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新年的感覺越來越淡了;就如同一杯白糖水,兌入水的次數越多,甜味就越淡一樣。這些年,過年的味道仿佛變成了一杯白開水。放寒假了,眼看著又一個新年就要來到,大人們忙著辦置年貨,小孩子們在歡呼雀躍地放鞭炮,一群群地瘋跑玩鬧,我不禁又回憶起自己兒時過新年的情形,那種久違的濃郁的年味撲面而來。
七十年代的物質生活自然是極度窮困,但那時的年味卻最濃郁最醇厚,像一壇老酒歷久彌香。在我們沂蒙山區(qū)那個小山溝溝里,小孩子們自打進了臘月便開始扳著手指頭盼年了,因為一年到頭,只有到了年前年后,才會有好吃的,好玩的,才會有爺爺奶奶父母長輩三毛兩毛的壓歲錢。盼啊盼啊,幾場大雪過后,終于迎來了小年——臘月二十三,小孩子們特別地賣力,這一天要掃舍,將家里家外,堂屋灶房,旮旮旯旯打掃一新,迎接新年。晚上要上供品,辭灶君,好讓他老人家酒足飯飽之后“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祭完灶的干鮮果品,自然歸小孩子;雖然只是幾個山里紅,幾塊柿餅和幾顆糖果,但在那個時代對兒童而言已是珍品。
過了小年就進入了除夕倒計時。二十四蒸餑餑,蒸年糕,蒸丸子;二十五做豆腐,做發(fā)團;二十六炸雞肉,炸松肉;二十七趕年集,買鞭炮,揭年畫。半大小子兜一懷抱的炮仗,跟在爺爺的身后,咧著豁牙高興地閉不上嘴巴。小姑娘們則扎上剛買的頭花,手里攥著各色的皮筋兒、大紅的窗花,映著路旁的白雪,鮮艷地炫耀著。大姑娘小媳婦圍著紅紅綠綠的頭巾,挑選著年畫。一張武松打虎,以期來年找個武壯士一樣的好對象;一張許仙與白娘子,默祝自己和丈夫相敬如賓,甜蜜恩愛;一張胖娃娃抱大魚,希望年年有余;一張領袖像,希望國泰民強。老婆婆們則挑選著盤碗杯碟,竹筷家什,祭祀祖先要用可是馬虎不得。集市上人歡馬叫,摩肩接踵,小孩子們活像一條條泥鰍在人群中擠來鉆去,這兒是他們童年的游樂場。
二十八熬糖瓜,寫春聯,炒花生瓜子,準備拜年時的禮物。識字的先生,教書的老師從這一天起無不忙得不亦樂乎,左鄰右舍送來的大紅對聯紙,等著他們寫上新一年的祝福。二十九的早飯一吃過,家家戶戶就開始貼年畫,貼春聯。豬欄牛圈一副“六畜興旺”,灶房門上一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币贿M院子影壁上一個大大的“!弊,還要倒著貼。等到下午,男人們用扁擔挑上祭品,孩子們扛著竹竿,竹竿上纏繞著長長的鞭炮,一隊隊地向山上進發(fā);赝綆X下煥然一新的`村莊,花花綠綠籠罩在淡淡的炊煙里。到了墓地,燒過紙錢,灑過水酒,鞭炮噼噼啪啪地響起來,大人孩子依次磕過頭,壓過墳頭紙,向祖先默禱完了,就帶著祖先的庇佑,慢慢悠悠,搖搖晃晃地回家準備年夜飯了。
除夕夜,一家人圍著火爐,一個個洗洗頭,洗洗臉,新的一年從頭開始嘛。那時沒有電視,更看不上春節(jié)晚會。新鮮的豬肉剁細了,白楞兒白菜剁細了,嫩綠的韭菜切細了,調出一盆上好的餃子餡。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包著小元寶一樣的餃子,拉著家常,說著一年來的大事小情。小孩子們表演著老師教過的歌曲和舞蹈。熱騰騰的餃子出鍋了,爺爺奶奶或父母鋪下一條麻袋,小輩們依次過來給長輩磕頭,歡天喜地地接過壓歲錢,揣進棉襖最里層的口袋。吃過餃子,小孩子們熬不住就都睡了,大年夜的鞭炮往往不能驚醒他們甜美的夢。
【兒時新年的味道濃散文】相關文章:
原創(chuàng)散文:年味最濃是兒時10-06
橘子的味道散文10-04
梁實秋晚年散文的情更濃08-25
梁實秋晚年散文之情更濃12-10
梁實秋先生晚年散文情更濃09-04
忽然一夜春意濃散文欣賞10-04
來自童年記憶里的美妙味道散文12-12
秋風起,思鄉(xiāng)濃詩歌03-29
新年散文隨筆5篇優(yōu)秀10-14
過年的味道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