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_日本淫妇xxww老女人,_黑人让我高潮的视频_欧美亚洲高清在线一区_国产丝袜久久久久之久_国产精品这里有精品_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t在线观看_免费黄色片一级毛片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

2024-12-12 王昌齡

  《采蓮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那么,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王昌齡《采蓮曲》賞析,供大家閱讀參考。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 1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直譯:

  一群采蓮姑娘身穿與荷葉相似的綠羅裙,粉嫩荷花映照著姑娘們的臉龐。

  采蓮姑娘的綠羅裙深入荷花池中看不見了,聽到歌聲才覺得有人過來了。

  芙蓉向臉兩邊開

  賞析:

  這首詩據(jù)說是王昌齡被貶謫到龍標(biāo)時所做。大約為公元748年夏天。某一次,他獨自一人到龍標(biāo)城外游玩,在東溪的荷池,他見當(dāng)?shù)厍蹰L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故寫出了這首《采蓮曲》。

  上聯(lián):

  采蓮姑娘們身穿與荷葉同樣的衣裙,這應(yīng)該是很少見的.,但卻被王昌齡看到或想象到了。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采蓮姑娘在詩人筆下成為了荷花池的一部分,與大自然連接在一起了。接著,詩人又寫粉嫩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的臉龐,好似姑娘們的臉龐也與荷花傻傻分不清了,這又是一個絕佳的比喻!

  下聯(lián):

  忽然間,采蓮姑娘們的綠羅裙“凌亂”地入水看不見了。這是一個轉(zhuǎn)折。她們到哪里去了呢?詩人引發(fā)讀者不由得去猜想:她們正在探身湖中采蓮?因為已分不清哪里是荷葉,那里是姑娘,只有傳來了姑娘們的歌聲,這才得知她們又過來了。

  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描寫采蓮女的相貌,也沒有寫出她們的動作,而只是展現(xiàn)出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xiàn)、人花難辨的的生動畫面,就足以讓我們看到采蓮女天真爛漫,活潑開朗的性格。

  七絕圣手果然名不虛傳。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 2

  采蓮曲王昌齡原文

  采蓮曲

  王昌齡〔唐代〕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羅裙:用細(xì)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亂入:雜入、混入?床灰姡褐阜植磺迥氖擒饺氐木G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聞歌:聽到歌聲。始覺:才知道。

  采蓮曲王昌齡拼音解讀

  cǎi lián qǔ

  wáng chāng líng 〔táng dài 〕

  hé yè luó qún yī sè cái,fú róng xiàng liǎn liǎng biān kāi 。

  luàn rù chí zhōng kàn bú jiàn,wén gē shǐ jiào yǒu rén lái 。

  相關(guān)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相關(guān)賞析

  這首詩寫江南女子的生活,有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詩中說,荷葉的顏色和采蓮女子的羅裙顏色是一樣的,荷花和那女子的臉同樣美麗,所以當(dāng)這個女子進(jìn)到荷花叢里去采蓮的'時候,就分不出哪是女子哪是荷花了。這是生活的寫照,詩人從現(xiàn)實生活中攝取一個鏡頭,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江南采蓮女子的日常生活!皝y人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备簧钋槿、地方色彩。

  前句寫出蓮池中荷葉蓮實茂密,后句說聽到采蓮女子的歌聲,才察覺她們來了。這兩句聲情并茂,使讀者如睹畫面,似聞其聲。

  一首絕句總共只有四句,王昌齡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單刀直人,把讀者引進(jìn)一個優(yōu)美的藝術(shù)境界,第三句不同于一般絕句的寫法,就勢一振,翻出新意,反而平緩了,先前的“荷葉羅裙”、“芙蓉向臉”都“看不見”了“聞歌始覺有人來”。出乎意料的奇語妙筆把詩煞住,使本詩收到余音裊裊的藝術(shù)效果。

  這首詩造句子易而韻味無窮,更兼富有地方色彩,耐人尋味。

  作者介紹

  王昌齡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盛庸著名邊塞詩人,6人譽為“匕絕圣手”作品題材多為邊塞、送別,氣象雄祚,情意雋永。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 3

