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勵志故事1
中國北宋(960—1127)有名的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土。眉州眉山(今四川眉縣)人。生于宋仁宗嘉祜三年,(1036),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享年六十六歲。蘇軾多才多藝,在中國古代名聲極大。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壇,他是豪放詞派的首領,在書法方面,他是宋代四大名書家之一;在繪畫方面,他既是畫家,又是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他的文人畫理論對中國宋代以后的繪畫發(fā)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但蘇軾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從他二十六歲擠身官場之后,四十年間一直在黨爭的漩渦中受沖擊、受迫害、蹲監(jiān)獄,遭流放,最后被貶到今日之海南島。好不容易在宋徽宗上臺(1101)時被赦免,下令調他回首都汴梁(今開封),準備委以重任。但由于當時正值盛夏,他連日趕路,過分勞累,又是六十六歲高齡的老人,身體虛弱,當走到江蘇常州時,終因中暑病倒,不久死于常州。
蘇軾為官期間,為老百姓辦過不少好事,在民間一直廣為傳頌。寫畫白團扇救人之急,就是突出的一例。根據(jù)何遠《春渚紀聞》記載,蘇軾被貶杭州作官時,一天有一位綾絹商人上堂起訴,狀告一個制扇工匠欠他兩萬綾絹錢遲遲不還。蘇軾派公差傳喚制扇人到公堂受審。制扇人跪稟道:我家世代以制扇為業(yè),前不久父親死了,今年開春以來,杭州地面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不是故意拖欠不還。蘇軾聽后覺得值得同情,感到此案很難處理,想了半天才想出辦法。對賣扇人說:快把你家的扇子取來,我?guī)湍阗u出去。那人忙回家把扇子抱來,蘇軾挑選了二十把白團夾絹扇,順手拿起判狀子的毛筆,在扇面上以行草書題字,畫枯木竹石,一會就完成了。然后交給制扇人說,趕快拿到衙門口外面去賣,換了錢立刻還人家。制扇人接過扇子叩頭謝恩,剛出府門就被買扇人圍起來了,你爭我搶,二十把扇子很快就賣光了。每把一千,二十把賣得錢剛好夠還帳。蘇軾此舉,使很多杭州人感動地落了淚,夸贊郡守蘇軾為官清正。制扇人全家更是感激啼零。
蘇軾的書畫雖然很值錢,但他從不以此賺錢,當時人稱贊他善書而不求售。相反,有不少人求他寫字畫畫,只要高興,就當場揮毫,慷慨相贈。蘇軾被貶到廣州時,南方有一位和尚名叫契順,步行幾個月到廣州求東坡寫字。蘇軾被貶邊陲,難得有人敢于同他往來,見契順如此誠心,便非常高興,一氣寫了數(shù)篇相贈,二人從此成了知心朋友。
蘇軾的書畫作品流傳不多,因為有的在黨派斗爭中被燒毀了。繪畫作品流傳得則更少,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他的'繪畫真跡,只有一幅木石圖,畫了一塊大石頭,壓著一棵干枯的彎樹,樹根旁長了一叢小草,石頭縫里長了幾叢嫩竹。這幅畫上有同時代人劉良佐、米芾的題字,才知道是蘇軾所畫。關于這幅畫的寓意,根據(jù)蘇軾的朋友黃庭堅、米芾的有關記載,說他胸中有盤郁之氣,即不平之氣,故意把枯木畫得怪怪奇奇,以發(fā)泄怒氣,這話大概是可信的。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2
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我國書畫是極負盛名的。他所寫的《蘭亭帖》流傳至今,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蘭亭帖》集中體現(xiàn)了王羲之的文學才華和書法藝術的成就。
《蘭亭帖》是對自己所作的《蘭亭集序》的書寫。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tǒng)、孫綽、謝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縣)的蘭亭。這一天春光明媚,與會的人詩興大發(fā),紛紛吟出一些詩來。王羲之為這些詩作所感動,欣然命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后來傳誦的《蘭亭集序》。序中記下了集會的盛況,反映與會諸人的'觀感!短m亭帖》就是對于《蘭亭集序》的精書,寫得遒媚勁健,為后世學習書法的楷模。
王羲之書法的高超成就來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學習。
王羲之幼年學書的時候,非常羨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張芝,字伯英,他的書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據(jù)說張芝學習書法的時候經(jīng)常在衣帛上寫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張芝還經(jīng)常到水池邊上去寫字,用池水磨墨涮筆,結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這樣用功,所以字寫得非常好,特別是草書更為出名。當時的人稱他為“草圣”。王羲之決心學習張芝的精神,并認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趕上或者超過張芝。
王羲之不僅學習張芝的精神,而且還學習張芝寫字的方法。他也像張芝那樣,經(jīng)常到水池邊上學習寫字。
王羲之家鄉(xiāng)臨川城下有一條河,靠河的邊上有一塊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個很深的長方形水池,這就是他經(jīng)常學習寫字的地方。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就帶上紙筆硯墨來到這里學習寫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筆,每當他的黑黑的墨筆投入池水的時候,水里立刻出現(xiàn)一片黑云似的水墨。這樣,天長日久,池水也就漸漸變黑了。隨著池水的一天天變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長進了。不久,他寫的字就超過了當時的書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書給庾翼的哥哥庾亮寫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為嘆服。他說王羲之的字“真可以與張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終于成為當時的書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邊建立了一個州學的校舍。州學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為怕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被世人所遺忘,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請當時的大散文家曾鞏寫了一篇《墨池記》。
曾鞏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記》里除了記述王羲之當時臨池學書的事跡之外,還闡述了有關學習的一些思想。他說!棒酥畷砟松,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這也就是說,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結果;后人之所以趕不上他,并不是后來的人不能趕上他,而是后人學習艱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這也是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給予后人的有益啟示。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勵志的名人故事01-29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10-29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01-29
勵志的古代名人故事11-02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01-30
古代10則名人勵志故事02-01
古代感恩的名人勵志故事09-24
古代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10-08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大全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