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殫財(cái)竭lì dān cái jié
出處:唐·白居易《止獄措刑》:“及秦之時(shí),厚獻(xiàn)以竭人財(cái),遠(yuǎn)役以殫人力;力殫財(cái)竭,盡為完賊,群盜滿山,赭衣塞路;故每歲斷罪,數(shù)至十萬。”
意思:殫:盡。力量和財(cái)物都已耗盡。
力敵千鈞lì dí qiān jūn
出處:《漢書·敘傳上》:“良樂軼能于相,馭烏獲抗力于千鈞。”
意思:敵:抵擋;鈞:古代重量單位,合當(dāng)時(shí)三斤。形容力氣大,能抵擋住幾萬斤。
力竭聲嘶lì jié shēng sī
意思:嗓子喊啞了,力氣用盡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力盡筋疲lì jìn jīn pí
出處: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雖時(shí)侵掠,小有所得,力盡筋疲,不償其費(fèi)。”
意思:形容非常疲乏,一點(diǎn)力氣也沒有了。
力可拔山lì kě bá shān
出處:楚·項(xiàng)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shí)不利兮騅不逝。”
意思:力氣大得可以拔起山來,形容勇力過人。
力能扛鼎lì néng gāng dǐng
出處:《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籍(項(xiàng)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意思:扛:用雙手舉起沉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
力排眾議lì pái zhòng y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意思:竭力排除各種意議論,使自己的意見占上風(fēng)。
力所能及l(fā)ì suǒ néng jí
出處:晉·羊佑《誡子書》:“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意思: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內(nèi)所能做到的。
力透紙背lì tòu zhǐ bèi
出處: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dāng)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意思: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力挽狂瀾lì wǎn kuáng lán
出處:唐·韓愈《進(jìn)學(xué)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意思:比喻盡力挽回危險(xiǎn)的局勢。
力爭上游lì zhēng shàng yóu
意思:努力奮斗,爭取先進(jìn)再先進(jìn)。
力不從心lì bù cóng xīn
出處:《后漢書·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意思: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力不能支lì bù néng zhī
出處:《文中子·事君》:“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也。”
意思:力量不能支撐。
力不勝任lì bù shèng rèn
出處:《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意思:能力擔(dān)當(dāng)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