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這樣就可以總結(jié)出具體的經(jīng)驗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1
說起語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而語文作為人文性與工具性,它是指導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要講求實用性。所以我市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提出來的“關注語用,言意兼得”的研討主題,我聽后內(nèi)心是澎湃的,非常贊同,這一舉措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受益匪淺。那么該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呢?
教研室推薦的讀物《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從理論的高度,從實踐的角度,向我們詮釋了怎樣才是“教語文”,也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指明了一條可行的路。這本書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nèi)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這才是理想的語文課。通過研討,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的“言”、“意”兼得應從詞語品味中、段落結(jié)構(gòu)間、詞語推敲時、思維記憶里去追尋。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引領學生在閱讀中自覺地關注言語本身,在語言的比較揣摩中感悟語言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在領悟“意象、意境、意蘊”的同時,關注語言表達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從而領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卻深厚的愛的情感。
二、學習抓住細節(jié)描寫進行閱讀的方法。
三、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表達效果。
學習重點:
學習抓住細節(jié)描寫進行閱讀的方法。
評:這樣的教學目標,體現(xiàn)出語文課的特點,準確地反映出語文本體性任務與人文教化任務的關系。
教學過程:
。ㄒ唬、細讀課文認識細節(jié),描寫品味真愛
在教學第九小節(jié)時,認識描寫細節(jié)好處。出示兩段文字對比朗讀體會有什么不同,你感覺哪一段的表達效果好?為什么?
1、媽媽睡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直手機握著,媽媽的手都扶在床沿邊睡著了。
2、媽媽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都負載床沿邊睡著了。
讀這段文字,體會課文表達的爸爸媽媽之間的真情體會。課文是如何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父母之間的這種申請具體細膩的表達出來的?
這兩段話寫的是同一個情景,但是表達效果卻有很大的區(qū)別,第一段話加上媽媽恬靜的微笑,這個細微的神態(tài)和爸爸緊握著媽媽的手這個細微的動作,咱們將這個平平淡淡的情景寫得不平凡,從而能活靈活現(xiàn)的描寫出爸爸媽媽之間深厚的情感,讓人對這個畫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描寫我們稱之為細節(jié)描寫。
出示:細節(jié)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情感點燃環(huán)境氣氛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圍繞著核心概念細節(jié)描寫的認識,精心設計了四步指導過程,先是通過兩段文字的比較認識細節(jié)描寫的表達效果,但是通過交流學生的認識體會,然后通過朗讀回到具體的語境中,深入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表達作用,最后再進行總結(jié),是細節(jié)描寫的定義及加深學生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沒有簡單的要求學生畫出哪些是細節(jié)描寫,而是將細節(jié)描寫的認識與表達效果的體會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較好地體現(xiàn)了言語兼得的關系。
。ǘ、接下來請學生找出文中還有哪些細節(jié)描寫讓人感受到愛如茉莉?
