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0頁的例題,第71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1 、學生經歷數出 11-20 各數的過程,認識 11-20 各數并能正確地讀數,掌握 20 以內數的順序。初步體會 11-20 的數的組成。
2、通過生活化的實例認識計數單位“十”,初步了解十進制,體會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參與實踐過程,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初步的數感。
教學重點:學生正確讀11-20各數,并掌握它們的大小順序。
教學難點:學生初步“十個一是一個十”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激發(fā)興趣
1、 投影出示文具用品商店的背景圖,小紅和小明買了一些鉛筆,(出示鉛筆)
學生觀察,分別說說這是幾支鉛筆。對照圖2,教師小結:我們可以把10個支鉛筆捆成一捆,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也把10個物體放在一起,你能舉一些這樣的例子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實物或圖。(例如:一盒口服液,一包皮筋,一包餐巾紙等)。
2、茄子老師想買10支鉛筆,請小朋友做售貨員,比誰拿得快,讓快的小朋友介紹經驗,小結:10個放在一起,拿起來比較方便。
設計意圖:數學學習有兩個體驗:即生活體驗和成功體驗。通過生活體驗,學生可以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并且讓學生找出生活中10個物體放在一起的事例,就很自然地將數學中的計數單位“十”與生活中最熟悉的一捆鉛筆有10支、一包餐巾紙有10袋等建立起聯系,獲得了充分的感性認識,激發(fā)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學習例1:
學生經歷數數過程: 下面,我們來進行擺小棒比賽,數12根小棒,比誰擺得又快又好,能夠讓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
學生動手操作小棒, 可能會出現多種擺法,教師指名演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說一說你最欣賞哪一種擺法?為什么?
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小結:小朋友想出的各種方法都很好,第6種擺法, 把10根小捆成一捆,(師帶著學生一起捆),桌上還有2根小棒,更容易一眼看出是12根小棒。這樣,和文具商店里面的擺法一樣。
⑵初步認識計數單位: 1捆小棒里有幾個一呢?(10個一)
這10個一我們也叫它1個十。板書:10個一是1個十 。
學生指著自己的小棒說一說。
2、擺一擺,數一數
①11-20這些數,你喜歡哪一個?你能用小棒擺一擺嗎?
②學生操作小棒,組內交流,說說為什么用這個數表示?
③你能數出20根小棒嗎?學生操作小棒,可能會出現以下擺法:
或者: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哪一種擺法好?
說明: 2捆小棒是2個十。(教師板書)
3、 認識生活中的數。
①我們已經認識了11-20這些數, 他們在生活中很常見,你能舉例嗎?學生如果說到直尺,請學生拿出直尺,讀直尺上的數。
② 從0讀到20 。討論交流:讀了著些數,你有什么發(fā)現?
③學生如果說到書上的頁碼,則讓學生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頁碼,讀一讀,認一認
④出示羽毛球比賽圖,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這里讓學生擺一擺,數一數,學生發(fā)現小棒數目多的時候,不容易一下子看出來,于是學生就會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在此嘗試探索的學習時空中,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他們在操作討論中,明事理,悟方法,自始至終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了資源共享、學習互補,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
三、拓展深化 發(fā)展數感
1、 看圖認數:(圖略)
2、 游戲:規(guī)則如中央電視臺幸運52的“看商品,猜價格”。
3、“想想做做”第2題:草莓圖和傘圖,先讓學生猜一猜各有幾個?你能夠用好的方法,使大家一眼就能準確地看出是多少個嗎?(學生探索后交流)
3、 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抓一小把小棒,猜一猜有幾根?
【設計意圖:游戲是低年級十分感興趣的活動,這里在鞏固新知識的過程中,利用“猜一猜”的游戲對包容大的練習進行了彩色包裝能起到變“教師要我練”為“我自己要練”的理想效果!
四、總結評價:今天你學到了哪些本領? 有什么疑問?學得開心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教師要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化。為此,不僅要讓學生評價獲得的知識、技能與數學活動的經驗,還要積極地關心學習的方法和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情感體驗!
【評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于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應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的指導思想。
1、 幫助學生搭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才能學得主動,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教者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選擇他們樂于學習的有價值的數學內容為題材,給數學找到活水源頭和生活原型,既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我們學習數學的價值意義所在,又幫助學生建構了良好數學模型。
2、教師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起組織者、指導者 、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達到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的目的。
3、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發(fā)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突出了“數學活動”的教學,通過活動,學生將感性的實際活動和內心體驗結合起來,獲得成功體驗,促進學生健康的發(fā)展。并且練習設計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竟猜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