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坐(杜甫 唐詩)
高齋常見野,愁坐更臨門。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種迥,左擔犬戎存。
終日憂奔走,歸期未敢論。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中國唐朝現(xiàn)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為他搭草堂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shù)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愿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于耒陽,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yè)扶柩歸葬于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余首,還有成都杜甫草堂。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