請圈出課文中其他的細節(jié)描寫,做好批注說明其表達效果。
經(jīng)過前兩步的指導,學生對什么是細節(jié)描寫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特別有閱讀方法及教學目標,不應該只停留在認識,而應該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認識到會運用,必須有一個實踐操作的步驟。
。ㄈW了這篇課文,你對閱讀方法有什么新的認識體會?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關注細節(jié),并嘗試在作文中運用細節(jié)描寫這堂課,由于教學目標和重點非常明確,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圍繞閱讀方法的教學設計的,因此師生的總結(jié)就很自然的圍繞著課文中學到抓住細節(jié)描寫進行閱讀的方法展開。
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心閱讀中發(fā)生的感人故事,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神態(tài)…。。去找描寫特別感人的細節(jié),并寫寫批注。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研讀文本、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教師的點撥引領,讀中感悟,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知道細節(jié)對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義,真正感受到“愛如茉莉”。
當我們從文本解讀式的教學模式轉(zhuǎn)變?yōu)榉椒▽W習式的教學模式,也會感到知識的儲備和掌握情況。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為了能夠真正落實好“關注語用,言意兼得”,我會潛心研究這套理論體系,扎實推進自己的語文課堂中,并帶動我校更多的語文教師做好這方面的研究。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2
開學以來認真地閱讀了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中收益頗豐,結(jié)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書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一線優(yōu)秀教師在長期語文從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書中把這些問題大致分成了四類:
1、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2、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3、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4、基于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語文課要和課文內(nèi)容分析說再見!边@個理論對于教師來還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而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獲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么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chuàng)新!币蛢(nèi)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xiàn),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zhuǎn)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為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為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為語文能力是學生發(fā)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為語文人文是學生發(fā)展之本。語文人文就是指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tài)度、品質(zhì)和情感。為什么說語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訓練呢?因為語文的人文性與語言文字不可割裂。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教課文逐步過渡到教語文應該注意要依據(jù)課文合理選擇課程內(nèi)容,明確這篇課文究竟要教什么。語文課程目標的選擇,要瞄準語言知識、語文方法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體現(xiàn)語文課程特點。要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流程,這就要按照語文知識或方法的學習規(guī)律設計教學流程,按照“領會知識(方法)—實踐運用”的步驟組織教學。這才是“學語文”的教學流程。還要合理設計表達練習,提高語言積累的質(zhì)量。理解課文語言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會運用,學生積累的只是消極語言;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將消極語言轉(zhuǎn)化為能運用的積極語言。這樣學生語言積累的質(zhì)量就能大大提高。
總之,學習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只有那些心無旁騖,始終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堅強,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獲成功的快樂。語文教學這座高山,登上高處才會風光無限,語文教學這方深潭,潛到深處才會別有洞天。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3
品讀了吳忠豪主編的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陷入了沉思。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是一種理念的更新,方向的轉(zhuǎn)變,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僅關注“文本”內(nèi)容,而要將它當成一個“例子”,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回頭看語文課程改革之路,我們的語文教學曾走入的誤區(qū):語文課儼然變成了思品課、科學課、欣賞課。老師通過文本解讀組織教學過程,學生就“課文”學“課文”,收獲的是這一課的思想內(nèi)容及老師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這樣的。語文課只是在“教課文”,關注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忽略了語文方法技能的習得,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幫助不大。
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強調(diào)的是方法滲透,技能形成。細讀《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就會發(fā)現(xiàn),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薄斑\用”成為課標中的關鍵詞,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在這樣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重新審視語文課,它應是一座平臺,“課文”則是一個例子。學生借助這個“例子”,這座“平臺”進行語言“輸入”與“輸出”的實踐活動,進行“聽說讀寫”訓練。
遵循學生的言語發(fā)展規(guī)律,依據(jù)語文學習理論中的同化理論,我們清楚地了解,學生的語言學習需要經(jīng)歷理解和積累的“內(nèi)化”與“言語實踐”的外化過程。而傳統(tǒng)的“教課文”往往止步于語言的理解和積累,處于語言的“內(nèi)化”階段,只是完成了“語言的輸入”。而要實現(xiàn)“語言的輸出”離不開“言語實踐”這一途徑。在“教語文”這個理念的指引下,課文課為學生創(chuàng)設“言語實踐”情境,幫助學生掌握“言語策略”,鍛煉“言語能力”,習得學習方法,形成語文技能。這樣的語文課才能成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助推器”“練兵場”。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只是“例子”,語文應該是用課文教學生如何閱讀,如何寫作。但是現(xiàn)代白話文教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沒有把課文當“例子”,而是將學習課文內(nèi)容當成語文課的主要目標,語文課就是“教課文”。反思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在“教課文”,了解了“教課文”與“教語文”的區(qū)別,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我想這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絕不僅僅是文字的變化,它凸顯的是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為我們語文老師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4
