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經》中一個“通”字貫通全書,說明人體生理病理及與自然的關系,為制定通法打下理論基礎。
通與通法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古典醫(yī)籍----- 《黃帝內經》。此書提出的通有多方面的含義,通的理論運用于說明生理、病理、指導臨床治療,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又不斷豐富其內容,形成了一套系統而完備的通法理論。本文探本求源對《內經》中的“通”與“通法”作一探討。
1通的含義:
《說文解字》說:“通,達也”,有通達、協調之義。在《內經》中通之義甚為廣泛,既用以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及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與生長發(fā)育,又用以說明機體功能失調時的病理變化。
1.1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內經》中用一個“通”字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應得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端貑•生氣通天論》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乎天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說:“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充分論述了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通,人身五臟、六腑、九竅、十二關節(jié)都與天地之氣相聯系!端貑•六節(jié)臟象論》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心者……通于夏氣;肺者……通于秋氣;腎者……通于冬氣;肝者……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黃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腎……。”具體闡述了五色、五味對臟腑各有所入,方位、四時與臟腑相應。概言之,人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五官、九竅與外界相通,使人與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密切關系。
1.2說明人體關系:
人體是由臟腑、經脈、皮毛、肌肉、筋骨、精髓、氣血、津液等組成,而這些組織將
人體構成有機整體,貴在一個“通”-----經脈氣血相通,內以五臟為中心,外以五體、五官、九竅等密切聯系。《素問•調經論》曰:“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認為人的志意通調,則內連骨髓,外及皮肉,使身形與五臟成為一個整體,體內與體外相通,臟腑與臟腑相連,通過經絡氣血發(fā)生聯系。
1.3體現人體生長發(fā)育:
在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中,隨著機體氣血的盛衰,臟腑功能的強弱發(fā)生著生、長、壯、老、已等不同變化,而氣血通暢與否即可反應一個側面,發(fā)生不同的外在表現。如女子發(fā)育到一定時候,任脈通暢,即有行經的生理現象,具有生育能力等!端貑•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天癸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 《靈樞•天年第五十四》說:“血氣已和,榮衛(wèi)已通……乃為成人”,“人生十歲……血氣已通……故好走”?梢娊浢}氣血的通否,既反應了氣血的盛衰亦反應了人體生長發(fā)育。
1.4闡述疾病的機理:
既然“通”可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整體關系及生長發(fā)育等正常生理,而這些關系失調時則發(fā)生相應的病理變化------“不通”!秲冉洝分“不通”的含義亦是多方面的,包括經脈氣血運行不通暢,表里不通,臟腑功能失調、升降失調等。
1.4.1經脈氣血運行不通暢:
《靈樞•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充分說明了人體必需保持經脈氣血的通暢,方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否則百病乃生。《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提出了不通則痛的機理!端貑•痹論》說:“心痹者,脈不通……”認為心痹的病機是血脈不通暢!端貑•調經論》說:“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故中寒”。論述了血行澀滯,脈道不通,陽氣被遏而“中寒”的機理。
1.4.2表里不通:
《素問•風論篇》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名曰寒熱”邪郁肌表而致寒熱的機理!端貑•調經論》說:“今寒在外,則上焦不通,即上焦之氣不能通達于肌表之間,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衛(wèi)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均闡述了邪氣外襲,表里不通,肺衛(wèi)失和而致寒熱的機理。
1.4.3臟腑功能失調:
《素問•風論篇》說:“胃風之狀,隔塞不通,腹善脹……”認為胃風癥,腹脹滿是因為胸膈堵塞所致!鹅`蘭秘典論》:“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熱論》:“五臟不通,則死矣。”此兩條前者說明臟腑之間失去正常協調關系,后者言五臟功能障礙,均闡述了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變化。
1.4.4升降失調:
《調經論》說:“有所勞倦……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內熱”論述了氣虛發(fā)熱是因清氣不能升于上焦,濁氣不能降于下焦的關鍵所在。
概而言之,“通”在生理上說明了人與自然息息相通,機體本身是個有機整體,五臟六腑必須保持相應的協調關系,方能正常生長發(fā)育,在病理上說明了表里不通,氣血運行不通暢,臟腑功能失調及升降失調等病變機理。
2通法的.應用
《內經》中通法主要是針對針灸療法而言!娥粽摗吩唬“各補其榮而通其輸”,《調經論》:“神不足者……通其經,神氣乃平”。分別論述了針刺經穴以疏通經氣治痿及恢復神氣的治法。《三部九候論》說:“刺其出血,以見通之。”提出了刺之出血,使之通暢的治法!稛嵴撈穼疅岵√岢隽“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的主要治療法則,擴大了通法的范圍,為后世醫(yī)家立法指明了方向。
3后世醫(yī)家對通法的發(fā)展
隨著醫(yī)藥的發(fā)展,通法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由針刺治療,發(fā)展為藥物治病,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各科!渡蚴献鹕鷷•要藥分劑》徐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風之屬是也;劉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之類,用木通、防風之屬以攻其內,則留者行也;張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砂、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病有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也!夺t(yī)學真?zhèn)鳌犯忻鞔_論述“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瀉為通則妄矣。”清代醫(yī)家程鐘齡根據歷代醫(yī)家對治法的分類總結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雖未明確提出通法,根據《內經》理論及后世醫(yī)家所述,實際上通法包含在八法之中,八法皆通法也。如邪襲肌表,皮毛閉塞,汗而通之;痰涎宿食,壅至咽喉、胃脘,吐而通之;燥屎內積,府氣不通,下而通之;氣血不和,經脈不通,和而通之;寒滯經脈,溫而通之;邪熱壅遏,清而通之;食積氣滯,消而通之;營血虛滯,補而通之;小便不通,利而通之;淤血阻絡,祛而通之;此外,近代使用的電療、理療、磁療等皆通法也。程氏所說:“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對通法而言,亦寓意于此。
總之,《內經》對通與通法的論述甚為精辟,有待我們研究發(fā)展,筆者通過學習,僅能談點膚淺體會,述之以拋磚引玉,不妥之處,望同道斧正。
【《內經》中的通與通法】相關文章:
內經 通評虛實論09-02
《內經》通評虛實論11-29
《內經》中“真人”的養(yǎng)生法05-20
《內經》中“圣人”的養(yǎng)生法05-20
內經中的法天地陰陽11-09
《內經》中的真人養(yǎng)生法11-08
內經中的身材與長壽11-09
內經帝王養(yǎng)生法11-24
內經飲食養(yǎng)生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