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2日(農歷九月十五),是中國一代儒學大師朱熹誕辰880周年紀念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承朱子文化征文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征文一:
朱熹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后具有世界影響的杰出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視為東方文化的象征。朱熹寓居建陽、武夷山之史事,盡人皆知,殊不知朱熹之所以與閩北結下不解之緣,蓋源于其父朱松來尉政和,群山迤邐千年不老的閩北古城政和,是朱氏家族入閩的第一站,F(xiàn)在大家都這樣說,朱熹孕于政和,經過歷史考證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說政和是朱子文化的發(fā)祥地更為準確,更能說明政和于朱子文化的關系。目前我們政和遺存的了兩座對于研究朱子文化來說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那就是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朱熹祖母程氏夫人墓,朱森墓在鐵山護國寺邊,程氏夫人墓在星溪富美村。
朱熹一生70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閩北度過,我把朱熹與閩北的關系概括為五句話20個字:朱子孕于政和、生于尤溪、長于建毆、學于武夷、老于建陽。
孕于政和:宣和五年(1123年),在政和任縣尉五年屆滿的朱松調任尤溪縣尉,監(jiān)泉州石井鎮(zhèn)稅。建炎三年(1129年)12月,剛要調建州(今建甌)工作的朱松聽到金兵自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的'消息,放棄所攝之職,攜帶在尤溪的家眷回到政和,寓居鐵山護國寺。此時兵荒馬亂,烽煙四起,政和也不安全,建炎四年(1130年)8月,朱松倉皇買舟攜眷避到自己任職的尤溪,時刻都作著避入深山的準備。 離開政和月余后的9月15日,朱松的第三子沋郎——未來的理學宗師朱熹降生。
朱熹生于尤溪鄭氏草堂,7歲以前隨父母在政和尤溪一帶生活,朱熹7歲下半年,隨父親從尤溪遷往建州(現(xiàn)建甌)暫居,紹興十年也就是1140年朱熹11歲時,時任朝廷四品承議郎的父親朱松,因反對賣國求和,遭秦檜黨羽的排擠,被貶,受任出知饒州(今江西波陽)。未赴任,朱松忿然辭官南歸,舉家正式來到建甌,居住在建甌城南的環(huán)溪精舍,從此在家專心教育子女。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的春天,正當朱熹勤學苦讀之時,年僅四46歲的朱松郁悶成疾去世。
朱松病逝后,朱熹遵從父親遺命,14歲的朱熹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摯友劉子羽,子羽視朱熹如已子。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憲,劉勉之,劉子翬均授朱熹以學,五年后,年僅十九歲的朱熹即登進士。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歷事南宋高宗、孝宗、寧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軍、知漳州、潭州。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載,立朝僅46天,任祠官達23年,待職、無職或罷職16年,在朝當官時間很短。
朱熹在武夷山呆的時間最長,14歲到武夷山至64歲遷居建陽,除去外地為官的七年,其他時間都在武夷山,前后達五十年。64歲遷居建陽考亭,1200年4月23日(南宋慶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家里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征文二:
這位一生剛正不阿、懷才不遇的大詩人,身體每況愈下。他已知自己的時日無多,就把年僅十四歲的朱熹托付給崇安五夫好友劉子羽,又請五夫的劉子羽、劉勉之、胡憲等三位學養(yǎng)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父親撒手人寰,十四歲的朱熹強忍少年喪父之痛,扶持著母親和妹妹前往五夫,開始新的生活。次年,朱熹葬父于崇安五夫里之西塔山,再葬寂歷山。
朱熹幼年時,其父仕途坎坷,一家人漂流于尤溪、建甌、政和之間。期間,朱熹常隨父親到政和鐵山祭掃祖父祖母墓,留宿于父親創(chuàng)辦的云根書院,講授理學,或數(shù)月,或半年。云根書院、韋齋書室對朱熹成才,有著至關重要的薰陶作用。朱松臨終時還諄諄教導:汝勿忘父,祖之學志也。
很多人感嘆于朱子沒有在他的孕育地留下墨寶,但是我們還是從一些歷史資料中找到一些朱熹當年在政和寫下的文字,窺見了少年朱熹的雄心壯志和對政和的情感。
《十月朔旦懷先隴作》詩是少年朱熹在政和祭掃祖墳時,留宿護國寺時寫下的。詩末四句寫道:“封塋諒久安,千里一歔欷。持身慕前烈,銜訓倘在斯。”詩歌表達了少年朱熹奮發(fā)勤學的壯志。
“踏破千林黃葉堆,林間臺殿灪崔嵬,谷泉噴薄秋逾響,山勢空濛畫中垂,一壑秖令藏勝槩,三生疇昔記曾來,解衣正作留連計,未許山靈便即回。”這首《瑞巖詩》詩就是朱熹游覽政和錦屏、洞宮等地后所作,詩中對政和迤邐的`風光充滿了無限感情。
朱熹留給政和的遠遠不止于這些文字,政和的山山水水留下他的款款足跡,政和的歷史文化積淀他的理學淵源。為了祭祀朱文公,明嘉靖時知縣俞時歆建“朱子祠”,安設朱子牌位于云根書院,明、清時期多次修繕重建。風雨歲月,故址無存,但是朱子文化卻在這里深深的扎根,如政和縣政府后朱松當年所植大樟樹,枝繁葉茂,蔥蔥蘢蘢。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征文三:
今年10月22日(農歷九月十五),是中國一代儒學大師朱熹誕辰880周年紀念日。當天,來自韓國、日本、臺灣及大陸等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首朱熹曾長期生活、著書立說、傳道授業(yè)的武夷山市,探究朱子文化對于東亞文明的影響力。
“在中華文化中,朱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朱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張希清首先表示,朱子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是現(xiàn)今道德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文化寶庫,血脈相承的兩岸同胞更應在弘揚和傳承朱子文化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則指出,朱子文化讓兩岸民眾越走越親切。“前幾個月我?guī)Я艘恍┡_灣學生到武夷山重走朱子路,很多學生雖然是第一次到大陸,但是他們跟大陸同胞沒有隔閡,一路走一路探討朱子文化,彼此增加了解、增進感情。”
世界朱氏聯(lián)合會會長、臺灣朱子學研究協(xié)會常務理事朱茂男說道:“兩岸一家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兩岸在共同弘揚和傳承朱子文化的同時,也為兩岸交流交往形成了和諧的氛圍。”
朱茂男認為,“理一分特、求同存異”的朱子思想是兩岸現(xiàn)今必學的課題,也是不變的真理。
朱熹是是中國南宋思想家、理學的集大成者、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所倡導的“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的家教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成為家教庭訓的懿范,并廣泛傳播到東亞國家且產生深遠的影響,人們習慣上稱朱熹為朱子,他對后世影響的言行詩文的文化稱為朱子文化。
- 相關推薦
【傳承朱子文化征文】相關文章:
傳承朱子文化征文2500字02-01
傳承朱子文化精選征文2500字02-01
朱子文化的傳承與實踐征文范文02-01
有關朱子文化的傳承與實踐征文01-30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華夏文明征文01-30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征文02-01
朱子文化征文精選11-13
弘揚與傳承朱子文化書信02-01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征文2500字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