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
題木蘭廟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xì)w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譯
花木蘭女扮男裝去參軍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夢鄉(xiāng)里,也會和女伴們一起對鏡梳妝。
只是為了替爺從軍、保家衛(wèi)國,多次想回家時竭力克制著自己與邊關(guān)將士大碗喝酒。想想木蘭為了安靖邊烽,萬里從戎,她也將會和王昭君和親,死留青冢一樣,永遠(yuǎn)博得后世敬愛!
注釋
彎弓征戰(zhàn):言木蘭代父征戎,勇敢善戰(zhàn)!皦衾铩
句:言木蘭雖著戎裝,仍思恢復(fù)和平環(huán)境下的少女生活。
拂云堆: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烏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
明妃:指王昭君。
賞析
詩人一開頭先從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筆,用“彎弓征戰(zhàn)”四個字,不但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這位巾幗英雄的非凡氣概和神韻,而且生動地再現(xiàn)了她征戰(zhàn)十二年的戎馬生涯。接著詩人進(jìn)一步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木蘭姑娘雖身著戎裝,南征北戰(zhàn),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愧為英雄好漢。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嘗不希望早日結(jié)束征戰(zhàn)生涯,向往和平寧靜的少女生活!皦衾铩、“畫眉”形象地表達(dá)了英雄的女兒情懷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說,“彎弓征戰(zhàn)”是表現(xiàn)這位巾幗英雄外在的“陽剛”之美,那么,“夢里”、“畫眉”則是表示英雄內(nèi)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對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強了詩的藝術(shù)魅力。
詩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發(fā)出卓特的史論。木蘭把酒思鄉(xiāng)的時候,居然想到了漢朝遠(yuǎn)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詩歌在構(gòu)思上和詩意上的跳躍,細(xì)想,她們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了,正是這些相似,才能藉此來抒發(fā)花木蘭內(nèi)心的郁結(jié)。一則,她們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離家別親來到邊塞;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她們的身份、經(jīng)歷以及到邊關(guān)的原因各不一樣,但是她們這兩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載著家國、民族的重大責(zé)任,她們是來為國紓難的。這樣的重任本應(yīng)是男性擔(dān)當(dāng)?shù)模F(xiàn)在卻讓兩位紅顏女子來背負(fù),并且還要承受著離別的痛苦,在男權(quán)社會中,這是不正常的。難怪中唐詩人戎昱在《詠史》一詩中對這一歷史現(xiàn)象發(fā)出了如此的質(zhì)問:“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边@便是杜牧在此詩中沒有直接發(fā)出,但卻深蘊其中的議論,新見迭出,確實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絕句寫得很有特色,一沒有引用典故,二沒有發(fā)表議論,而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xì)致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感人形象。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從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旨。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xí)觊g任黃州刺史時,游歷至木蘭廟,觸景懷古,為木蘭廟題的。廟在湖北黃岡西一百五十里處的木蘭山。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2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翻譯
無論行走還是靜坐,無論獨自吟詠還是互相唱和,乃至臥倒床榻,我都獨自一人;久久的站著凝望讓我倍加傷神,更無奈這春寒招惹我的愁緒。
這份愁情有誰曾見到,讓我眼淚滾滾,把自己原先的粉妝沖洗得一絲不留;愁病交加,把燈芯挑了又挑,終究難以入眠。
注釋
獨行:一人行路;獨自行走。
獨坐:一個人坐著。
獨唱:獨自吟詠、吟唱。
獨臥:泛指一人獨眠。
佇立:久立。
傷神:傷心。
無奈:謂無可奈何。
輕寒:微寒。
殘妝:亦作“ 殘妝 ”。 指女子殘褪的化妝。
一半: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約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舊。
寒燈:寒夜里的孤燈。多以形容孤寂、凄涼的環(huán)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賞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相傳她出身富貴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樣的人,其說不一。有的說她“嫁為市井民家妻”,有的說她的丈夫曾應(yīng)禮部試,后又官江南,但朱與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種說法可信,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內(nèi)容看,這首詞與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關(guān)系。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兩句,連用五個“獨”字,充分表現(xiàn)出她的孤獨與寂寞,似乎“獨”字貫穿在她的一切活動中!皝辛瘛钡葍删,緊承上句,不僅寫她孤獨,而且描繪出她的傷心失神。