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女士在96歲高齡之時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下面歡迎繼續(xù)閱讀語文迷為大家提供的讀后感范文,希望你喜歡。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一
讀完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jīng)臥病在床而無心學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jīng)歷了幾乎一個世紀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學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么,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么,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著。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著,相互斗爭又相互統(tǒng)一。斗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xiàn)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jīng)過生活對肉體進行磨練,從而達到對靈魂的鍛煉,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tǒng)一的和諧狀態(tài)。無可否認,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jīng)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大嗎?那么,當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zhí)著于靈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jīng)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命題進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jié)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說“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楊絳女士并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人的可貴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說,八字怎么規(guī)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演的現(xiàn)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
站在二十歲的風華歲月里,許多事我未曾經(jīng)歷過,許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許多人事我仍不懂處理。許多許多都是未知……但活在當下,勇敢接受鍛煉吧!在鍛煉中成長!這樣,或許當我走到人生邊上也能說,我已經(jīng)盡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憶化作縷縷炊煙……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二
來到學校圖書館,面對很多的書,不知道選擇哪一本。平時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帶孩子,似乎閑下來能自己看看書的時間很少。在圖書館里轉(zhuǎn)了一圈,正當我有些茫然的時候,楊絳的《走到人生邊緣》映入我的眼簾,這本書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紹,這本書主要討論了:神與鬼的問題,有關(guān)人的問題,靈與肉的斗爭和統(tǒng)一。
看到這些問題我覺得有點觸動,因為我原本就是學政治專業(yè)的,哲學是我的主修課?吹竭@些問題的探討,似乎把我?guī)У搅水斈甑恼n堂上。這幾年來,我畢業(yè)以后,先教語文、再教數(shù)學,甚至教過除美術(shù)和音樂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學的教學中,唯獨是沒有機會教哲學的。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心里在想,久違了,哲學!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術(shù)無關(guān),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guān)。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態(tài)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于經(jīng)常得不出確定的結(jié)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在前言中,楊女士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在討論人生的價值時,楊女士強調(diào)人生貫穿靈與肉的斗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于靈對肉的支配。不過,這里的“靈”,并不是靈魂。楊女士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后,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讀到這句話,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常說的靈與肉的斗爭,不就是靈魂與肉體的斗爭嗎?但是,接著我發(fā)現(xiàn),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她說的靈魂,指不同于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各各自稱為“我”。據(jù)我理解,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于每一個人的內(nèi)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斗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斗,實質(zhì)上是附于肉體的靈魂在與靈斗。所以,楊女士說:“靈魂雖然帶上一個‘靈’字,并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我們不妨把“靈”字去掉,名之為“魂”,也許更確切。
肉與魂結(jié)合為“我”,是斗爭的一方。那么,作為斗爭另一方的“靈”是什么呢?楊女士造了一個復合概念,叫“靈性良心”。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據(jù)我理解,這個“靈性良心”就相當于孟子說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說的人皆有之的“佛性”。這里有一個疑問:作為肉與魂的對立面,這個“靈性良心”當然既不在肉體中,也不在靈魂中,它究竟居于何處,又從何方而來?對此楊女士沒有明說。綜觀全書,我的推測是,它與楊女士說的“大自然的神明”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個“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稱作神,孔子稱作天。那么,“靈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天對人有這個特殊的賦予。
接下來,楊女士對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討論。她的結(jié)論是:這個目的決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而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本身。天地生人,著重的是人身上的“靈”,目的當然就是要讓這個“靈”獲勝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決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夠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使自己趨于完善。不妨說,人生的使命就是用“靈”引導“魂”,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靈魂”。用這個標準衡量,楊女士對人類的進步提出了質(zhì)疑:幾千年過去了,世道人心進步了嗎?現(xiàn)代書籍浩如煙海,文化普及,各專業(yè)的研究務求精密,皆遠勝于古人,但是對真理的認識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話,文明是大大發(fā)展了,但人之為萬物之靈的“靈”的方面卻無甚進步。
尤使楊女士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蒙在煙雨云霧間。”這位九十六歲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xiàn)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shù)溃耸篱g只成了爭權(quán)奪利、爭名奪位的戰(zhàn)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御。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不難看出,楊女士說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發(fā)出悲嘆:“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
以上是我閱讀后的點滴感受。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三
昨晚拜讀了 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
看得出楊老先生在孔孟學問方面的深厚造詣,也佩服于她在站在人生邊上“往后看”、“往前看”的境界和智慧,她在書中的一些觀點有獨到之處,比如:靈魂存在,天命存在;人有雙重本性,即“靈性良知”和“食色性也”;“人的可貴在于人的本身”,而不在于人的文明,因為“人類文明最受稱道的人間奇跡,何等殘酷”,等等。
然而,通篇看后,我卻感到有些遺憾。
楊先生對人生的看法還是局限于靈魂和肉體的斗爭和統(tǒng)一這一簡單的二元論(帕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探討過了),缺乏形而上的探索和對生命乃至宇宙本體的思考,特別對于全書的基礎(chǔ)——與生俱來的區(qū)別于動物的“靈性良知”的來源和原因,基本沒有討論,似乎天地生人本該如此;
對靈魂修煉的理解僅限于儒家的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一套理論,基本上還是靠人通過自知自律的修煉以達“明明德”,使靈性良知不致為情欲遮蓋,走的基本還是人自我完善自我成全的道路,殊不知正如《圣經(jīng)》所說的:“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人類自我完善是不可能的,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幾千年人類歷史就是最好的論據(jù)。
對于天地生人的目的、人生價值和人死后靈魂的歸宿的解析仍不充分,最后只得以“未知生,焉知死”草草收尾。
對于佛教和基督教,楊先生是有一定研究的,但顯然她過于拘泥于從人的角度去理解宗教,因此在她看來宗教更像生命哲學,而非“道”。
以上意見實有不敬之嫌,然儒家的“意誠”正是楊先生的教誨:“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嗯,毋自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