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翻到經(jīng)年之前的舊信,是在外工作,強忍想家之苦的女孩子寫給父母的,像是草稿,有幾處似覺得不妥當被劃掉了,字跡磕磕絆絆的,顯得遲疑,鄭重,稚嫩的堅毅,文筆樸拙得可愛,讀來如迎細碎純澈的雪花,一點兒一點兒打濕顏面直至內(nèi)心,其間盡吐的真情像要穿透泛黃的紙面,穿透脆散的時光,做一個永恒的留存。令很少再涉手寫書信的今人視若珠寶,由這紛亂游走的筆跡去尋一個眷戀的身影,去猜一個女孩兒孤寒的心事,禁不住想,這紙,這字,這段世情,于浩渺環(huán)宇中,不過如煙如霧,但這紙這字又分明沉甸在這里,塵埃落定。
睹字如人,見字如面的時代遠去了,各種媒體媒介把人之間的.距離,隔閡掃得空空蕩蕩,片瓦不留的無間卻把心塞得滿如亂麻,過度的交流溝通曾經(jīng)一度亂云飛渡,曾經(jīng)一度因迫近而走遠,因親密而淡漠。俯仰于各種一對多的交流平臺,各種一呼就應(yīng)的網(wǎng)絡(luò),各種直逼真實的視頻影像,置身于一派繁鬧中,卻懷念文字帶給人的清寂之感,懷念憑文字,就可讓相思漫延成海的無際感。
文字的溝通如此靜態(tài),如此深遠,如此雋永,讓人想到屈原的蘭草,內(nèi)美,修能,歲月不掩。
文字就是悄悄流淌著,帶你回故鄉(xiāng),牽你來到家門前的那條小河,如想斬除一路行來沾染的各種蕪雜自我,直達于接近寧靜,通透的本我,就需要原本植根于你生命里的這條小河的引領(lǐng)。
睹字如人是把文字插上了翅膀,把文字賦予了哀樂,借助于它而展開和作者的某種獨特交流,既便是一本百年前的老書,捧讀在手,遇到了靈異般觸碰你的句子,仍會詫異,稱奇,叫好,然后是對作者的敬服:怎么就能寫成這樣?作者的位置突顯出來,封面上印著的名字被記住,這個名字和書中的文字更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因文字的或飄逸靈動,或智慧沉靜而變得神秘,變得響亮。這個名字會被虔敬地提起,和書一起提起,于是這名字也就有了和書一樣質(zhì)感,一樣的深度,一樣的色彩和味道。
在新聞,媒體不那么發(fā)達的年代,既使是當代作家,年輕作家,其名字也始終是扁平的,沉沒于作品的背后,以文字來彰顯個性,無論多詭異新鮮的文字,似乎都出自一個不露聲色的名字,這名字只能因文字而濃烈,因文字而倍受追捧。作家的聲名遠播純粹出自于文字的飛揚,僻如金庸的武俠小說曾經(jīng)風(fēng)靡于各個層面的讀者群當中,像是鉆入了一個世外的童話的江湖,金庸給了我們一個剔透的精神世界,但是我們不以為這是金庸完全游離于自身生活的創(chuàng)作,他用文字構(gòu)建的完整世界讓我們產(chǎn)生了和他融為一體的錯覺,于是,一見到金庸的名字,就以為是個修身玉立的大俠。
在稠密的新聞下生活的當今,作家,作者不再僅僅是一個個閃耀著光彩的名字,他們完全立體起來,在網(wǎng)絡(luò)上在電視上介紹他們作品的時候,作品和作家本人因過度宣傳而失去了空間感,很逼仄,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追索的快感,雖說作者和讀者的距離近了,反倒因發(fā)現(xiàn)他們和大眾沒什么兩樣,也功利,也鎖碎,心靈的距離反而遠了。
看一個自己喜歡的作家在網(wǎng)絡(luò)上接受采訪,或和讀者微博互動,是一個很困擾的過程,得不斷和心目中認同的那個作家的樣子對比,平衡?此霈F(xiàn)的次數(shù)多了,言辭激烈了,就越看越懷疑:那些溫婉睿智的句子是她寫的嗎?連帶著再看她新書的時候,竟不那么喜歡了,竟有些索然了。
文字是一道藩籬,阻隔了日常寂寞,阻隔了強光下的微暇,而形成了純?nèi)粷崈舻氖澜纭2环涟盐淖挚闯墒亲髡叩某摗?/p>
【睹字如人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散文:父愛如金10-07
瀛洲難求不必求 天姥未睹因夢睹07-27
生死如窗 毋須憂傷散文11-04
以父愛如茶為題目的散文10-07
張愛玲寫人散文11-30
遲子建寫人散文12-09
貓頭鷹人林清玄散文11-29
俯首拾起曾經(jīng),如沐春風(fēng)染幽香散文欣賞10-06
席慕容寫人抒情散文10-27
歲已末,人未老散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