特別是“無奈輕寒著摸人”一句,寫出了女詞人對季節(jié)的敏感!拜p寒”二字,正扣題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詞無一語及春,惟從“輕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詞,宋人詩詞中屢見,有撩撥、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懷蓬萊閣》詩:“深林鳥語流連客,野徑花香著莫人!睏钊f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詩》詩:“無那春愁著莫人,風(fēng)顛雨急更黃昏”。“著摸”即“著莫”,朱淑真詞與楊萬里詩用法完全相同。輕寒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愛情幸福的女詞人深有體會。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對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滿的朱淑真在“佇立傷神”之際,不禁發(fā)出“無奈輕寒著摸人”的吟詠,足見兩位女詞人在“輕寒”季節(jié),有著共同的傷心之處。
下片進(jìn)一步抒寫女詞人愁怨!按饲檎l見”四字,承上啟下,一語雙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獨傷情,又兼指下文的“淚洗殘妝無一半”寫出了女詞人以淚洗面的愁苦。結(jié)穴處的兩句,描繪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這首詞語言自然婉轉(zhuǎn),通俗流麗,篇幅雖短,波瀾頗多。上片以五個“獨”字,寫出了女詞人因內(nèi)心孤悶難遣而導(dǎo)致的焦灼無寧、百無一可的情狀,全是動態(tài)的描寫!皝辛瘛眱删洌D(zhuǎn)向?qū)戩o態(tài)的感覺,但意脈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寫鏡頭攝取了兩幅生動而逼真的圖畫:一幅是淚流滿面的少婦,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對寒夜孤燈,耿耿不寐。
“剔盡寒燈”的落腳點不在“剔”字(剪剔燈心的動作),而在“盡”字。“盡”字是體現(xiàn)時間的。所謂“夢又不成燈又燼”(歐陽修《玉樓春》),顯然是徹夜無眠。對于孤凄愁病的閨中人,只寫這一淚、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況是“此情誰見”,無人見,無人知,無人慰藉,無可解脫!自寫苦情,情長詞短,其體會之深,含蘊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擬閨情之詞所能及者。
創(chuàng)作背景
朱淑真雖家世顯赫,婚姻卻十分不幸,這首詞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寫。朱淑真書寫時心中充滿矛盾,但字里行間卻透露著對知音的渴望,對自我才華的肯定,對自我實現(xiàn)的期待。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
江南游女,問我何年歸得去。雨細(xì)風(fēng)微,兩足如霜挽纻衣。
江亭夜語,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遷客今朝始是歸。
翻譯
流落黃州他鄉(xiāng)的歌女,你問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細(xì)雨微風(fēng),你仍挽起麻衣褲,將如霜白的兩腳插在水里。
臨皋亭里,我倆悄悄夜語,仿佛喜悅地看到了當(dāng)年京城宮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輕飄如飛的蓮花舞步。貶居他鄉(xiāng)的文人,今天算是啟程返回京城。
注釋
纻衣:麻衣。
江亭:長江畔上臨皋亭。
京華:京城開封。
遷客:指流浪的文人,常與騷人連在一起。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遵照圣旨離黃赴汝,仍任團(tuán)練副使。該詞是臨行之前蘇軾寫給妻子王朝云的,表達(dá)了二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望。
賞析
上片,寫王朝云與蘇軾一樣過著艱苦的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頭兩句,以發(fā)問的句式,突出王朝云這位“江南游女”的憧憬,問蘇軾“何年歸得去”朝廷?文后并未立即回答,為下片的行文留下了回味的伏筆。接著第三、四句,采用特寫細(xì)節(jié)的筆法,通過“兩足如霜”這些細(xì)節(jié),以小見大地突出“江南游女”王朝云飽嘗風(fēng)雨,與蘇軾患難與共的堅強性格。
下片,以夢幻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手法,再現(xiàn)了王朝云與蘇軾美好的夜話!敖ひ拐Z,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先推出“夜語”的背景“江亭”。這是極為美麗的長江線上的景觀。再推出夢幻般的昔日風(fēng)流鏡頭:“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靶聵游琛绷钏麄冄刍ǹ潄y,“蓮步輕飛”,令他們神魂顛倒。一個“喜”字,生動地傳達(dá)了他們當(dāng)年的榮耀,一個“見”字,準(zhǔn)確地重現(xiàn)出昔日的風(fēng)光。正因如此,“遷客今朝始是歸”就暗含了蘇軾的人生命運將被改變,令人感到萬幸!斑w客今朝始是歸”恰好與詞的開頭“何年歸得去”問語相呼應(yīng),王朝云的欲歸去的美好心愿得以滿足。事實上,蘇軾離黃赴汝并不很久,第二年又奉宋神宗之命復(fù)朝奉郎赴登州,接著任尚書禮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等職。
全詞,以蘇軾與王朝云之間的對答為中心線,疏解了蘇軾積郁四年多的愁情。尤其 “江亭夜語”,更使蘇軾風(fēng)流蘊藉,心曠神怡。從與王朝云的“夜語”到他們“始是歸”的現(xiàn)實,既是蘇軾宣布貶居生涯的終結(jié),更是蘇軾寫作離別詩詞藝術(shù)境界的升華。以點代面,淋漓盡致。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4
減字木蘭花·冬至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
翻譯
早晨云霧散去,在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從此以后,白天漸長。也望這日給長輩“拜冬”,進(jìn)獻(xiàn)履襪的習(xí)俗代代相傳。
冬至以后,天氣轉(zhuǎn)暖,寒意漸少。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慢慢變短。從今天開始,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
注釋
寒影初回:從冬至日起,太陽從南回歸線北移,日影漸短,故稱“初回”。
