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上》。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成語解釋,歡迎閱讀。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基本釋義
[ yú hé xióng zhǎng bù kě jiān dé ]
欲:原意為“想要的”,這里引申為“喜歡的” 熊掌:熊的腳掌,熊掌比魚更珍貴、味道更美。古人認(rèn)為珍貴的食品。 得兼:即“兼得”,同時(shí)獲得。兼,同時(shí)進(jìn)行幾件事或據(jù)有幾樣?xùn)|西。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哼x取。舍生而取義者也,。呵笕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患:禍患,災(zāi)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的辦法。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非獨(dú):不單,不僅。 勿喪:不丟掉,不喪失。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圓盤形。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吃)。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gè)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 蹴(cù)爾:踢著給他。 蹴:用腳踢。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認(rèn)為不值得,指不愿意接受。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如果不辨別它是否合乎禮與義就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萬鐘,這里指豐厚俸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shè),意為如果。辯,同“辨”,辨別。 何加:有什么益處。 加:增加,指帶來好處。 奉:侍奉。 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與:所認(rèn)識(shí)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同“歟”,語氣助詞,譯為“嗎”。讀“yú”。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通“向”,從前。 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是故:因此。 能:能夠。 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順承。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過。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出處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zhàn)國時(shí)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duì)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diǎn)(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dòng),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diǎn)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shí)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dāng)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愤@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