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絕代fēng huá jué dài
出處:《南史·謝晦傳》:“時謝混風華為江左第一,嘗與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時頓有兩玉人耳。’”
意思:風華:風采才華;絕代:冠絕當世。意思是風采才華為當世第一。
風華正茂fēng huá zhèng mào
出處:
意思: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fā)、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fā)有為的精神面貌。
出處:宋·蘇軾《題毛女貞》詩:“霧鬢風鬟木葉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詠之提刑賦詩次其韻》:“花邊霧鬢風鬟滿,酒畔云衣月扇香。”
意思:鬟:環(huán)形發(fā)髻;鬢: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fā)。形容女子頭發(fā)的美。也形容女子頭發(fā)蓬松散亂。
出處:唐·李朝威《柳毅傳》:“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風鬟雨鬢,所不忍視。”
意思:形容婦女在外奔波勞碌,頭發(fā)散亂。
風景不殊fēng jǐng bù shū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晉書·王導傳》:“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意思:殊:不同。用以悲嘆國土破碎或淪亡。
風卷殘云fēng juǎn cán yún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自從把家私分開了,好似那湯潑瑞雪,風卷殘云,都使的光光蕩蕩了。”
意思:大風把殘云卷走。比喻一下子把殘存的東西一掃而光。
風口浪尖fēng kǒu làng jiān
出處:
意思:比喻激烈、尖銳的社會斗爭前哨。
風流才子fēng liú cái zǐ
出處:唐·元稹《鶯鶯傳》:“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意思:舊指灑脫不拘,富有才學的人。
風流人物fēng liú rén wù
出處: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意思:風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有時也指舉止瀟灑或慣于調(diào)情的人。
風流儒雅fēng liú rú yǎ
出處:唐·盧照鄰《五悲·悲才難》:“杲之為人也,風流儒雅,為一代之和到此為止;昂之為人也,文章卓犖,為四海之隨珠。”
意思:風流:有文采且不拘禮法;儒雅:學識深湛,氣度不凡。指人文雅灑脫,學識淵博。
風流倜儻fēng liú tì tǎng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四回:“這邊北院里同居的,也是個京官,姓車,號文琴,是刑部里的一個實缺主事,卻忘了他在那一司了。為人甚是風流倜儻。”
意思:風流:有才學而不拘禮法;倜儻:卓異,灑脫不拘。形容人有才華而言行不受世俗禮節(jié)的拘束。
風流瀟灑fēng liú xiāo sǎ
出處:明·徐復祚《紅梨記·投雍》:“素娘,似你這般風流瀟灑,如花似玉,向在風塵,知心有幾。”
意思:英俊有才華,氣度超脫。
風流云散fēng liú yún sàn
出處:三國·魏·王粲《贈蔡子篤》詩:“風流云散,一別如雨。”
意思:象風和云那樣流動散開。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
風流韻事fēng liú yùn shì
出處:清·王韜《瀛壖雜志》:“人各卻步立,不敢詢姓氏,及移燭燭之,則倩扶也。一座嘩然,此亦風流之韻事,承平之佳話。”
意思:風雅而有情趣的事。舊指文人詩歌吟詠及琴棋書畫等活動。也指男女私情。
風流罪過fēng liú zuì guò
出處:《北齊書·郎基傳》:“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
意思:風流:原為封建士大夫的所謂風雅。原指因為風雅而致的過錯。后也指因搞男女關(guān)系而犯下的罪。
風馬牛不相及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意思: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nèi)。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風靡一時fēng mǐ yī shí
出處:
意思:風靡:草木隨風倒下,引伸為很風行。形容事物在一個時期里極其盛行,象風吹倒草木一樣。
風木含悲fēng mù hán bēi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
意思: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養(yǎng)的悲傷。
風平波息fēng píng bō xī
出處:《四海記·祖師復下凡間救苦》:“武當山祖師大顯威靈,逢難救難,遇危救危,四海風平波息,發(fā)感神威。”
意思:風和波浪都沒有。比喻平靜無事。
風平浪靜fēng píng làng jìng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七:“僧問:‘風恬浪靜時如何?’師曰:‘吹倒南墻。’”
意思:指沒有風浪。比喻平靜無事。
風起水涌fēng qǐ shuǐ yǒng
出處:宋·蘇軾《后赤壁賦》:“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