  【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烊肷彸刂胁灰娏僳櫽埃牭礁杪曀钠鸩庞X察到有人。

  【賞析】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詩歌在開始就展現(xiàn)出一幅人與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美麗畫面采蓮女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一樣青翠欲滴。比喻雖不新奇,但用在此處卻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繪了田田的荷葉,又寫了采蓮女美麗的衣裳,兩者相互映襯,恍若一體。尤其是裁字,用得極其巧妙,羅裙是裁出的,可是此處也用在荷葉上,似從賀知章《詠柳》詩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句中得到了靈感,讓人感到荷葉與羅裙不僅顏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雙巧手以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屈原《離騷》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感受到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靈。嬌艷的芙蓉花似乎都朝著采蓮女美麗的臉龐開放,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采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艷,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這兩句詩本自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王昌齡的.這篇較之則更勝一籌,意義更為雋永。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詩的第三句 亂入池中看不見 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深入。它有兩重含義: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實可信;二是突出了觀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動。其中 亂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聞歌始覺有人來 除了從另一面說明少女被荷田遮蔽與消融,難以被觀望者發(fā)現(xiàn)以外,又寫出一種聲音的美,增添了詩的活潑情趣。

  亂字既指采蓮女紛紛入池嬉笑歡鬧的場面,也可指人與花同樣嬌嫩難以辨別,眼前一亂的感覺而看不見呼應(yīng)上文,也更顯荷葉羅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時也虛寫了荷塘中花葉繁茂,人在其中若隱若現(xiàn)之景,并引出下句:聞歌始覺有人來。這一句描寫細(xì)膩入微,仿佛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詩人當(dāng)時真實的感受。始覺與上句看不見呼應(yīng),共同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蓮花過人頭的意境。聞歌也與亂字呼應(yīng),悠揚動聽的歌聲表現(xiàn)出她們活潑開朗的天性,同時也為整個采蓮的場景添上了動人的一筆。

  這首詩句與句聯(lián)系緊密,意蘊深遠(yuǎn),精雕細(xì)琢卻給人帶來清麗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齡煉字煉意的高超技藝,對中晚唐的詩歌有著重要的影響。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 4

  采蓮曲二首(其二)

 。 唐)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

  羅裙:絲綢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 1.結(jié)合詩句,概括采蓮女的形象特點。(3分)

  2.從修辭角度,賞析“芙蓉向臉兩邊開”一句的妙處。

  參考答案

  1.從“采蓮”看出勤勞,從“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看出美麗,從“亂入池中”“聞歌”看出活潑。

  2.用襯托的手法,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描繪出一群采蓮女撥開滿池荷花劃船前行的情景。 二:

 、僬?wù)勀銓η皟删湓姷睦斫猓?/p>

  答:詩人巧妙地將采蓮女與周圍的環(huán)境組成了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荷葉像羅裙,羅裙似荷葉,一樣綠來一樣美;少女的臉龐似荷花,荷花的嬌艷又映襯著少女的臉龐,一樣的紅來一樣的艷。

  ②三、四句寫出了佇立凝望著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感覺,請你談?wù)勥@種感覺:

  答:是一種人花難辨的朦朧飄渺之境,令人情飛思動,禁不住會問:“花耶?人耶?”又禁不住會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盡,品咂不盡,余韻無窮。

 、壅堈?wù)勥@首詩的藝術(shù)構(gòu)思:

  答:如果說可以把這首詩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蓮圖》的話,那么面的中心自然應(yīng)該是采蓮的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至終也沒有讓采蓮女們在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將她們“隱”在了田田的荷葉、艷艷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與荷花,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全詩洋溢著浮動著一種飄渺朦朧的美。 三:

  (1)王昌齡的《采蓮曲》中寫出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采蓮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景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2)這首詩刻畫的是怎樣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畫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刻畫的是美麗、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麗來襯托采蓮少女的活潑美麗,使少女的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留下悠然不盡的意味。

