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孩子作什么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成功,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期望的一致,于是我理所當然和他們攜手并進。讀完《麥田里的老師》后你有什么理解呢?
第1篇:讀《麥田里的老師》有感
《麥田里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內(nèi)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guān)系的根本源頭。當孩子出現(xiàn)狀況的時候,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nèi)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diào)整,那么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值得我們深思。正如我們愛孩子,我們真心期望他們在學校學習快樂、學有所成,將來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強于社會。但,僅僅有這樣一份真誠的愛心、這樣一份期待就足夠了嗎?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李崇建老師說“無論孩子做什么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的。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們理所當然要和他們攜手共進。”山毛櫸、柚子、昆布、茉莉,這些聰明的孩子,或調(diào)皮搗蛋,或抑郁寡歡,甚至有自傷行為,問題多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與家長關(guān)系非常緊張,都不愛念書,都沒有勇氣去好好愛自己。他們有幸遇上阿建老師,找到了面對問題,改變自己的勇氣,走向了自愛、自強的人生之路。從閱讀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師對于學生問題的了解、包容和豁達。李崇建老師的包容與豁達,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經(jīng)學生在不被我們了解的情況下,被責備,被處罰,這給學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靈的創(chuàng)傷,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確實要有更多的了解和愛的藝術(shù),才能正確引導和教育。特別是我們的問題學生更需要這樣的愛與智慧。
具體做法是:
1、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在價值觀認知方面,都要建立起“主文化”。
“主文化”,我的認識就是創(chuàng)建傳播正能量的“場”。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傳播正向文化傳播的環(huán)境營造、活動設(shè)計都很重要,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中,有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
2、以“愛”為后盾,是建立規(guī)則的基礎(chǔ)。
要建立主文化,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建立穩(wěn)定的規(guī)則很重要。阿建老師說,對于孩子,規(guī)則的建立,最好清楚簡單,絕對不能多,父母、師長要以“愛”為后盾,而不是以軍事化的管教為基礎(chǔ)。
3、當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成人的應對方式將決定教育目標落實的成效。
本書中提出的薩提爾應對模式——“一致性”的溝通方式是較傳統(tǒng)應對方式(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之外的又一種方式。阿建老師認為,一致性的溝通姿態(tài),目的并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當教育者懂得更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因此,教師在班級經(jīng)營,父母在和孩子互動時,覺察并調(diào)整自己的姿態(tài),更容易達到教育者的目標。
4、給孩子“有價值”的正向肯定,是聯(lián)接孩子“渴望”層次的階梯。
在我們遭遇的孩子中,一些特殊孩子不可避免,這些孩子常常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多困擾,對于這些孩子的教育引導,不僅需要老師有耐心,更需要老師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我們可以運用“一致性”的溝通方式,通過與孩子的交談、溝通,在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過程中,體驗孩子的情緒,表達自我訊息,努力挖掘有價值的正向能量,促進孩子向著自己“渴望” 的目標行進。
教出好孩子,是家長、教師一輩子的夢想,而我們的孩子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是不能期望用同一種教育方式就一定能獲得高品質(zhì)產(chǎn)品的過程,因此,在他們的成長中,雖然需要我們成人作出正向的引導,但作為成人特別是教育者,“如何教出好孩子”也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進修”的項目。
第2篇:讀《麥田里的老師》有感
