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南北,過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臘味,尤其是自己家做的,絕對是獨有的家的味道。
我的家鄉(xiāng)在南方,冬天格外濕冷,只要回到家里就會穿上奶奶遞給我的老棉鞋,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柴火坑旁,一邊喝甜糟酒一邊聽著老人們談一年的收成,這才是家的感覺。
過年的準備活動里,我最喜歡打糯米糍粑,這體力活最能凸顯家里人對男人的偏愛。扛起錘子時,老人們都會夸上一句長大了,像個男人。這里的男人們愛喝燒酒。以前年紀小,只能拿甜酒充當燒酒,有模有樣地學(xué)大人喝酒,后來過年時,我也能和爺爺喝上一碗。
農(nóng)村過年,很早就開始殺豬,豬肉是掛到架上做煙熏臘肉,鹽水能滴到人滿臉都是。我最喜歡的就是爸做的紅燒肉。爸在外工作回來得晚,媽都會留一塊沒有鹽漬煙熏的肉,給我做紅燒肉。
除夕是老爸大展廚藝的時候,一早起來就忙碌準備做菜的材料。
家里除夕是不準殺生,過年前一兩天會把老公雞抱到土地廟去殺,以祈禱一年六畜六旺。除了自己的家的土雞,最不能少的菜就是魚,因為年年有余。各種肉食處理方法也不相同:牛肉要用干辣椒炒,狗肉要用橘子葉去味,老鴨子得用酒去腥味然后溫火慢燉……小孩子最喜歡的菜就是雞爪子,因為是抓錢的,初一的時候會有很多紅包。
2009年,我和爸媽一起去了外婆家過年。外婆家吃團圓飯之前,都會去上山祭祖。而我家就只要去土地廟就可以,我的干娘是土地婆婆,我的任務(wù)就是年前年后都要去給她老人家燒香拜年。
外婆家有一個習(xí)慣:過年非得吃豬頭肉,而且是整個豬頭煮了之后切成巴掌般大小,沾上料就吃,看著心里就害怕。回家的時候,舅媽就把我媽的背簍塞滿吃食,全是我家沒有的,什么谷子糍粑、秀米甜酒之類。
大年三十的晚上永遠是最熱鬧的。一大家子圍在炭火盆子邊,蓋上大棉被,看著小電視機上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外面是小孩子最喜歡的滿天炮仗煙火。村里的人過年喜歡湊熱鬧,把自家的煙火炮仗和別人家一起放,這樣才聲勢浩大。看春晚就得把聲音放到最大,一夜放到天明,來迎接新的一年。過年期間的我像是沒得吃的孩子不停地吃零食,嘴巴一直沒有停過,連原本準備用來招待客人的年貨也被我吃了一大半,基本上留不到元宵。不過我現(xiàn)在戰(zhàn)斗力下降,爸媽買了很多吃的,很多都放壞了。大概是因為現(xiàn)在過年的年味淡了。
自從爺爺去世之后,一家四世同堂的歲月也就沒了。少了大團圓,大家也只是年后一家一家地請客吃飯。加上這兩年隨著爸媽在外工作,沒有回老家過年,也就沒有了小時候最喜歡的熱鬧的過年氣氛。
現(xiàn)在遠在浙江,爸媽在做年夜飯。窗外的炮仗雖然響得熱鬧,但總覺得那是別人家的熱鬧。老爸問我是在外面過年好,還是在家過年好。我覺得,只要是和親人在一起,在哪兒過年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