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dāng)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jì)雖那么老了,本來應(yīng)當(dāng)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yè)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jié)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jié)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jié),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陣微風(fēng)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希望這和風(fēng)繼續(xù)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污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
邊城讀后感3000字
讀后感云者,雖閱書堪眾,仍沒有個清晰的概念,單只一個“感”字就難以把握。感觸?感想?又或感慨?我想這也是不一而足的,比如讀了一冊悲情的小說,那便不免感慨良多,若是喜劇味重些,則感慨又無從談起。說了這許多廢話,言而總之是想闡明:對不同類的書讀來的“感”是不同的。而同種書,不同的讀者,大約“感”也要有許多差異。我大概是感情泛濫的讀者,而能感動人的,悲情總要勝于喜劇罷。也因此,我對飽含了深情的書情有獨鐘,《邊城》便是其一。以上是淺談些個人的見解,文筆有限,頗多冗贅,勿怪。
第一次接觸《邊城》,大約是在青澀的初中時期。那并不懂愛情的年齡,卻為《邊城》那純凈的文字深深打動了,它是一本文淺而意深的書,讀之如捧了一杯香茗,入口淡雅卻沁人心脾,回味悠長。
創(chuàng)造出具有如此靈性的文章的沈從文先生是無可爭議的大家,觀其文想見其為人,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讓我敬服的又遠非是他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我想受過系統(tǒng)訓(xùn)練的智識者,造出更奇曲的文字也不是難事。難能可貴的卻是一個作家的超凡心性。
先生一生豐富而曲折,富于傳奇色彩,幼年的無悠之樂,青年的軍旅生涯,壯年的躊躇高格,晚年的深思淡遠。那個黑暗的軍閥割據(jù)年代,動亂流離的生活、貪婪陰險的人性充斥了整個中國,可我們看到的邊城,卻那樣和諧寧靜,那樣的生活是否真的存在我們無法斷言,但它卻真正反映出了先生的心性,那便是:即使身逢險惡與詭詐,仍保有純凈恬淡的心境。
他的文字,正如他自己所說“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正因如此,先生作了《邊城》這樣一個近乎童話的書,構(gòu)造了一種太過理想和奢侈生活狀態(tài)。寫了一段不會再有的純美愛情……而這種“童話般虛幻的完美”也正是一味心靈的良藥,給人勇氣和信心,去戰(zhàn)斗去創(chuàng)造如此的美好。 接下來就說說《邊城》中真正吸引我而能發(fā)我深思,動我心魄的東西吧,也許與大多評論家的觀點相左,但既是“感”總得先是由自心而發(fā)的方可吧。
《邊城》吸引我者有三:一、靈動文字。二、所展現(xiàn)的自然和諧的生活狀態(tài)。三、純美的愛情。文字的靈動讓我沉迷,詩意的生活讓我向往,然而真正讓我心生感慨的,是翠翠和儺送那純美的愛情……
愛情是文學(xué)永恒的主題之一,中國甚至世界上的愛情故事從來就不曾少過。中國人追求圓滿,所作的愛情多以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結(jié)。從《詩經(jīng)》到《西廂記》,從劉蘭芝與焦仲卿到梁祝,近而推之現(xiàn)在的愛情題材的影片電視劇,多以圓滿告終。悲惻如《孔雀東南飛》、《梁祝》不是最終也以連理枝、雙飛蝶的傳說實現(xiàn)了圓滿嗎。 西方的愛情我是不懂的,聽聞的也不過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總覺得那樣的愛情,太過激蕩直白,甚至是野蠻與專橫,總不如東方含蓄溫婉的愛情更讓人回味。當(dāng)然,我是東方人,看法不免偏頗。
之所以對《邊城》特別的鐘愛,便是因它把東方那種含蓄的純美的愛情心理表現(xiàn)到了極致。
湘西山水鐘靈毓秀,造物似乎對它有特別的偏愛,在這片天地中成長的人兒,純樸得就像天上的白云,墩厚的如溪灘的磐石。兩個命中緣定的人便在這方土地培育著他們的愛情。翠翠的似水柔情,儺送的俊朗陽剛,兩人直如天造地設(shè)一般?“一切又都那么的不湊巧”。翠翠無人訴說的情愫,儺送的手足情與愛情的糾結(jié),渡船與磨坊的抉擇,長輩世界的關(guān)系糾葛……讓他們的愛情最終成了一曲離殤……
故事結(jié)尾的懸念其實不過給翠翠一個自我安慰的借口,給讀者一個美好虛無的幻想而已。悲情卻已注定。“那個人或許永遠不回來了,或許,明天就回來。”這無疑是個謊言,卻是個讓人寧愿相信的謊言……
而這正是《邊城》的魅力所在,懸而不絕,似已無望又給人希望的藝術(shù)魅力。 理想的愛情大約就是這樣,說《邊城》寫出了愛情的真諦一絲都不為過,拿摩登點的話說,愛情便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jīng)擁有。”天長地久的愛情真的存在嗎?至少我不敢相信,如果你要反駁,我也無話可說,只能呵呵了。兩個人相偕到老便是真愛嗎?我覺得未必,能相偕到老更多是兩人能懂得忍耐與妥協(xié)。因為有了擔(dān)負家庭的責(zé)任。而在那樣的忍耐與妥協(xié)中,愛情早就不存在了。
一直以為,愛情是一種心靈的觸動。就像翠翠相遇儺送時的羞澀,儺送夜晚為翠翠唱歌時那種勇氣。
翠翠沒能與儺送走到一起,這是一種遺憾,卻又未嘗不是一種完美,我想,真實而略帶遺憾的愛情要好過一個人造的圓滿結(jié)局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