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比喻處于惡劣環(huán)境中不變其節(jié)操。
風雨不透fēng yǔ bù tòu
出處:
意思:風刮不進,雨水透不過。形容封閉或包圍得十分緊密。
風雨對床fēng yǔ duì chuáng
出處:唐·韋應物《示全真元!罚“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意思:指兄弟或親友久別后重逢,共處一室傾心交談的歡樂之情。
風雨交加fēng yǔ jiāo jiā
出處:
意思:又是刮風,又是下雨。比喻幾種災難同時襲來。
風雨飄搖fēng yǔ piāo yáo
出處:《詩經·豳風·鴟號》:“予室翹翹,風雨所飄搖。”
意思:飄搖:飄蕩。在風雨中飄蕩不定。比喻局勢動蕩不安,很不穩(wěn)定。
風雨凄凄fēng yǔ qī qī
出處:《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
意思:凄凄:寒冷。風雨交加,清冷凄涼。
風雨如晦fēng yǔ rú huì
出處:《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意思:指白天刮風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樣。形容政治黑暗,社會不安。
風雨如磐fēng yǔ rú pán
出處:宋·孫光憲《兆北瑣言·逸文·丁秀才奇術致物》:“詩僧貫休《俠客》詩云:‘黃昏風雨黑如磐,別我不知何處去?’”
意思:磐:大石頭。形容風雨極大。
風雨同舟fēng yǔ tóng zhōu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意思: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斗。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風雨無阻fēng yǔ wú zǔ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七回:“寶釵說道:‘一月只要兩次就夠了。擬定日期,風雨無阻。’”
意思:不受刮風下雨的阻礙。指預先約好的事情,一定按期進行。
風雨蕭條fēng yǔ xiāo tiáo
出處:唐·崔融《嵩山啟母廟碑》:“訪遺蹤于女峽,風雨蕭條,征往事于姑泉,弦歌響亮。”
意思:蕭條:寂寞。風雨交加,顯出冷落的景象。
風云變幻fēng yún bià huàn
出處: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館》詩:“年代殊之民俗,風云更盛衰。”
意思:象風云那樣變化不定。比喻時局變化迅速,動向難以預料。
風云變態(tài)fēng yún biàn tài
出處: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形容》:“風云變態(tài),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
意思:變態(tài):改變常態(tài)。風云改變常態(tài)。形容詩文變化多姿。
風云際會fēng yún jì huì
出處:《周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萬物睹。”漢·王充《論衡·偶會》:“良輔超拔于際會。”
意思:風云:比喻難得的機會;際會: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機會。
風云人物fēng yún rén wù
出處:
意思:指活躍一時,言論行為能影響大局的人物。
風云突變fēng yún tū biàn
出處:
意思:風云:比喻變幻動蕩的局勢。局勢突然發(fā)生了變化。
風云月露fēng yún yuè lù
出處:《隋書·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
意思:指綺麗浮靡,吟風弄月的詩文。
風云之志fēng yún zhī zhì
出處:北周·庚信《周兗州剌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無儒者之榮;或見兵書,遂有風云之志。”
意思:像風云那樣雄大高遠的志向。
風櫛雨沐fēng zhì yǔ mù
出處:《元史·禮樂志》:“相我祖宗,風櫛雨沐。”
意思:櫛:梳子、篦子等梳頭發(fā)的用具;沐:沐浴、洗。風梳頭,雨洗發(fā),形容奔波勞碌,風雨不停。
風中秉燭fēng zhōng bǐng zhú
出處:元·無名氏《海門張仲村樂堂》第一折:“我將世事都參透,幻身軀似風中秉燭,可憐見便似兀那水上浮漚。”
意思:秉:拿著。風中拿著燭易滅。比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風中之燭fēng zhōng zhī zhú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陳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
意思:在風里晃動的燭光。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
風燭殘年fēng zhú cán nián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陳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
意思:風燭: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殘年:殘余的歲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風燭之年fēng zhú zhī nián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陳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
意思: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