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著名作家遲子建受聘為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駐校作家。遲子建著述頗豐,曾榮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代表作有《偽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等。作為一位中國本土作家,遲子建寫作歲月離不開紅樓夢的滋養(yǎng),她將《紅樓夢》稱為“一部常看常新的書”,一部“值得永久品味的小說‘極品’ ”。
遲子建:“紅樓”的哀歌
《紅樓夢》是書中的“月光寶盒”,哪怕你把它放在塵埃中,它也不會因蒙垢而失去光彩。只要你拭去歲月的浮塵開啟它,它就會把驚喜帶給你,讓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能看到無限的風景。這是一部常看常新的書,是一部值得永久品味的小說“極品”。每隔幾年,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把它從書架上取下,重溫它的美好。
年輕的時候讀《紅樓夢》,特別喜歡給里面的人物貼標簽,比如林黛玉是敏感嬌弱、單純如水的好女孩,薛寶釵是個八面玲瓏、滿腹心機的壞女孩。賈寶玉是個情種,這“濁物”對有姿色的女孩都“憐香惜玉”;至于丫鬟中的晴雯和襲人,一個是可愛到極點,一個則陰損到極致。所謂少不更事,特別容易給人物下論斷,把一部豐富的、磅礴大氣的作品看簡單了。
人到中年后,再讀《紅樓夢》,體會到了薛寶釵的那種無奈,王熙鳳在張揚中內心的苦辣酸甜,賈寶玉熱鬧生活背后的那種孤單,賈母行將就木時體味到繁華將逝的那種內心的蒼涼!都t樓夢》中的主要人物,沒有一個不是性情多重的,它不像《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那么臉譜化,它深刻挖掘了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的文學價值也就更高。
前一段再讀《紅樓夢》,依然很順暢地把它讀下來了,它的語言魅力是其他的名著難以比擬的,所以閱讀的過程是興味盎然的。只是掩卷之后,有一種深深的悵惘之情,覺得《紅樓夢》在哪里損失了點什么。想來想去,我覺得是高鶚所續(xù)的那部分出了問題。
《紅樓夢》最精彩的篇章,其實還是曹雪芹寫的那部分,它很扎實,充滿了生活情趣和人間煙火的氣息。比如劉姥姥一進大觀園和醉臥怡紅院,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大觀園試才提對額,榮國府元宵開夜宴,憨湘云醉眠芍藥煙等等。在曹雪芹的筆下,我們能看到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撕扇等經(jīng)典片段;能在酒席之間的填詞歌賦的游戲中,認識那個粗俗的薛蟠;能在風雪紅梅的壯美景色中,看到青春而靈性的薛寶琴;能在與賈璉的打情罵俏聲中,見識到平兒的俏皮和機智。就是那些比較悲壯的章節(jié),如尤三姐拔劍為柳湘蓮自刎,在剛烈之中亦可感知那如水的纏綿。曹雪芹的人物,穿梭在大觀園的紅花綠柳、碧水清溪中,他們是那么的容易感物傷懷,那么的纏綿悱惻。他們就像大觀園中的花草植物一樣,多姿多彩,充滿質感。而到了高鶚那里,有情趣的生活少了,人物間細致入微的情感糾葛和爭風吃醋不見了,高鶚急不可耐地讓大觀園荒蕪,讓姊妹離散,讓人物在小小年紀就看破紅塵。我們可以說,高鶚是深刻的,可是,小說中人物的可信性卻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我以為曹雪芹在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中的收尾一段的《飛鳥各投林》,對高鶚的影響太大了:“為官的,家業(yè)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凈!”這段詞好極了,妙極了,但我想曹雪芹要是寫“盛宴必散”這個大結局,他肯定還是要秉承溫暖的筆觸,一針一針地慢慢挑出傷疤里癰疽,而不是呼啦啦地一上場就喊一聲“殺”,鬧得個刺刀見紅,血淋淋的,使作品的藝術風味發(fā)生了逆轉。于是,當我讀到“宴海棠賈母賞花妖”“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的章節(jié)時,心中總有不舒服的感覺。黛玉在《紅樓夢》中是個必死無疑的人物,因為她償還完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后,就要“歸位”。我覺得在曹雪芹筆下,已經(jīng)隱藏著黛玉之死的方式,那就是“葬花”的方式,是隱含著浪漫之氣的死亡,而不是高鶚所續(xù)的焚稿斷癡情。這邊寶釵出閣大禮,那邊黛玉含著一腔幽憤離去,這種過于鮮明的對比我想肯定不是曹雪芹想要的結局。按我的理解,黛玉淚流干后,應該如一朵被風劫掠而落入水中的花朵一樣死亡,非常的平靜,也非常的鮮濃和華美。這樣處理黛玉,其悲劇性會更強烈一些。但高鶚太想做哲學家了,他看透了人世間的興衰榮辱,他把太沉重的思想的“核”附加在那些柔弱的女孩身上,由她們來做代言人,他毫不在意這種“承擔”的結果會帶來小說那種“水分”的喪失,所以當我讀到“活冤孽妙尼遭大劫”時,真的是忍無可忍。妙玉的結局因為有著高鶚先入為主的一定要處理成悲劇的想法,她被寫得過于“慘烈”,其實這有悖于曹雪芹對妙玉性情的描述,不太符合妙玉命運的發(fā)展邏輯。為什么不能把她處理成荒涼的大觀園中的最后一位孤獨的守望者呢?
小說是要有豐沛的“水分”的,這樣它才會因“汁液飽滿”而好看。我覺得曹雪芹精心搭制了一座“紅樓”,如果是他親手毀掉它,會一根木椽、一條橫梁地輕輕地拆除,看著它漸漸傾斜,而不是像高鶚一樣,上來就一頓“狂轟濫炸”,疏忽間就使大廈成為廢墟。所以我覺得曹雪芹是文學家,而高鶚是哲學家。哲學家續(xù)寫文學家的書,肯定會“氣不相接”,這也是《紅樓夢》帶給人的遺憾之處。高鶚為自己“深刻的思想”唱了一曲贊歌,而他為《紅樓夢》和曹雪芹,卻是唱了一首哀歌。
遲子建簡介
遲子建,1964 年出生,黑龍江人,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霧月牛欄》、《偽滿洲國》、《白銀那》、《光明在低頭的一瞬》、《額爾古納河右岸》等,她是唯一一位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兩次獲得冰心散文獎、一次莊重文文學獎、一次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在所有這些獎項中包括了散文獎、中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獎等。
- 相關推薦
【遲子建:“紅樓”的哀歌】相關文章:
《遲子建》語錄11-10
王安憶評說遲子建02-21
遲子建的散文特點12-21
遲子建散文評價12-21
遲子建作品精選《魚骨》04-22
遲子建作品欣賞03-06
遲子建愛人原文12-28
遲子建的經(jīng)典語錄11-11
遲子建:必要的喪失02-27
遲子建散文《逝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