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形體】按圖索驥
【漢語注音】àn tú suǒ jì
【成語釋義】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辦事機(jī)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索,找;驥,良馬。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guī),F(xiàn)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jié)構(gòu)】偏正式
【相近詞】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義詞】不落窠臼、出奇制勝
【押韻詞】東道之誼、敝蓋不棄、沈聲靜氣、焮天鑠地、熏蕕同器、兩雄不并立、崇論谹議、回心轉(zhuǎn)意、殷天震地、通都大邑
【燈 謎】悲鴻畫馬,伯樂來相(打一成語)
【歇后語】伯樂兒子找馬
【出 處】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dāng)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成語辨析:
【辨音】 索;不能讀作“sù”;驥;不能讀作“yì”。
【辨形】 索;不能寫作“素”;驥;不能寫作“冀”。
成語示例:
◎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從子瑛》:“隔竹引龜心有想,按圖索驥術(shù)難靈。”
◎ 明·趙汸《葬書問對》:“每見一班按圖索驥者,多失于驪黃牝牡。”
◎明·楊慎《藝林伐山》:“……此所謂‘按圖索驥’也。”
◎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dǎo)”,并不是說要照抄照搬書本上的具體條文,不是說要以本本為標(biāo)準(zhǔn)和規(guī)范,按圖索驥,而是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緊密結(jié)合起來,在解決實踐提出的新問題中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推進(jìn)我們的事業(yè)。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fù)責(zé)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jù)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jīng)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jīng)》,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zhì)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jīng)》,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jīng)》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yuǎn),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jīng)》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guī)。現(xiàn)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