《麥田里的老師》這本書是我感受頗深,語言通俗易懂,條理清晰,書中大量真實而又感人的案例給我們講述一個個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議中肯可行,充滿著教育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處理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學生,富于實踐性,帶給我無限的思考。
李崇建作為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為了糊口,維生選擇了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堅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將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guān)懷,對薩提爾模式轉(zhuǎn)化過來的技巧,在師生互動及班級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繹,讓我大開眼界,頂禮膜拜。
首先,被作者對薩提爾模式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吸引了,為此專門上網(wǎng)搜集“薩提爾模式”的相關(guān)資料。
薩提亞模式能讓我知道很多成年人對個人生活的不滿足感,以及成年后遇到的問題和困擾,都是童年時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和限制造成的。一個小孩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和他的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學習并發(fā)展出來的求生存互動模式,這種模式會影響他的一生。
薩提亞認為,無論舊有的成長模式帶給我們怎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納。同時也認為,人類也不是被動的、無奈的被過去所限制,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她相信人類已經(jīng)擁有我們成長所需的一切內(nèi)在資源,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活。她說,“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而如何應對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問題”。
在今后的工作和家庭教育中,我也會應用薩提亞的這種模式,在處理和學生和孩子的問題上,應秉承的原則是: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賞你而不用批判你,你齊參與而不會傷害你,邀請你而不必強求你,離開你也無須言歉疚,批評你但并非責備你,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那么我倆的相會就是真誠的而且能彼此潤澤。
其次,是書中關(guān)于“正向好奇”, “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不是虛偽地跟孩子說“好棒喔”,而是一種真正的探索。一般人的贊美,都屬于表象層次的稱贊,并非聚焦于真實,反而落入“虛偽”、“敷衍”或者“安慰”,無助于啟發(fā)孩子。
啟聰部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上課的語言很難豐富,即使語言豐富了,同步的手語卻很有限,例如“好”,“很好”,“非常好”,“不錯”,“太好啦”,“你很棒”,“你真棒哦”,“對的”,“正確”這些詞語的手語都是豎大拇指,但是語境和語意是不同,這就需要我們講話時要有表情,贊美應該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狂熱的,學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熱情,相由心生。
再次,當讀到有創(chuàng)意的“爛”作文---“千樹成林”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回想起了小學時的一個人,一件事,小學同學的名字到現(xiàn)在還能記得的已經(jīng)不多了,但是有一個叫李友紅的同學我記憶猶新,對他充滿了愧疚,那時是小學五年級,我當時是班長,農(nóng)村村小的教師整體素質(zhì)不高,我們班的語文老師不負責任,上完課就外出打牌,有時竟然忘記上課時間,還要學生去找,作業(yè)也是很久不批改,等要檢查作業(yè)時,語文老師就讓我他房間幫忙改作文,他自己有事出去了,說實話,當時還是很高興的,幫老師做事是一件多么榮幸的事情啊,并且能夠用紅筆在別人的作業(yè)本上寫字了,并且老師還只叫了我一個人,更是看重自己,興奮的開始了工作,語文老師讓我先看看他是如何改作文的,于是我就像模像樣的批改了起來,仿照老師寫評語。改到李友紅的作文時,他的字確實太亂了,簡直無法辨認,我不知道改如何修改,于是我看看前面兩次老師是如何批改的,只見兩篇作文老師只寫了三個字“鬼畫狐”,于是我也模仿老師在剩下的幾篇作文后面各寫了三個字“鬼畫狐”。
這件事情過去十多年了,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很內(nèi)疚,那個同學讀完小學就沒有繼續(xù)念書了,幼小的心靈哪能經(jīng)得起如此般的打擊,差生就是一樣造成的,如果說他是一個受害者,我曾經(jīng)也許是一個小幫兇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意識到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大,中小學階段,特別在意每學期期末的教師評語,中學時期很看重老師在作文本上的評語,看有沒有表揚的話,自己得到的評語是不是比別人少,從評語也可以看出老師是不是在認真批改,評語是不是寫少了,是不是在敷衍我,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客觀,記得高三時自己的一篇作文被老師選中在全班做范文讀,高興得中午沒有吃午飯。
