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主要講述了一個軟件工程師白冰通過超弦計算機模擬宇宙大爆炸,無意間模擬出了我們所在的宇宙屬性。 下面是鏡子讀后感,快來圍觀吧。
鏡子讀后感2017【篇一】
《鏡子》是劉慈欣繼《三體》之后又一著作!剁R子》主要講述了一個軟件工程師白冰通過超弦計算機模擬宇宙大爆炸,無意間模擬出了我們所在的宇宙屬性。然后通過一系列軟件操作達到了實時監(jiān)控整個世界發(fā)生的時間的故事。故事中,白冰發(fā)現(xiàn)首長犯下的一系列罪,結果,本來想敲詐首長的白冰卻因為發(fā)現(xiàn)這些私密的事而遭到首長的追捕,最終白冰自己找到首長以及之前追查首長犯罪的小公務員宋誠,并將這技術公布出去。結果,白冰通過這項技術發(fā)現(xiàn)五萬年后,人類已經(jīng)滅絕。
在《鏡子》中,我最喜歡一段就是首長與白冰幾人之間的對話。
宋誠:“是的,他將毀掉所有罪惡。”
首長緩緩的點點頭。
“然后毀滅所有雖不是罪惡但骯臟和不道德的東西。”
首長又點點頭,說:“它最后毀滅的,是整個人類文明。”
看到這里,我其實心里很是想不通,為什么鏡子宇宙的技術會毀掉整個人類文明,首長后來的話給了我解答。“設想一下,如果DNA從來不出錯,永遠精確地復制和遺傳,現(xiàn)在地球上的生命世界會是什么樣子?”“那樣的話,地球上根本就沒有生命,因為生命進化的基礎——變異,根本就不會發(fā)生。”
由此看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不能沒有黑暗。正所謂硬幣都有兩面,光明的背后必定擁有陰影。倘若世界只剩下光明,那么人人都會“曬死”。正如人類需要日夜變換一樣,人類也需要人性中的陰暗面;蛟S,古代圣人所想的完全光明的世界根本不會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骯臟的一面,只是大部分人都沒有將其釋放出來,但是倘若沒有那些控制不住自己的人的存在,那么這個世界也就會少了一大塊組成部分。
這個世界應該由光明主導,但也不能將黑暗完全取代掉,《鏡子》雖然只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它的教育意義也的確不容小覷。黑暗是無法完全取締的,正如光明總會存在一樣,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世間的一切。
鏡子讀后感2017【篇二】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物理學取得大突破的時代,人們發(fā)現(xiàn)量子效應只是物質更深層規(guī)律擾動的影子,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被確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換句話說,當宇宙發(fā)生大爆炸的一瞬間,往后的一切都將注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內地城市鄭州的軟件工程師,他率先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fā)了宇宙演化模擬軟件,即創(chuàng)立一個大爆炸奇點的模型,使其在計算機中開始演化。他誤打誤撞地產生了我們生活的宇宙,創(chuàng)造了一個“現(xiàn)實鏡像”的模型,由此能夠看到地球上過去發(fā)生的任何事件,同時能夠看到遙遠的未來。由于對本地腐敗現(xiàn)象的深惡痛絕,他本來希望鏡像技術能夠用于司法領域,但他震驚地發(fā)現(xiàn),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消亡了,正是鏡像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導致了消亡的發(fā)生。
他發(fā)現(xiàn),雖然鏡像技術一開始僅用于司法領域,但其影響已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人類社會的黑暗和骯臟的事物都暴露在鏡像的強光之下,罪惡無處可逃。鏡像技術毀滅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罪惡和一切不道德的東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純潔。由于沒有可描寫和表現(xiàn)的,人類文學首先消失了,接著整個藝術領域都陷入停滯,而以藝術為發(fā)展動力的科學領域也因此停滯。隨著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盡,人類工業(yè)文明開始衰退。
社會的活力,其實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欲望和沖動為基礎的,正是在對舊道德的不斷挑戰(zhàn)的過程中,產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是一個死了的社會,因為它的每個社會成員都精確地按照其道德標準行事,即使道德倫理不再符合文明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也無力去推翻它。
水清無魚的道理,其實適用于社會的許多問題。在地球35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正是DNA的錯誤進化了生命,推動了文明的進程。設想,如果DNA永遠精確地復制和遺傳,那森林古猿永遠無法直立行走,現(xiàn)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單細胞生物的天下!
現(xiàn)在的社會仍然有許多錯誤,但不應當建立強制性的監(jiān)視與監(jiān)督機制來維護規(guī)避社會問題,而扼殺社會成員的思想自由。我們應當以珍視的眼光看待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不斷發(fā)展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