臨近開學,很多任務都集中在一起需要處理,但還是還是要擠出時間來讀書,這是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讀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個人很喜歡其中團隊磨課的篇章,選定一篇課文后,先由執(zhí)教老師基于個人經(jīng)驗進行第一稿教學設計。專家?guī)ьI磨課團隊對其進行點評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團隊協(xié)作的第二稿教學設計,這第二次講課的過程中,專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會帶著具體的任務去聽課,各司其職,量化測試指標,形成教學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研磨的基礎上,執(zhí)教教師經(jīng)過修改,最終出臺基于實踐反思的第三版教學設計。
這個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參加組內(nèi)公開課的點點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是這樣一次次研磨過來的。由此可見,好課真的是磨出來的。
在閱讀本書第一章第三節(jié)——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時候,對于夏老師執(zhí)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我有這樣的收獲。
首先,我明確了什么是語文課堂中的“言意兼得”。經(jīng)過再次閱讀和思考,我明確了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nèi)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這才是理想的語文課。
其次,這次磨課的過程不但讓夏老師受益匪淺,而且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獲益良多。比如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讓它產(chǎn)生高效,跟第二課時要對稱起來,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經(jīng)常疏忽的地方。在團隊研磨的第二稿中,我還對細節(jié)描寫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節(jié)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情感,點染環(huán)境氣氛,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圍繞本課應該教什么進行討論的時候,專家給出的看法是一堂課上完如果師生只能總結(jié)出思想內(nèi)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認識體會,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
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jié)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么體會或者進步,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這就是說當一堂語文課專注于文本的內(nèi)容,而不顧及內(nèi)容的表達形式教學時,“言”“意”就不可兼得,語文課也就不成其為語文課了。
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儲備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種種相關知識很匱乏。譬如什么叫文學作品的細節(jié)描寫,什么叫煉詞煉句等等。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5
讀完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不禁讓我對自己之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說好的備好、上好每一節(jié)課是不是太過于敷衍、牽強了呢?檢查字詞,理清脈絡,分析句子,體會情感,揣摩寫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們平時的日記或習作,不得不質(zhì)疑: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提高了嗎?可見,如何做到“理解”與“運用”并重,至關重要!
結(jié)合所讀內(nèi)容,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離不開文章本身,關鍵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個“基于團隊協(xié)作的教學設計及研討”中,于鳳致老師為了避免教學無重點現(xiàn)象,對教學目標做了大的刪改,重點突出詞語教學,訓練學生運用詞語說一段話,但在實際指導和操作中,卻脫離了文本語境,造成了學生“說一段話”的難度。由此可見,由分析課文走向“理解與表達”真的不容易!
總之,閱讀教學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zhuǎn)身,讓教師的教學目標上升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高度,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探究和實踐!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6
去年,在參加“省陪”計劃時,我見到了吳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講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為什么語文老師“出力不討好”,懂得了語文老師應該干語文該干的事情,清楚了語文成績不佳的原因。于是,我開始咀嚼他講座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每一個例子。于是,我開始購買他的書籍,仔細品讀。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是我近段時間一直在讀的吳教授的書。這本書從“語文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圍繞課程內(nèi)容選擇教學目標”“基于目標的教學過程”“基于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四個章節(jié)講解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美麗轉(zhuǎn)身。
這本書是2010年秋季“國培計劃”中的12個研討課例,這些課例是老師們最關心的課堂熱點問題。是由學員們提出,在吳教授的指導下由學員們自己解決。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就像葉圣陶老人說的課文只是一個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者“例子”來教學生學習語文。
從這本書中,我還讀懂了什么是“集體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節(jié)“理解”與“運用”并重的閱讀教學,他們提出這個問題,開始主題研究,先定一位老師基于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設計教學內(nèi)容,再團隊研討,在研討的基礎上,做課的老師在設計教案,上課,然后再研討,在實踐與反思的基礎上再上課,再點評。在每一次的研討、上課中,吳忠豪教授都親自精細指導。在這樣的團隊中,他們既分工細致又合作緊密,這樣的“集體力量”既緊張而又不忙亂,每一位學員都參與其中,收益較多。這就是使我想起我們的老祖宗總結(jié)下的諺語:眾人拾柴火焰高。線多搓繩挑千斤。團結(jié)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如果我們能這樣組成一個個由專家?guī)ьI的團隊,把每一課都這樣研討,實踐,反思,再實踐,那么我們每一位老師成長該多快呀!我們的課堂該多么得精彩呀!我們的學生該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過,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能完成一些內(nèi)容。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