現(xiàn)在我也是一名教師,曾經(jīng)做過兩年的班主任,很慎重給學生的每一個評價,真情實意的贊美每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盡可能的發(fā)掘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我的做法是將每個學生的評語欄寫滿,首先從表面讓學生感覺老師對學生都是一視同仁,即使學生某方面沒有做好,也是用“希望”、“建議”、“期待”、“祝愿”等正向詞語去引導、激勵他。
再次,談一談卷三課業(yè)與學習中的當孩子學習成效不彰顯,面對數(shù)學困難時的態(tài)度,我很認同作者的意見,要想學好數(shù)學,首先要從接納數(shù)學,從內(nèi)心不排斥,也就是面對數(shù)學的態(tài)度,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對自我的學習狀況有所察覺,意識到自己想要學好,而不僅是想要或是知道要學好而已。一旦意識到要如何面對數(shù)學,便能有所突破,一旦突破,便能建立自信,建立新的學習習慣,這就是自主學習里的一環(huán)。
這里我也說說自己學習數(shù)學的一點經(jīng)歷,我感覺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和弟弟都是學理科的,都是數(shù)學較好,現(xiàn)在還是校友,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根源要從我父親說起,他讀書時語文很好,字也寫得不錯,就是怕數(shù)學,所以很注重對我們數(shù)學的培養(yǎng),記得小時候每當我要看課外書或是買字帖練字時,父親就很反對,他說字很容易就練好的,平時作業(yè)認真書寫就行了,數(shù)學學得好的人,語文縱差都會有個七八成,而語文學得好的,數(shù)學不一定能學好,讓我不要花很多時間在語文和練字上。所以每當我讀書或是練字時,父親就會拿一些數(shù)學難題考我,讓我做很多課外練習冊。后來弟弟讀書后,父親也是這樣要求他的,所以我們都很偏科。后來考大學時我們都怪他當初重理輕文,沒有正確的引導好。
現(xiàn)在想想,也可以理解,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希望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成為強項,就像現(xiàn)在的我,體藝方面很差,感覺很難學好,理科反而很容易學好,所以以后我會更加重視女兒的體藝。由此看出,家庭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最后,通過閱讀本書,我也學會了如何面對教育上的挫折,如何迅速調(diào)整自己的心靈,那就是:深深呼吸,察覺內(nèi)在的情緒,承認情緒,身心便能有初步的安頓,回應的語言與姿態(tài)將有別于不察覺的狀態(tài)。還學會了如何面對學生的問題:真心接納他們,深刻地討論,共同面對問題,協(xié)助孩子建構(gòu)紀律,包容他們違反承諾,重新審定紀律,欣賞并感謝孩子的努力。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有價值,沒有一個孩子想不被接納,沒有一個孩子的內(nèi)在深處不想被愛,如此一來,我和孩子便是站在同一條線上了。接納與認同不一樣,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因此,接納一個孩子,并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但一旦懂得接納,就能真正傾聽,幫助孩子厘清問題。
第3篇:讀《麥田里的老師》有感
要怎么教育好孩子,首先,我應該要先學會如何懂得尊重孩子,如何能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認為孩子必須要聽從父母的命令,父母一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又有多少個家長能真正的從孩子角度去考慮他是否開心呢?是否自愿呢?家長不要認為幼兒年齡小就沒有自尊心,作為父母要從小就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我們的學生同樣也到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要好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記得書中有個案例,就是“孩子大聲喧嘩,你感受到被干擾,你以什么方式回應?”,一個回答引發(fā)出五個不同的姿態(tài),這個時候,李老師引用了“冰山”比喻,正視了人的心里內(nèi)在層次,最后他選擇了真誠地表達自己,是最好的溝通方法。一一致性的溝通姿態(tài)來真誠地跟對方表達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別人。這歸根到底是尊重的原態(tài)。但如果教育者懂得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清晰容易多了。因此,在教育學生和家長跟孩子互動時,覺察并調(diào)整自己的態(tài)度,力求達到一致性,那么更容易達到教育著的目標。
此外,我感覺到李老師那份重視與孩子相處時的禮貌,我們也要好好學習。例如老師常對孩子保持應有的禮貌交流,使用“請”、“對不起”、“謝謝”、“不容氣”等禮節(jié)性語言,孩子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注意接受孩子的觀念。只有父母或老師贊同、接受孩子的觀念,才能進一步開發(fā)、引導他的意識水平。減少孩子的難過情緒。大人在糾正孩子荒唐行為時要留意孩子的難堪情緒,以免造成負面影響。鼓勵孩子的優(yōu)點,允許孩子失敗。孩子的嘗試難免會遇到失敗的挫折,孩子失敗時需要給他心靈的支持與愛護,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我們對他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通過讀這本書,我也像黃麗米校長所說的,終于明白為什么有些老師會受到孩子的尊重和愛戴,有些則否!是因為那些老師善于懂得走進孩子的心,他們懂得,無論老師還是父母,覺得在教育孩子的歷程中感受到艱辛和痛苦,其實同樣孩子也苦啊,那我們何不建立一個平等,愉快的教育模式呢?這樣孩子開心,你也高興!那么能達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