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簡析:
“認識千克”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5~38頁上的內容。教材從實際情境中引出物體輕重的概念,再認識各式各樣的秤,接著引出計量單位千克,讓學生體會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計量物體輕重的需要。然后通過觀察秤面和相關的物品,認識1千克,再讓學生試著稱1千克的大米、雞蛋,拎一拎、數一數,豐富對1千克的感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
教材還結合認識千克,在“你知道嗎?”欄目中,介紹了旅客乘坐火車或飛機時可以免費攜帶行李重量的規(guī)定。
設計理念:
1、課堂教學立足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同時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2、在遵循教材編寫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進行估測,逐步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流程:
一、 聯(lián)系生活,學習新知
1、感知輕重
(1)播放錄象故事:一天,媽媽和小明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拿了一袋紅棗,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對媽媽說:這兩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認為哪一袋重?
(3)議一議: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驗證嗎?
(4)試一試:請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試一試。
(5)質疑:看來物體有輕有重,怎樣才能知道物體具體有多重呢?這就要用到秤。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動機。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問題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獲取新知的情感,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
2、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
(1) 說一說:你曾見過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2) 電腦演示各種秤。
(3) (屏幕上出示臺秤)介紹:在生活中,人們秤一般物品時都使用臺秤。
3、認識千克
(1) 介紹:稱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單位。
(2) 觀察:你在臺秤上看到了什么?
(3) 說明:秤面上的數可以表示所稱物體的重量,指針指著幾就是幾千克。
(4) 操作:在臺秤上放上一袋紅棗,指針指著數字幾?
(5) 提問:你知道這表示什么嗎?
指針指著數字1,表示這袋紅棗重1千克。
(6)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嗎?
4、試一試
(1) 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 稱出1千克雞蛋,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數一數有多少個?
[通過觀察、操作、合作、思考的過程,讓學生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質量。]
二、 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1、鞏固練習
(1)買蔬菜
①繼續(xù)播放錄象故事:小明和媽媽又來到了蔬菜專區(qū),買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圖)小組討論:你能根據圖上表示的意思說一說每種蔬菜各重幾千克?你是怎樣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這幾幅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2)買水果
①繼續(xù)播放錄象故事:小明和媽媽又來到了水果專區(qū),買了西瓜和菠蘿。
②(出示圖)小組討論:你能根據圖上表示的意思說一說西瓜和菠蘿大約重幾千克?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3) 買大米
①繼續(xù)播放錄象故事:小明看到超市的一邊堆著幾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通過買東西、稱東西的過程,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2、拓展知識
(1) 理解“凈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①你能說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嗎?
②“凈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說明:“凈含量”是指包裝袋內的物品實際有多重。
(2) 理解“載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①你知道它們各可以載重多少千克嗎?
②“載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說明:“凈含量”是指能負擔的重量。
[把知識拓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3) 聽“你知道嗎?”
三、 小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 課外實踐活動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將了解的結果記錄下來,或寫成數學日記,聯(lián)系現實生活體會數學內容,進一步增強千克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