長日至:指白天開始漸長。
羅襪新成:冬至日晚輩要給長輩“拜冬”,進(jìn)獻(xiàn)履襪。稱“履長之賀”。
添一線:添加量日影的線長。
秉燭:拿著點著的蠟燭(用來照明)。
賞析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兩句,描寫早晨云霧散去,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這一天是一年當(dāng)中影子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我國傳統(tǒng)的陰陽觀以陰陽來解釋冬至,冬至又稱“長至節(jié)”,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后開始逐漸變?yōu)闀冮L夜短的物候變化特征!傲_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兩句主要描寫冬至的習(xí)俗!傲_襪新成”,三國魏曹植有《冬至獻(xiàn)襪履表》開頭便是“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xiàn)履貢襪! 南朝宋沈約《宋書》亦記:“冬至朝賀,皆如元旦之儀,又進(jìn)履襪!焙笪捍藓啤杜畠x》載:“近古婦人,常以冬至進(jìn)履于舅姑!倍寥,從日照角度看,自是從此以后,白天漸長,光照漸多。然從實際感受言,則冬至之后進(jìn)入數(shù)九寒天,這是因為大地萬物皆已冷透,雖日照漸長,此時依然最冷,正如夜間涼在半夜后,午間熱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樣。冬至對長輩進(jìn)履襪,保暖祈福,是節(jié)日祝福又有實際用處。
下片進(jìn)一步寫冬至日前后的天氣變化!熬_意寒淺”,冬至以后,天氣漸漸轉(zhuǎn)暖,寒意漸漸減少!氨M道朝來添一線”,據(jù)《歲時記》載:“魏晉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長一線”,按氣候變化規(guī)律,冬至后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應(yīng)該慢慢變短才恰當(dāng)!氨鼱T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從今天開始,黑夜變短,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表現(xiàn)出作者對白日漸長的欣喜,對冬日寒意漸去的雀躍。
這首詞雖然是變現(xiàn)節(jié)氣時令規(guī)律變化的作品,語言平實而不平淡。“曉”、“瑞”、“綺”等形容詞以及“回”、“淺”、“添”、“減”等字眼有效消減了寒日的凜冽之氣,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此外,全詞語言典雅得體,表現(xiàn)手法嫻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語言技巧。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城上風(fēng)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翻譯
城上春光明媚鶯啼燕囀,城下碧波蕩漾拍打堤岸。綠楊芳草幾時才會衰敗?我淚眼迷蒙愁腸寸斷。
人到晚年漸覺美好情懷在衰消,面對鸞鏡驚看紅顏已暗換。想當(dāng)年曾因多病害怕舉杯,而如今卻唯恐酒杯不滿。
注釋
鶯語:黃鶯婉轉(zhuǎn)鳴叫好似低語。
拍岸:拍打堤岸。
鸞鏡:鏡子。古有“鸞睹鏡中影則悲”的說法,以后常把照人的鏡子稱為“鸞鏡”。
朱顏:這里指年輕的時候。
芳尊:盛滿美酒的酒杯,也指美酒。
譯文二
城上眺望,風(fēng)光大好,黃鶯兒的叫聲亂成一片。城下湖面上煙波浩渺,春水煙波浩渺,春水不斷地拍打著堤岸。這令人傷懷的青青楊柳如綿綿芳草啊,你們什么時候才能變得沒有呢?我眼中充滿淚水,愁緒襲來,先就使我肝腸寸斷了。
我覺得自己的情懷漸漸像個老人,沒有生氣了。還吃驚的發(fā)現(xiàn)鏡子中昔日紅潤的容顏,在不知不覺中改換了,已變得如此憔悴蒼老。往年,我體弱多病,討厭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兒在前,卻唯恐酒斟得不滿。
鑒賞
此詞寫得“詞極凄婉”,處處流露出一種垂暮之感。
詞在上片前兩句寫景,意思只是說,城頭上鶯語唧唧,風(fēng)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作者在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線條勾勒春景,對于后面的遣懷抒情反而有好處,因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賓奪主在毛病。另外,作者對景物描寫這樣處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這兩句是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描繪春景,這就給人以動的感覺。其次,又斟酌字句,使兩句中的聽覺與視覺形成對比,看的是風(fēng)光、煙波之類,顯得抽象朦朧;聽的是鶯語、濤聲,顯得具體真切。這樣的描寫,正能體現(xiàn)出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并非著意賞春,而是一片春聲在侵?jǐn)_著他,使他無計避春,從而更觸發(fā)了滿懷愁緒。況周頤在《惠風(fēng)詞話》中有一段頗有見地的話:“詞過經(jīng)意,其蔽也斧琢;過不經(jīng)意,其蔽也褦襶。不經(jīng)意而經(jīng)意,易;經(jīng)意而不經(jīng)意,難!卞X惟演的這兩句正是進(jìn)入了“經(jīng)意而不經(jīng)意”的境界。
下面兩句開始抒情,綠楊芳草年年生發(fā),而我則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于言表。用芳草來比喻憂愁的詞作很多,如“芳草年年與恨長”(馮延巳《南鄉(xiāng)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李煜《清平樂》),這些句子都比錢惟演的來得深婉,但同時又都沒有他來得凄婉。從表現(xiàn)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dá)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這兩句是由上面兩句對春色的描寫直接引發(fā)的,由景入情,并且突作“變徵之聲”,把詞推向高潮,中間的過渡是很自然的。
下面的前兩句仍是抒情,這比上片更為細(xì)膩,“情懷漸覺成衰晚”,并不是虛寫,而是有著充實的內(nèi)容。錢惟演宦海沉浮幾十年,能夠“官兼將相,階、勛、品皆第一”(見歐陽修《歸田錄》),靠的就是劉太后,因此,劉太后的死,對錢惟演確實是致命的一擊。一貶漢東,永無出頭之日,這對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錢惟演來說,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當(dāng)時的情懷可想而知。“鸞鏡朱顏驚暗換”,亦徐干《室思》詩“郁結(jié)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來。人不能自見其面,說是鏡里面而始驚,亦頗入情。這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來感嘆老之已至,充滿了無可奈何的傷感之情。