  (3)詩中的“向臉”二字用得極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答]“向臉”二字用得極為神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 (4)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意趣生動的采蓮圖,刻畫了一群 的采蓮女形象。詩的第三句說采蓮女“亂入池中看不見”,這是因為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的荷葉之中,葉裙難分;少女的臉龐 ;又密又高的荷葉荷花遮住了采蓮女。

  答:美麗、快樂(或美麗、活潑/美麗的、充滿青春活力的), 與鮮艷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難辨;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举p析】

  此詩雖然寫美麗自然的采蓮少女,卻始終沒有讓她們在詩中明顯出現(xiàn),而是巧妙地將她們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田田荷塘,荷花盛開,聞歌卻不見人,不禁讓人心馳神往。全詩別具一格,悠然不盡。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 5

  作品簡介

  《采蓮曲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七言絕句詩,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表現(xiàn)了詩人贊美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這兩首詩主要描寫了采蓮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詩情畫意。第一首寫水鄉(xiāng)姑娘的采蓮活動,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寫意法,表現(xiàn)采蓮女子的整體印象,詩人將采蓮少女置于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少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作品原文

  采蓮曲二首

  王昌齡

  其一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其二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作品注釋

 、挪缮徢汗徘。內(nèi)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fēng)光,采蓮女勞動生活情態(tài)。

  ⑵“吳姬”句:古時吳、越、楚三國(今長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蓮之戲,故此句謂采蓮女皆美麗動人,如吳越國色,似楚王妃嬪。

 、瞧郑╬ǔ)口:江湖會合處。浦,水濱。

 、攘_裙:用細(xì)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⑸芙蓉:指荷花。

  ⑹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作品譯文

  其一

  像吳國美女越國嬌娘楚王妃嬪一樣美麗的采蓮女們,競相劃動采蓮船,湖水打濕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jìn)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其二

  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rèn),聽到歌聲才發(fā)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biāo)時所做,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biāo)尉已經(jīng)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biāo)城外游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dāng)?shù)厍蹰L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采蓮曲》。

  作品鑒賞

  第一首詩寫水鄉(xiāng)姑娘的采蓮活動。

  吳姬、越艷、楚王妃三個詞連用,鋪寫出蓮?fù)迋儬幏级峰,美色紛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寫采蓮活動,從“爭弄蓮舟”來看,似乎是一種采蓮的競賽游戲。唐汝詢說:“采蓮之戲盛于三國,故并舉之!保ā短圃娊狻罚┮驗橐獎澊共,顧不得水濕衣衫。采蓮姑娘那好勝、活潑、開朗的情態(tài)就通過“水濕衣”這個細(xì)節(jié)表現(xiàn)出來。

  她們劃著采蓮船來到一個花的世界,而最后兩句點出她們直到月上江頭才回去。詩人不急著寫回程,而是插敘采蓮女來的情境,她們來時被花兒所迎接,可見花兒是很樂意為她們所造訪,而隱著一層寫她們對采蓮這一活動是非常喜愛,近乎于享受。當(dāng)她們回去時,那月兒實際上也就是花兒,便依依不舍地送她們了。“花迎人”和“月送歸”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整個采蓮活動的現(xiàn)場給寫活了,極富詩意,寫荷花迎接采蓮女和月亮送別采蓮女,實際上還是為了表現(xiàn)采蓮女之可愛。

  這首詩通過幾個動詞淋漓盡致地將采蓮女應(yīng)有的性格——活潑開朗表現(xiàn)出來,并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小電影,對刻畫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形象而別有韻味。

  第二首詩可以說是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fēng)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fēng)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lián)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xì)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dāng)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笆加X有人來”要和“聞歌”聯(lián)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作品點評

  其一

  明·鐘惺《唐詩歸》:對結(jié)流動。

  明·唐汝詢《唐詩解》:采蓮之戲盛于三國,故并舉之,非三國之女會采也。下聯(lián)描寫采蓮之景如畫。

  清·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首句疊得妙。次句頓得妙。結(jié)寫花月逞妍,送迎媚艷,麗思新采,那不銷魂!

