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八所重點中學2017屆高三聯(lián)考
語文試卷
考試用時:150分 全卷滿分:150分
命題人:吉安一中 吳傳柱 九江一中 邱武飛
第Ⅰ卷 閱讀題(共7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有的學者雖然承認“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無疑會更加有效地回答人們腦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國人的具體行為中發(fā)生作用的問題”的觀點,但同時擔心地方史“難以回答政治為什么會在超地區(qū)的范圍內(nèi)如此前無古人地改變著整個生活世界的問題”。一句話,他們就是認為社會史難以完成學科整合的歷史使命。很顯然,這種擔心的本質(zhì)就是否定社會史是一種研究方法,是一種觀察歷史的視角,仍把社會史當作歷史學的一個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論出社會史是沒有能力解讀政治史的。
首先,我們?nèi)哉J為社會史是一種新的史學研究方法,是觀察歷史的一種新視角,不論是地方史還是跨地域的整體史。作為方法論的社會史是有能力駕馭跨地區(qū)的宏觀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視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選題本身就是在解讀跨地域的國家政治的總體演變軌跡。其次,從社會史對政治史研究的實際操作要求看,這種擔心更是沒有必要。從地方社會去解讀整個國家的宏觀政治,是從各自地方歷史場景出發(fā),通過對地方具體歷史事件的分析,來考察國家的宏觀政治在這個地方的實施以及演變情況的。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形復(fù)雜、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歷來不平衡、區(qū)域差異較大,所以國家的宏觀政治,包括法律法規(guī)、各種措施和制度等在各個地方的貫徹執(zhí)行不可能是整齊劃一、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在國家政治強烈滲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國家政治在各地的實施也不可能“剛”性到一成不變的程度,它總會根據(jù)各地的實際狀況做出某些適當?shù)恼{(diào)整。近些年的社會史研究成果已毫無疑問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在社會史這里,或者說與傳統(tǒng)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脫離具體歷史情境和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體的時空坐標點上的。
運用從地方史的視角去解讀政治史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國家的整體政治在各個地方的具體實施狀況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綜合研究,進而揭示國家宏觀政治的總體發(fā)展脈絡(luò)。既立足于“地方”,同時又不斷地超越“地方”,相比之下,過去的傳統(tǒng)政治史正是缺少這種微觀細致的考察。在脫離了一個個具體的歷史場景的那種宏大敘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釋能力和敘述魅力”,很難避免出現(xiàn)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機械教條的圖解”的缺憾局面,以至于“人們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積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機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無法感受到中國政治運作奇詭多變的態(tài)勢與人們?nèi)粘I畹年P(guān)聯(lián)意義”。而社會史視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夠改變這種狀況。把國家的宏觀政治放置到一個區(qū)域(或叫地方)具體的歷史脈絡(luò)中去理解,通過各個地方這一視野,我們能夠窺探到整體政治史這張地圖,而且所看到的這張整體史的地圖較之從前更為多姿多彩和真實可靠。
(選自王海燕、宋馥香《從“地方”到“整體”-社會史視角下的政治史探析》,有刪改)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的學者擔心地方史“難以回答政治為什么會在超地區(qū)的范圍內(nèi)如此前無古人地改變著整個生活世界的問題”,本質(zhì)就是否定社會史是一種研究方法。
B.過去的傳統(tǒng)政治史研究脫離了一個個具體的歷史場景,由于“缺乏解釋能力和敘述魅力”,很難避免出現(xiàn)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機械教條的圖解”的缺憾局面。
C.社會史是有能力駕馭跨地區(qū)的宏觀政治的,其原因是地方視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選題本身就是在解讀跨地域的國家政治的總體演變軌跡。
D.運用從地方史的視角去解讀政治史這一新的研究思路,既立足于“地方”,同時又不斷地超越“地方”,可以揭示國家宏觀政治的總體發(fā)展脈絡(lu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社會史這里,或者說與傳統(tǒng)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脫離具體歷史情境和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體的時空坐標點上的。
B.過去的傳統(tǒng)政治史缺少微觀細致的考察,而運用從地方史的視角去解讀政治史這一新的研究思路正是彌補了這一不足。
C.社會史視角下的政治史研究能夠改變“人們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積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機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無法感受到中國政治運作奇詭多變的態(tài)勢與人們?nèi)粘I畹年P(guān)聯(lián)意義”的狀況。
D. 承認“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無疑會更加有效地回答人們腦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國人的具體行為中發(fā)生作用的問題”的觀點的學者,就是認為社會史難以完成學科整合的歷史使命。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各個地方的視野去理解國家的宏觀政治,我們能夠看到比以前更多姿多彩和真實可靠的整體政治史,而且能了解到整體的政治史全貌。
B.如果有學者仍然把社會史當作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否定社會史是一種觀察歷史的視角,那么也就自然推論出社會史是沒有能力解讀政治史的錯誤結(jié)論。
C.近些年的社會史研究成果已毫無疑問地證明了國家的宏觀政治,包括法律法規(guī)、各種措施和制度等在各個地方的貫徹執(zhí)行不可能是整齊劃一、完全相同的。
D.國家政治在各地的實施總會根據(jù)各地的實際狀況做出某些適當?shù)恼{(diào)整,不可能“剛”性到一成不變,即便在國家政治強烈滲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也是如此。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名士劉文典
汪修榮
劉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親以經(jīng)商為業(yè),家境較好,所以從小就被送到教會學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曉英、德、日等多種外語,這在民國學人中也是較少見的,這大約也是他后來倨傲的一個原因。一九○六年,劉文典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蕪湖安徽公學。這是一所新式學校,當時,陳獨秀、劉師培正受聘于這所學校,擔任學校教師,校內(nèi)民主氣氛十分濃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響下,劉文典在安徽公學加入了同盟會。一九○九年,劉文典赴日留學,進入早稻田大學。當時許多青年學子和學術(shù)精英留學日本,劉文典正是在東京結(jié)識了流亡日本的國學大師章太炎。不久師從章太炎學習文字音韻學,成為章門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