最后兩句是全詞的精粹,收得極有分量,使整首詞境界全出。用酒澆愁是一個用濫了的主題,但這是運用得卻頗出新意,原因正在于作者捕捉到對“芳尊”態(tài)度的前后變化,形成強烈對照,寫得直率。以全篇結(jié)構(gòu)來看,這也是最精彩的一筆,使得整首詞由景入情,由粗及細(xì),層層推進(jìn),最后“點睛”,形成所謂“警策句”,使整首詞表達(dá)了一個完整的意境。有人曾經(jīng)把這兩句同宋祁的“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加以比較,認(rèn)為宋祁的兩句更為委婉(見楊慎《詩品》)。這固然有些道理,但同時也要看到,這兩首詞所表達(dá)的意境是不相同的。宋祁是著意在賞春,盡管也流露出一點“人生易老”的感傷情緒。但整首詞的基調(diào)還是明快的。而錢惟演則是在因春傷情,整首詞所抒發(fā)的是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從這點說,兩者各得其妙。其實,詞寫得委婉也好,直露也好,關(guān)鍵在于一個“真”字!罢孀质窃~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保ā掇ワL(fēng)詞話》卷一)這是極有見地的議論。
這首遣懷之作,在遣詞造句上卻未脫盡粉氣,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等,頗有幾分像“婦人之語”實際上它只是抒寫作者的政治失意的感傷而已,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fēng)一般特征。
講解
詞人晚年情懷,衰頹困苦。錢惟演對仕途有濃厚的興趣,一生以未能當(dāng)上宰相而遺憾。他的阿諛奉上,效果適得其反。太后聽政時,錢惟演就因與太后攀親備受輿論攻擊,被趕出朝廷,宋仁宗親政后更是屢受打擊。所以詞人晚年心氣很不順暢,這首詞就是他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是他仕途挫折時內(nèi)心困苦愁怨的抒發(fā)。
春天來臨之后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色,都仿佛在攪亂詞人的心緒、牽引出詞人的愁怨。人生得意之際,面對明媚春光,意氣風(fēng)發(fā),那是一種情景,詞人當(dāng)年在京城高官厚祿時也曾經(jīng)領(lǐng)略過。相形之下,人生不得意之際的春色只能牽引出對往日的回憶與留戀,這也就增加了作者眼前的痛苦。情急之下,詞人不禁無理地責(zé)問“綠楊芳草”何時了結(jié),也就是說惱人的春天什么時候才能過去,這一問也就問出了他內(nèi)心愁苦的深度。
下片解釋愁苦的緣由。詞人將一切的根源都推托到歲月的流逝、容顏的衰老上。每次照鏡,他都要為此驚嘆。剩下惟一的解脫方式就是頻頻高舉“芳尊”(“尊”即“樽”),借酒消愁。然而,只恐“舉杯澆愁愁更愁”。依據(jù)詞人眼前的心境,讀者是可以推想而知的。于是,語盡意未盡,綿綿愁意溢于言外。詞人雖寫愁苦之意,但與五代時期的詞人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詞中沒有那種絕望哀痛的沒落感與沉重感,錢惟演只是平常敘述而來,畢竟詞人生活在一個平和的年代。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臨死前不久的一首傷春之作。上闋由景入情,下闋直抒愁懷!扒閼褲u覺”、“衰晚”,一“漸”字,表達(dá)出時間的推移催老世人的歷程,接著,作者又驚異地發(fā)現(xiàn)鏡中“朱顏”已“暗換”,進(jìn)一步表達(dá)“衰晚”之感。“今日”雖仍有病,可愁比病更強烈,因而不顧病情而痛飲狂喝,將全詞愁緒推向高潮。
作者一生仕宦顯達(dá),晚年被貶外放,自覺政治生命與人生旅途都到了盡頭,因作此詞,借悼惜春光抒發(fā)他無限的遲暮之悲。詞中用清麗的語言描繪了春聲、春色,首句的“亂”字用得極好,將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動熱鬧,而群鶯亂啼已是暮春天氣,這里也暗含春光將盡之意。作者又用明麗的景色來反襯自己凄黯的心情,以及對于年光飛逝、生命無多的感傷。末二句以借酒澆愁來表現(xiàn)他無可奈何的心境,又隱約地顯示了他對生命的留戀,尤其傳神。整首詞情調(diào)極其凄婉。
上片起首兩句,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聲形兼?zhèn)、富于動感地描繪春景,勾勒出一幅城頭上鶯語陣陣、風(fēng)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圖畫,使讀者隱然感覺到主人公的傷春愁緒,從而為下文的遣懷抒情作好了鋪墊。
上片結(jié)末兩句轉(zhuǎn)而抒情,言綠楊芳草年年生發(fā),而詞人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于言表。從表現(xiàn)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dá)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極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詞意陡轉(zhuǎn),波瀾突起。
過片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感嘆老之已至,抒寫了詞人無可奈何的傷感情懷。從中可以窺見,一貶漢東,默默無聞,大勢已去,這對于曾經(jīng)“官兼將相,階勛、品皆第一”的作者來說,打擊是多么巨大。結(jié)拍兩句將借酒澆愁這一司空見慣的題材賦予新意,敏銳而恰切地扣住詞人對“芳尊”態(tài)度的前后變化這一細(xì)節(jié),形成強烈反差,由景入情,畫龍點睛,傳神地抒發(fā)出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二云:“侍兒小名錄云:‘錢思公謫漢東日(指錢惟演晚年謫隨州),撰《玉樓春》詞曰:“城上風(fēng)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往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泵烤脐@歌之,則泣下。后閣有白發(fā)姬,乃鄧王歌鬟驚鴻也。遽言:“先王將薨,預(yù)戒挽鐸中歌《木蘭花》(即《玉樓春》)引紼為送。今相公亦將亡乎!惫坝陔S州!笨蔀榇嗽~注腳。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簾聽政的劉太后死。仁宗隨即親政,并迅速清除劉太后黨羽。錢惟演是劉太后的姻親,自然在劫難逃。九月,他因為擅議宗廟罪而被免除平章事的官職,貶為崇信軍節(jié)度使,謫居漢東。不久,其子錢暖被罷官,姻親郭皇后被廢。該詞就寫于這個時期,抒發(fā)了作者政治失意的絕望之情。作品借麗景抒哀情,首句以一“亂”字,就將暮春之景渲染得有聲有色,同時也以此反襯自己年華將逝的凄黯心情,從而形成強烈對比,凄惋動人。