  近代·劉永濟(jì)《唐人絕句精華》:元楊載謂絕句之“宛轉(zhuǎn)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zhuǎn)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其現(xiàn)不何此詩可證明。唐絕佳者大都如此寫法。

  其二

  明·瞿佑《歸田詩話》:貢有初,泰父尚書侄也,刻意于詩。嘗謂予曰:“……王昌齡《采蓮詞》……意謂葉與裙同色,花與臉同色,故棹入花間不能辨,及聞歌聲,方知有人來也。用意之妙,讀者皆草草看過了。”

  明·顧璘《批點唐音》:此篇纖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別。

  明·鐘惺《唐詩歸》:從“亂”字、“看”字、“聞”字、“覺”字、耳、目、心三處參錯說出情來,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則失之遠(yuǎn)矣。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容貌服色與花如一,若不聞歌聲,安知中有解語花也?景趣天然,巧絕,慧絕。

  清·王夫之《姜齋詩話》:艷情有述歡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廢,顧皆流覽而達(dá)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為妖冶之媒也。嗣是作者,如“荷葉羅裙一色裁”、“昨夜風(fēng)開露井桃”,皆艷極而所止。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意所本!跋蚰槨倍謪s妙,似花亦有情。亂入不見,聞歌始覺,極清麗。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陜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jìn)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biāo)(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 6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直譯:

  一群采蓮姑娘身穿與荷葉相似的綠羅裙,粉嫩荷花映照著姑娘們的臉龐。

  采蓮姑娘的綠羅裙深入荷花池中看不見了,聽到歌聲才覺得有人過來了。

  芙蓉向臉兩邊開

  賞析:

  這首詩據(jù)說是王昌齡被貶謫到龍標(biāo)時所做。大約為公元748年夏天。某一次,他獨自一人到龍標(biāo)城外游玩,在東溪的荷池,他見當(dāng)?shù)厍蹰L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故寫出了這首《采蓮曲》。

  上聯(lián):

  采蓮姑娘們身穿與荷葉同樣的衣裙,這應(yīng)該是很少見的,但卻被王昌齡看到或想象到了。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采蓮姑娘在詩人筆下成為了荷花池的一部分,與大自然連接在一起了。接著,詩人又寫粉嫩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的臉龐,好似姑娘們的臉龐也與荷花傻傻分不清了,這又是一個絕佳的比喻!

  下聯(lián):

  忽然間,采蓮姑娘們的'綠羅裙“凌亂”地入水看不見了。這是一個轉(zhuǎn)折。她們到哪里去了呢?詩人引發(fā)讀者不由得去猜想:她們正在探身湖中采蓮?因為已分不清哪里是荷葉,那里是姑娘,只有傳來了姑娘們的歌聲,這才得知她們又過來了。

  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描寫采蓮女的相貌,也沒有寫出她們的動作,而只是展現(xiàn)出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xiàn)、人花難辨的的生動畫面,就足以讓我們看到采蓮女天真爛漫,活潑開朗的性格。

  七絕圣手果然名不虛傳。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采蓮曲賞析王昌齡07-19

采蓮曲 王昌齡賞析08-31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06-18

采蓮曲王昌齡賞析11-26

采蓮曲王昌齡翻譯賞析07-17

王昌齡采蓮曲原文及賞析07-29

王昌齡的《采蓮曲》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10-20

王昌齡采蓮曲教案12-01

王昌齡《采蓮曲》譯文及鑒賞09-02

达尔| 临城县| 东安县| 文登市| 马公市| 绿春县| 射洪县| 桂林市| 仁寿县| 昆明市| 达孜县| 韩城市| 嘉禾县| 永泰县| 山阳县| 西平县| 邹城市| 邳州市| 宜兰市| 辽宁省| 东乌珠穆沁旗| 北宁市| 比如县| 嘉善县| 突泉县| 阳春市| 开鲁县| 宿州市| 安宁市| 南汇区| 黎平县| 宁安市| 甘孜县| 鞍山市| 恭城| 淮滨县| 张家口市| 垦利县| 会理县| 宝鸡市|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