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漢族,江蘇宜興屺亭鎮(zhèn)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景星學社社員,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并與厲麟似等聯合發(fā)起創(chuàng)立了中意文化協會。其主要繪畫作品有《田橫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爾像》、《奔馬》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人徐悲鴻早年艱苦學畫的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名人徐悲鴻早年艱苦學畫的故事
徐悲鴻公元1895年生于宜興縣一個窮教書的人家。早年的生活甚為艱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題詩中曾說“少小也曾錐刺股”,以此來形容他年輕時的生活艱難。
徐悲鴻的父親是位半耕半讀的村塾老師,同時也是位鄉(xiāng)間畫師。徐悲鴻六歲開始跟父親讀書,七歲時因為常常看見父親畫畫,對畫畫發(fā)生興趣,那時就想學畫。他父親認為七歲的孩子年紀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書念到卞莊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畫一只老虎,自己依著樣子描繪。父親知道兒子實在喜歡畫,在他九歲的時候,就讓他每天摹一幅當時流行的《吳友如畫本》,這就是徐悲鴻學畫的開始。
徐悲鴻在十歲的時候就能幫他的父親在畫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顏色。但生活的艱難,僅僅十七歲,他便輟學到一家中學里教圖畫來幫助家用。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逝去,家里負債很多,弟妹也要供養(yǎng),他那時只得在縣里三家學校擔任教課來解決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擔子壓不住他上進的決心,為了學美術,他來到上海。他曾企圖把畫寄給當時的《小說月報》,以求換得買米之錢,但卻被無情退回。他那時寄居在一家賭場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攤開鋪蓋在賭桌上睡覺。那時,他常常吃不到飯,也找不到工作。——徐悲鴻甚至為此有過自殺的念頭,據他后來回憶,他曾經狂奔到黃浦江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鞚岫简v的汗水洶涌地沖擊著江岸,輪船的汽笛尖銳地吼叫著,他解開衣襟,讓無情的風剛打入他年輕的胸脯上。當一陣寒冷的顫栗從腳跟慢慢傳遞到全身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915年,當人們都在用鑼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時候,青年徐悲鴻卻餓著肚子給一家叫做“審美書館”的出版社,用顏色填染單色印刷的雜志封面(那時印刷術落后,沒有彩色印刷,雜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審美書館的主辦人,就是著名的嶺南畫派導師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等拿到報酬,他的肚子已經空了好幾天了。
1916年,徐悲鴻考進震旦學院,攻讀法文。他是穿著死了父親的喪服,噙著眼淚踏進了這個學校的。
徐悲鴻的作品逐漸受到社會的注意。除了高劍父兄弟外,當時的文化名人康有為、蔡元培等也給予他鼓勵和幫助。1917年,二十二歲的青年徐悲鴻已經被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導師,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大學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幫助,派他到法國去留學?墒浅鰢痪茫驗閮葢(zhàn),他的經濟來源就斷絕了。他經常干面包就白開水度日,并且不間斷地從事每天十小時以上的勞作。他用功鍛煉素描,臨摹古代的名畫,并努力于國畫和油畫的創(chuàng)作,還給書店畫書籍插圖及寫一些散稿來維持生活。
由于徐悲鴻曾經經歷過艱苦的遭際,所以在他后來的一生中,凡是遇到年輕有為、肯用功吃苦的人,或窮苦無告的人,他總是給予莫大的同情,并且盡一切可能去幫助和鼓勵他。1928年,他給當時的福建當局畫了一幅壁畫,畫好后他辭謝了給他個人的金錢報酬,卻提出要福建省派送兩個青年出國學習藝術。這兩個青年一位是油畫家呂斯百,一位是雕刻家王臨乙,二人后來學成歸國,對我國藝術都卓有貢獻。
30年代初,徐悲鴻游江西南昌,發(fā)現一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在報刊上發(fā)表有關中國美術史的文章,很有見解,就約見了他,并替他寫信向那時的江西省長熊式暉推薦,后于1933年將其派遣到日本留學。這位年輕人就是其后名滿天下的畫家傅抱石。
創(chuàng)作特點
藝術理念
留學回國之后,徐悲鴻先生投身美術創(chuàng)作和教育直至終生,為奠定中國美術教育理論體系不遺余力。他提倡“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提出“寧方毋圓,寧臟毋凈,寧拙毋巧”的素描要求,在教學上引導學生提高全面學養(yǎng),求真求美。他提出“盡精微、致廣大”的藝術理念,給人以啟示。
藝術蘊意