簡析
此為作者暮年遣懷之作。詞中以極其凄婉的筆觸,抒寫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傷。作品中的“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意象無不充滿絕望后的濃重感傷色彩,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fēng)的藝術(shù)特色。
黃升《花庵詞選》評此詞為錢惟演“暮年之作,詞極凄惋”。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晚年謫遷漢東(指隨州,今湖北隨州)時所作。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三月,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崩,仁宗開始親政,即著力在朝廷廓清劉氏黨羽。與劉氏結(jié)為姻親的錢惟演自然在劫難逃。這首詞正是作于此時,離錢惟演去世不到一年。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6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yīng)不到江東?沼悬S河如帶,亂山回合云龍。
漢家陵闕起秋風(fēng),禾黍滿關(guān)中。更戲馬臺荒,畫眉人遠(yuǎn),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鐘;厥谆某切比,倚欄目送飛鴻。
翻譯
古老的徐州啊形勢極為險要,這里曾經(jīng)消磨了多少豪杰英雄。遙想身披鐵甲的雙瞳人項羽,身跨烏騅馳騁千里流血流汗,率眾浴血奮戰(zhàn)營帳如云;最終四面楚歌八千人風(fēng)云四散烏江自刎,想必他那冤魂啊,怎肯撇下八千江東子弟的陰魂而自過江東。到而今只有黃河如帶蜿蜒于遠(yuǎn)方,紛亂參差的山峰高低逶迤起伏如龍。
取得勝利的劉邦陵闕而今也秋風(fēng)蕭瑟,禾黍離離長滿關(guān)中。當(dāng)年項羽操演兵馬的戲馬臺已殘破不堪,燕子樓上空留風(fēng)流韻事的傳說,早已人去樓空。人生百年如秋風(fēng)中的匆匆過客,暫且開懷暢飲一飲千盅;赝﹃栒丈渲鄾龅幕某,獨自倚立闌干目送著遠(yuǎn)去的飛鴻。
注釋
形勝:地理形勢優(yōu)越。
鐵甲重瞳:指西楚霸王項羽。
重瞳:眼中有兩個瞳子!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苖裔邪!
烏騅:項羽所騎戰(zhàn)馬。
汗血:漢朝時得自西域大宛的千里馬,又稱天馬!端囄念惥邸肪砭攀矮F部上”引《史記》
謂:“神馬當(dāng)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此借以形容項羽所騎名馬。
玉帳:指軍中營帳。
楚歌:指四面楚歌。
黃河如帶:據(jù)《徐州府志》卷二“山川”:黃河在城東北,自河南虞城縣流入郡界,經(jīng)碭山、蕭縣,入銅山界!妒酚洝罚骸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亂山回合:據(jù)《徐州府志》記載,徐州周圍有許多山,城北有九里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南有太山,城東南有奎山、三山,城東有子房山(一名雞鳴山)、定國山、圣水山,城東北有彭城山、桓山、寨山、荊山,故稱。因云龍山較著名,故舉其大者。
云龍:即云龍山,又名石佛山!督贤ㄖ尽罚涸讫埳剑挝湮r憩息于此,有云龍旋繞之!杜f志》
亦稱:山有云氣蜿蜒如龍,故名。
漢家陵闕:本句化用李白《憶秦娥》“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詞句。
禾黍滿關(guān)中:《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序說,西周亡后,周大夫過宗廟宮室,盡為黍離,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詩。后用為感慨亡國、觸景傷情之詞。這里化用其意。關(guān)中,指今陜西省一帶!蛾P(guān)中記》:“東自函谷,西至隴關(guān),二關(guān)之間,謂之關(guān)中!蔽鳚h帝王陵墓,均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一帶,故稱。此句是說,劉邦雖然奪取了政權(quán),取得了勝利,但如今陵闕照樣為漫山遍野的莊稼所遮掩。
戲馬臺:在徐州城南部,與云龍山相對。項羽因山為臺,以觀戲馬,故名。宋武帝劉裕為宋公時,在彭城,九月九日大會賓僚賦詩于此。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南侵,立氈屋于戲馬臺,以望城中。見《徐州府志》卷八“古跡”。
畫眉人遠(yuǎn):據(jù)《漢書·張敞傳》記載,京兆尹張敞擅長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薄皯摗保ㄗxwǔ),嫵媚。此借“畫眉人”,指稱與盼盼交好者。薩都剌《彭城雜詠呈廉公亮僉事》(五首之四)
謂:“何處春風(fēng)燕子樓,斷碑落日古城頭。畫眉人遠(yuǎn)繁華歇,無數(shù)遠(yuǎn)山生暮愁!笨膳c本句對讀。
燕子樓:舊址在徐州城北。
寄:暫居,形容人生短暫。人生百年寄,
古詩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碧K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
詩謂:“人生百年寄鬢須,富貴何啻(chì)霞中莩!北揪溆纱嘶。
目送飛鴻:嵇(jī)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
云:“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李白《鞠歌行》
曰:“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庇,李白《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謂:“何意到陵陽,游目送飛鴻。”此或化用其意。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闋詞是薩都刺在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春三月,從翰林國史院應(yīng)奉文字,出為江南諸道御史掾史時,路過徐州所作。
賞析
上片主要追憶項羽的歷史事跡,并感嘆他的失敗。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遍_句似乎平平,但一句“消磨”頓使歷史變得沉甸甸的讓人難以拾起。
“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睔v史在蒼茫中走來,詞人用寥寥幾筆刻畫出項羽的英雄形象,并自然地轉(zhuǎn)入他那蒼涼的敗績場面中,“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yīng)不到江東!睔v史大潮浩蕩而過,成者王侯敗者寇似是人間不變的鐵律,但是誰能阻止歷史的腳步?
