(lián)形成生死大對比。前兩聯(lián)中第一聯(lián)寫景中暗含生死小對比,第二聯(lián)寫景中陽剛和陰柔既有小對比,又相輔相成。后兩聯(lián)中,第三聯(lián)兩種人格直接尖銳對沖,尾聯(lián)引出的也是賢與愚的對立思考。全詩用典貼切、自然、深刻,毫無江西詩派末流的弊病,讓人感慨中華語言文字妙不可言。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進士,授葉縣尉。歷任國子監(jiān)教授、秘書郎,曾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渡褡趯嶄洝烦桑獮槠鹁由崛。哲宗親政,多次被貶,最后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卒于貶所,私謚文節(jié)先生!端问贰酚袀。尤長于詩,與蘇軾并稱“蘇黃”。與張耒、秦觀、晁補之并稱“蘇門四學士”。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藝術(shù)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
【黃庭堅清明譯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黃庭堅《清明》譯文及賞析12-28
黃庭堅譯文及賞析02-17
黃庭堅《清明》原詩翻譯及賞析03-29
黃庭堅寄黃幾復譯文及賞析02-17
黃庭堅《清明》賞析10-24
清明黃庭堅賞析10-17
黃庭堅《品令·茶詞》原文譯文及賞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