在向西方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徐悲鴻思考的是中國美術現代演進所需要的新的價值和內涵。這種精神還體現在他對“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判斷上。他的藝術從中國畫起步,因此對中國畫的歷史和價值有自己的評價,一方面尖銳批判因循守舊的觀念和思想內容上的歷史局限,一方面積極弘揚中國畫藝術傳統(tǒng)的精華,引導畫壇的目光朝向唐宋時期中國畫的寬廣意境和宏大氣象,并上溯中國畫作為東方藝術代表的體系性價值。
徐悲鴻畫馬,是將自己的個性和政治理想寄寓其中的。他的馬除了在《九方皋》中的那匹才有繩轡,其他許多馬,都是一無繩轡,二無鞍蹬,自由自在反映了人民熱愛自由的精神。隨著祖國命運的起伏變化,不同歷史時期他畫出了不同情態(tài)的馬,解放前的奔馬或馳奔,或駐足,或企望;而當祖國解放、人民新生時,他的馬縱身奔馳,歡騰跳躍,畫家的強烈愛憎躍然紙上。
藝術美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在客觀形象上的流露和交融。徐悲鴻早期有一幅畫馬的題詞是:“直須此夜非長夜,漠漠窮荒有盡頭!边有一幅題詞是:“所向無空調,聊堪記死生!辈粌H反映了舊社會的黑暗,而且充滿了對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氐叫轮袊幸环捡R的題詞是:“山河百戰(zhàn)歸民主,除盡崎嶇大道平”,這就是在歡呼了。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藝術風格
在繪畫上,徐悲鴻主張現實主義美術,強調寫實,提倡師法造化。他長于素描、油畫、中國畫。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煉、準確,注重線與面的結合;油畫長于人物、風景,作品體現了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中國畫則融西方藝術手法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中,別具一格。
徐悲鴻的素描作品將中國繪畫的“線描造型”和西方的“明暗結構”有機結合,展現出中國造型藝術的神韻。在油畫和中國畫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上,他選用的是中國歷史與人文經典,講述的是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在20世紀中國畫的發(fā)展取向上,他提倡“師法造化”,高度評價宋元時期的中國畫傳統(tǒng),強調復興宋元以來的人物畫精髓。他在中國畫、人物畫創(chuàng)作上所形成的筆墨與造型有機統(tǒng)一的畫風,開山立派,展現了中國畫的時代新貌,在中國畫壇影響深遠。
徐悲鴻是第一代油畫家中正規(guī)接受法國學院派訓練時間最長的一位畫家,留歐八年錘煉出了他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能夠準確,迅捷地傳達這種感覺的造型能力,最突出地表現在他留歐時期的大量人體素描上。人體是造型藝術中必須解決的最重要、最艱難的課題。徐悲鴻的人體素描受古典主義的影響,注重結構的把握,注重捕捉人體的動態(tài)和節(jié)奏,用線精微、深入、堅實、簡約。徐悲鴻的油畫得益于新古典主義至印象派之間色彩造型技巧的影響。他觀察分析色彩極為嚴謹,在色調處理上注重冷暖對比,在肖像和人體上大膽使用紫與綠的色調,使畫面光色閃爍。徐悲鴻在造型上主要思索和解決的是解剖、比例、明暗和空間關系的問題,他的色彩表達不曾逾越形體表達的限度,在形與色的關系上,他更注重造型上素描關系的展現與強調。所謂造型,就是在二維平面中展現具有三維感的形象,用歐洲文藝復興建立的明暗、色彩,解剖和透視等具有科技含量的技巧,以視覺錯覺顯示出虛幻的真實。
藝術主題
在徐悲鴻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的愛國熱忱,無論是歷史主題還是現實題材,無論是“奔馬”還是“雄雞”,都體現了他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里,他用藝術表現民族奮起抗爭的精神,給人以感染力。他以自己的作品和社會活動爭取中國國內外社會各界贊助,賑災濟民,支持抗戰(zhàn),展現出一位藝術家的愛國情懷。在迎接新中國成立的日子里,他團結師生,堅持進步,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新事,為戰(zhàn)斗英雄、勞模和工農群眾畫像。
油畫畫作
徐悲鴻油畫的色彩是豐富的,絢麗多彩、燦爛生輝的。他的色調蒼勁渾樸、深沉有力、鏗鏘有聲,深沉中有逸韻,蒼勁中見秀拔。在他的用色中看到古典藝術中的典雅、沉著、古樸、渾厚,也看到印象主義藝術中的陽光燦爛、明媚、艷麗、輕捷、活躍、曼妙、虛和。
國畫畫作
徐悲鴻畫的馬是中國畫,他用中國畫的傳統(tǒng),以線造型,常用飽酣的重墨、奔放的筆勢加以表現,顯示了中國畫的筆墨美。同時他又吸收了西方的畫法,局部用體面造型并注重物象的光影陰暗。正是這種把中國畫法結合的表現手法,使他的馬充滿筆情墨趣,達到了新的境界。
- 相關推薦
【名人徐悲鴻早年艱苦學畫的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故事:徐悲鴻的故事01-21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范文01-28
徐悲鴻三請齊白石的故事01-21
艱苦奮斗的名人名言01-24
徐悲鴻三請齊白石出來教書的故事01-28
經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2-21
誠信的名人故事名人誠信故事03-14
關于微笑的名人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2-11
名人故事01-24
名人故事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