“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云龍”,本來壯闊的徐州之景,在這里成為了項羽失落地走過歷史的見證者。
下片,詞人將對歷史的感慨延伸到更廣闊的領(lǐng)域。
然而下片仍是從項羽對手劉邦開始,“漢家陵闕起秋風(fēng),禾黍滿關(guān)中。”劉邦雖在徐州彭城這里戰(zhàn)勝了項羽,但同樣也逃不掉歷史長河的消磨。
“更戲馬臺荒,畫眉人遠(yuǎn),燕子樓空。”這些都是歷史滄桑的鐵證。
“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鐘!被仡櫄v史之后,詞人再將目光投向自身,百年枯骨,人生寄蜉蝣于天地,何必懷往古之憂呢?
“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睔v史如過眼煙云,個人得失雖然讓人惆悵,在這流動的歷史大河面前卻渺小至極,如此一想,再回首看這荒城、落日、飛鴻,看透人世間不過如此,心中百感交集。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7
朝云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萬結(jié)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xiāng)關(guān)歸路難。
翻譯
長空中,寒風(fēng)翻卷朝云滾滾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金兵驅(qū)載婦女迢迢而去。莽莽黃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
大雁南飛,卻不能為詞人寄書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國家之創(chuàng)痛。這種種愁思,郁結(jié)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dá)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那在燕山腳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經(jīng)不遠(yuǎn)了, 回頭遙望那難舍難忘的故國鄉(xiāng)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
注釋
轆轆:車行聲。
白草黃沙:象征北方凄涼的'景色。
無晝夜:不分晝夜。
燕山:府名。
賞析
這是北宋滅亡之際一位被金人虜去的弱女子寫的詞,描述被虜北行之經(jīng)歷,抒發(fā)國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陽武(河南原陽)縣令,在金兵南侵圍城時,奮勇抵抗,壯烈殉國,妻、子一同遇難!捌渑疄橘\虜去,題字于雄州驛中,敘其本末”(韋居安《梅磵詩話》)。由此可以想見作者寫作此詞時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縣。
開頭兩句,寫被金人用車載向北方出發(fā)時的情景!俺,點明出發(fā)的時間是在早上;“云”,點明出發(fā)時的環(huán)境氣氛是那么慘淡,陰云密布;“橫度”,形容陰云突如其來地漫過來。首句看似寫景,渲染自然氣候之惡劣;實是暗喻當(dāng)時政治風(fēng)云的突然變化,形勢險惡。一個“橫”字,把作者那種禍從天降的特殊感受強調(diào)了出來。因此,次句“轆轆車聲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轆轆”,象聲詞,形容車輪聲。杜牧《阿房宮賦》有“轆轆遠(yuǎn)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寫六國宮妃被虜秦宮之后的可悲生活,這里是寫作者被虜北上、乘敵囚車、不知所往的慘痛情景!叭缢ァ,既寫出被虜婦女之眾多,又表達(dá)了將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動,含意深長,道盡了國勢危亡、一蹶不振,身為俘虜、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緊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再描寫沿途之所見。“白草”,我國西北地區(qū)所產(chǎn)之草,干枯時成白色,故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黃入天”之句,那是描寫天山一帶苦寒荒涼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氣氛。在這慘淡蕭索的背景之下,只見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作者描述敵占區(qū)是這樣地衰敗不堪,凄涼已極,不僅揭示了金兵燒殺虜掠造成的慘象,更襯托出作者被虜離鄉(xiāng)、身臨異地那種無比悲苦的心境。上句側(cè)重寫白天之所見,下句側(cè)重寫夜晚之所見,而又互文見義,彼此映襯,合成一幅北國荒寒圖,作者的滿眼血淚、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寫開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寫繼續(xù)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側(cè)重寫所見,以寫景為主;下片側(cè)重寫所思,以抒情為主。
“飛鴻過也,百結(jié)愁腸無晝夜。”這是繼續(xù)被押北行途中的一個特寫鏡頭。作者眼看敵占區(qū)荒涼凄冷的景象,心頭充滿了國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鴻雁從北往南地飛去,不禁更撩起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對親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敵手,即使鴻雁能夠傳書,自己又不知道投書給誰,何況自己身為俘虜,失去自由,不僅不能象鴻雁那樣飛向南方故土,恐怕連投書的自由也沒有。這種種愁思,郁結(jié)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dá)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這種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漸近燕山”,來到雄州,離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腳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經(jīng)不遠(yuǎn)了。這句既照應(yīng)詞題,又開啟下句“回首鄉(xiāng)關(guān)歸路難”?找婏w鴻南去,自己身陷異域,只能回頭遙望那難舍難忘的故國鄉(xiāng)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作者強烈的懷國思鄉(xiāng)之情,深沉的亡國喪家之恨,無可奈何的身為敵俘之悲,已經(jīng)絕望的永別家園之痛,在此一齊傾訴出來,字字飽含著血淚。全詞“寥寥數(shù)十字,寫出步步留戀,步步凄惻”(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續(xù)編》)的家國之恨,被虜之痛,懷鄉(xiāng)之情,仔細(xì)體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雖然全詞寫的為個人的不幸,卻反映出當(dāng)時廣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8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fēng)。國破山河落照紅。
翻譯
“桃花”沒有變,依舊開的燦爛;而“我”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在這種凄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我也想聽聽琵琶。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聽了。
一曲終了,我的情緒沉醉曲種久久不能自拔,讓我理解了白居易當(dāng)年潯陽江上那份自傷淪落,卻逢知己的激動心情眼前東風(fēng)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馀暉中,盡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
注釋
劉郎:指唐詩人劉禹錫。他曾被貶至南方連州、朗州等地。作者因戰(zhàn)亂而流浪南方,故以劉郎自比。
重院:深院。
謝家:指歌伎居處。
潯陽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斑@兩句說自己象白居易那樣聽琵琶后落淚傷心。杜甫《春望》
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斑@句說面對落日映照下的大地山河,想到國破家亡,不禁感慨萬端。
賞析
古人在接近中年時,如果處境不利,遇上不順心的事,便自覺老了。謝安有中年哀樂之感,所以袁枚稱謝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難遣中年以后情”。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在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寫的,時年三十九歲,就在詞中自稱“老夫”。因蘇軾當(dāng)時外放山東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郁悶。朱敦儒生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宋室南渡是在欽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歲。這首詞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于朱敦儒四十六歲以后,故起筆便自嘆“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這里暗用兩個典故。中唐詩人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中有“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詩句。《再游玄都觀》詩有“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句。劉郎與桃花的關(guān)系就是從這里來的。第二句用唐崔護(hù)《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边@是桃花與笑的關(guān)系。作者截去“春風(fēng)”二字,與“老”字押韻。劉禹錫兩度被貶,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觀時,已五十六歲,進(jìn)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與劉禹錫有某些相似點,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劉郎”自擬。“桃花”用在此處,一方面與“劉郎”有關(guān),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種象征意義。朱敦儒在靖康之難以前,在洛陽過著才子詞人浪漫疏放的生活,從他的一首《鷓鴣天》詞中就可以看出:“曾為梅花醉不歸,佳人挽袖乞新詞。輕紅遍寫鴛鴦帶,濃碧爭斟翡翠卮!庇捎诮鹑塑惫膭拥貋,才驚破了他的佳人詩酒夢。國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覺得自己變得衰老了。“桃花”沒有變,“依舊笑”;而詞人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盡管南宋統(tǒng)治者還在“西湖歌舞幾時休”,而朱敦儒卻對過去“佳人挽袖”,醉寫新詞的生活已經(jīng)沒有那種閑情逸興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舊笑”。桃李春風(fēng)、兒女情長都已與己無干,表達(dá)的是"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
