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清明節(jié)來到,又是祭奠的日子,看著曾經(jīng)最愛的親人跟我們隔著一堵墻,卻再也永不相見,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哀愁和悲傷。
清明散文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jīng)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qū)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香港人叫掃墓為拜山。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xiàn)。
清明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jié)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它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后人的修正日。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
清明節(jié)祭祖掃墓,起源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的寒食節(jié)。從前寒食節(jié)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jié)”、“禁 煙節(jié)”。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據(jù)傳古代帝王將相紛紛到墓前行“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而將清明節(jié)定為踏青節(jié),又叫春游,還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氣溫升高,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蕩秋千作為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的習俗由來已久。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還有蹴鞠也是歷史悠久。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nèi)用毛塞緊,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的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此外清明節(jié)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說法。
在我老家至今還保持著清明節(jié)打柳的習俗。一大早愛人起來熬米飯、煮雞蛋,我則去河邊打柳;氐郊依锇蚜Σ逶陂T上,還有各個家具用品上。愛人做飯之余還編了兩個柳條環(huán),給我和她自己戴在頭上。據(jù)說清明不戴柳,死了變個大黃狗。
上午八點,愛人出發(fā)給我岳父岳母上墳掃墓,我則陪領導去烈士陵園給烈士掃墓。
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自發(fā)來烈士陵園祭掃的人很多。有不少是大人帶著孩子,全家出動。我采訪了身邊的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他告訴我:今天特意從鄉(xiāng)下來城里烈士陵園,就是告訴孩子們不要忘記歷史,記住那些為新中國建立逝去的先烈們,要孩子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他們更加珍惜現(xiàn)在,愛好和平。他還給我講起了目前我國面臨的嚴峻形勢,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超級大國,一直都在對中國進行軍事干預和經(jīng)濟封鎖。
聽他一席話,我十分高興。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經(jīng)能有如此高深的意識和思想,你不得不敬佩國民素質的提高。
上午十點,整個掃墓儀式開始。敬獻花圈、花籃,少先隊給每一個烈士墓敬獻鮮花,領導和各界代表講話,默哀三分鐘,參觀紀念館,為烈士掃墓培土等一系列活動,大約持續(xù)了一個半小時。
儀式結束后,不少人自發(fā)行動起來和陵園管理人員一起清理活動現(xiàn)場。沒有一個人號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吹竭@感人的一幕幕,我心中激動萬分。
十二點,我們離開烈士陵園時,仍有群眾一撥又一撥來烈士陵園掃墓。
各位先烈們,安息吧!您造就的基業(yè),永垂不朽!
下午兩點,愛人給岳父岳母掃墓回來,眼睛還有些紅腫。我知道每年都是如此,愛人是一個非常孝順之人。
我為每一位逝去的人,獻上我無盡的哀思!
清明的三種境界
萬物清明,這是天與地的最佳組合時間,是清明節(jié)的第一種境界。感謝宇宙萬物,凸顯人文關愛,是清明節(jié)的第二種境界。清明祭掃,使人們獲得情感的凈化與升華,是清明節(jié)的第三種境界。
天 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這是《歲時百問》中的說法。
清明,是大自然變化的時令,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比較重要的節(jié)氣。它是大自然的節(jié)日,是人回歸自然的精神訴求。春回大地,人回自然。清明由寒食、上巳、清明三節(jié)合一而來,寒食節(jié)禁火寒食,寓意保護自然,保護家園,保護自我。
清明是從柳枝上轉身的。忽的一陣風,你就看見楊柳依依的景致,呈現(xiàn)出一種清新的氣息。那嫩綠的細枝,一條條垂下,絲絲縷縷,纏纏綿綿。這份隨風飄拂在清明中的美麗,讓人想起一種人生態(tài)度――明凈,簡潔。
清明節(jié)又稱寒食節(jié)、柳節(jié)。唐代詩人來鵬在《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塘莊》中寫道:“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jié)好煙光。”煙光,指的是柳色。裊裊炊煙中柳枝若隱若現(xiàn),在陽光里如煙似霧,為春光留下無盡的遐想。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賞柳時。柳是春天的使者,令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情。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寫的是勃勃生機;周邦彥的“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漂綿送行色”,說的是離別之意;李清照的“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訴的是哀怨之情。
萬物清明,這是天和地的最佳組合,是清明節(jié)的第一種境界。
人 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只是一個節(jié)氣,到了唐玄宗年間與寒食合并,演變成懷念祭祀家族先人的節(jié)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耳熟的詩句。萬物復蘇,生命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生長過程,這本該是一個吉慶的時節(jié),為何古人卻愁緒滿懷?
中國人的清明憂傷,是一個特異的人文現(xiàn)象,并且形成了向先人表達敬意與感恩的節(jié)日。
這樣一個季節(jié),古希臘的人們也悲傷不已,他們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哀歌: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將在春天里復活。對生命悲劇性的感傷行為,使古希臘產(chǎn)生了悲劇藝術。
中國人自然有自己關愛生命的表達方式。他們放飛風箏,去問候逝去的親人;他們?nèi)ヌで,再次感受祖先?a href='/zuowen/zhufuyu/' target='_blank'>祝福。春天來了,生命自然也應當?shù)玫叫碌妮喕兀屪嫦鹊撵`魂回到鮮花盛開的人世間,享受這美麗的景色。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人文關懷。
清明文化是崇拜祖先的文化。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對祖先的敬仰與追思,承載著中華民族子孫綿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懷。所有清明節(jié)由來的傳說和民俗文化行為,無一例外地浸透著中國人特有的“感恩”情結:感謝皇天后土,感謝列祖列宗,感謝宇宙萬物。
清明節(jié)是中國人的感恩節(jié)。
人文關愛,是清明節(jié)的第二種境界。
心 靈
哲學家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關乎生命的節(jié)日,它讓人從紛擾的空間之維回到時間之維。
清明之時,人們摘采新柳,或纏柳葉于發(fā)際,或戴柳圈于頭上,或插柳枝于地頭。在天地和諧,物與我和諧的宇宙中,敬重先祖,踏青植樹。人們的心靈中,纏繞著無盡的哀思。
《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一頂從汴梁郊外掃墓回來的轎子,上面插滿了柳枝。清明祭祖,事涉鬼魂,為了防止邪氣侵襲,就插柳于戶,戴柳于首以避之。這個風俗源于一段讓人蕩氣回腸的歷史――春秋時,介子推追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曾割下股肉給重耳充饑。重耳復國當上晉文公以后,介子推便偕母隱歸山林。晉文公為了感恩,燒山逼他出來受封。介子推不肯,和老母一起被活活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翌年,晉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見墳前柳絲輕拂,便用柳枝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以示懷念。由此,插柳、戴柳便延續(xù)成每年清明祭奠的習俗。
祭掃祖先的陵墓,人們獲得的是心靈的凈化。
哲學家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關乎生命的節(jié)日,它讓人從紛擾的空間之維回到時間之維。每一次掃墓,都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它不僅掃去逝者碑上的塵埃,更掃去活人心里的塵埃,讓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歸內(nèi)心世界的寧凈。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對亡故的先人,表達敬意與傷懷,它對每一個人的心靈的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臘美學家說,悲劇使人獲得的,是一次情感體驗上的凈化與升華,那么,清明祭掃呢,使人們獲得情感的凈化與升華。
心靈的凈化,是清明節(jié)的第三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