他在《雨中花》詞中也曾無限感慨地說:“塞雁年年北去,蠻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夢,重到東周!庇忠淮伪憩F(xiàn)了他自感衰老的心情。
在這種凄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他也想聽聽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聽了。重院,即深院。謝家,即謝秋娘家。謝秋娘,唐代名妓,故詩詞中常用謝家代指妓家,或指詩人所愛戀的女子家。如唐張泌《寄人》:“別夢依稀到謝家”。溫庭筠《更漏子》:“惆悵謝家池閣!倍伎烧f明這種用法。
過片,緊承上片聽琵琶而來。“曲終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詞人聽完“謝家”的琵琶曲后,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有怎樣的感受?是樂還是愁?這是下片詞意發(fā)展的關(guān)鍵處。在這關(guān)鍵處,作者筆鋒決定性地一轉(zhuǎn):“多似潯陽江上淚”,這一轉(zhuǎn),決定詞意向愁的方面發(fā)展。白居易在潯陽江聽到琵琶女彈琵琶,自傷淪落,心情激動,“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敝於厝鍨槭裁础岸嗨茲£柦蠝I”?下文提出了明確的答案:“萬里東風(fēng),國破山河落照紅!痹瓉碇於厝甯械窖矍皷|風(fēng)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馀暉中,盡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詞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來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權(quán)已近夕照黃昏,中原失地,恢復(fù)無望。這對于身遭國難,遠(yuǎn)離故土,流落南方的詞人來說,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潯陽江上淚”呢?!"落照紅"三字,即是夕陽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隱喻宋季國運的衰微氣象。 這種國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詞《采桑子·彭浪磯》中也有十分明顯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由此可見朱敦儒身經(jīng)國亡家破之難,流離轉(zhuǎn)徙于南方之后,貫串在他詞中的主流始終是一顆對國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種感人至深的愛國激情。千百年后讀之,仍令人心情激蕩不已。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9
減字木蘭花·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fēng)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fēng)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翻譯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fēng)無限,來自海上。于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fēng),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注釋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nóng)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nóng)耕,并象征春耕開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zhí),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丐:乞求。
春工:春風(fēng)吹暖大地,使生物復(fù)蘇,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nóng)作物催生助長的農(nóng)工。
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春幡:春旗。立春日農(nóng)家戶戶掛春旗,標(biāo)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
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楊花:即柳絮。
賞析
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yuǎn)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xiāng)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fēng)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rèn)同。他當(dāng)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fēng)”,寫溪風(fēng)習(xí)習(xí),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游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xiāng)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dá)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xí)俗發(fā)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后漢書·禮儀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習(xí)俗后,第二句都是寫“春風(fēng)”:一則曰“無限春風(fēng)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fēng)海上來!憋L(fēng)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一陣春風(fēng)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fā),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fēng)”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diào)。以后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句,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詩云“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云:“海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痹瓉碓谥性,燕到春分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海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并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jié),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發(fā)出“不似天涯”的感嘆了!@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nèi)容一是禮贊海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dá)作者曠達(dá)之懷,對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yuǎn)。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對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青旗彩勝又迎春,暖律應(yīng)祥云。金盤內(nèi)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jié)好,管弦新,度升平;蒿L(fēng)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边@里也有“青旗”、“彩勝”、“惠風(fēng)”、“柳眼”、“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升平”氣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對此詞產(chǎn)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fēng)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說:“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閑望,蠻樹繞,瘴云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這是寫南越的重陽節(jié)。但所見者為“蠻樹”、“瘴云”,由景引情者為“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xiāng)之悲。朱敦儒此詞作于南渡以后,思鄉(xiāng)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shù)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贊此詞“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nèi)容的詞作在當(dāng)時詞人中不難發(fā)現(xiàn),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對異地風(fēng)物有排斥和認(rèn)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fù)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xué)書上稱為“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云:“《玉臺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謂此體實起于淵明《止酒》詩,當(dāng)名之曰‘止酒詩體’!北緛,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fù)!段男牡颀垺ぞ氉值谌拧诽岢龅乃捻椌氉忠,其中之一就是“權(quán)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shù)效果:音調(diào)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diào)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句用“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游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說:“春還春節(jié)美,春日春風(fēng)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jié),春結(jié)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fù)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惫彩司渚褂枚齻“春”字,再加上“日日”、“處處”、“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五代時歐陽炯《清平樂》:“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xì)。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fēng)勢。春幡細(xì)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這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春”字,句句用“春”,有兩句用了兩個“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fēng)”),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fù)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fā),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鼻昂笥盟膫“春”字,強調(diào)“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于紹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yīng)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fēng)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翻譯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xiàn),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剎那間,園里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閑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yīng)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fēng)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xì)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jīng)被秋風(fēng)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fēng)擋雨呢?你將上路遠(yuǎn)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注釋
迢遞(:高遠(yuǎn)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diào)悲涼凄切。此處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聲。
西園:本為園林名,后亦泛指園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黃:本指婦女涂額之黃色妝飾,此處代指蜜蜂。
疑將:仿佛、類似。將,助詞。
炎涼:是暖是寒。
炎:熱。
涼:冷。
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云。
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戶。
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葉做衣服,這里指荷葉。
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螿: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xiàn)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舍。“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一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fēng)云”, “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fēng)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zhuǎn),盡顯出乎預(yù)料之意!芭巍迸c“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边@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里的蝴蝶都沒有準(zhǔn)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棱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fēng)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吧踅z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xiàn)了波瀾。“應(yīng)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笔撬陀堰h(yuǎn)行,再一次嘗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zhuǎn),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要如約歸來!八嬍璐,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fēng)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盀t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里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托!百灰蝗~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zhuǎn),窗外夜雨梧桐、屋內(nèi)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xì)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昂缮岩槐伙L(fēng)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里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钡搅恕皬拇肆b愁萬迭,夢回分付啼螢”,納蘭終于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后,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凄切之情更為細(xì)密深透。
創(chuàng)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梁汾以母喪南歸,納蘭在他還鄉(xiāng)奔喪時寫下這首《木蘭花慢》為他送別。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樂府詩集----《木蘭詩》【原文】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dá)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yuǎn)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jìn)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dāng)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fā),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ㄌ嶂米佣鋺以诎肟罩袝r)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賞析】
木蘭詩描述了古代的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的品質(zhì)。全詩的風(fēng)格明朗生動,質(zhì)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詩一開始就使讀者產(chǎn)生了疑問,然后交代了木蘭從軍的原因,作者沒有直接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fù)?dān),富有責(zé)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zhàn)場,也顯出戰(zhàn)事緊迫。雖然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接下來寫了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可是木蘭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xiāng)和親人團(tuán)聚,可見她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yōu)良品德。
木蘭回到故鄉(xiāng)后,詩歌使用排比細(xì)致寫出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隨后又寫木蘭回家的舉動,描繪了木蘭迫不及待想變回女兒身的激動心情。
整體來說,木蘭詩表達(dá)了木蘭勤勞,善良,純真,樸實,勇敢的性格和她深明大義,孝敬父母,效忠國家,不為名利所動的精神。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zhuǎn)過回闌叩玉釵。
翻譯
相逢時你默默不語,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輕顫。容顏嬌羞而紅潤,鳳翹斜插在你的鬟間。
等到想要低聲喚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別人看見。想要一訴離愁,可你已轉(zhuǎn)過身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闌輕叩。
注釋
芙蓉:又稱為“荷”、“蓮”。這里刻畫了一位如荷般美麗、和諧、恬靜的女子。
小暈紅潮:謂臉色微微泛起了紅暈。
鬟:總發(fā)也。
鳳翹:古代女子鳳形的頭飾。
直為:只是由于……。
凝情:深細(xì)而濃烈的感情。
回闌:曲折的欄干。闌,同“欄”。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清代無名氏《賃廡筆記》記載:“納蘭眷一女,絕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結(jié),誓必一見,了此夙因。會遭國喪,喇嘛每日應(yīng)入宮唪經(jīng),容若賄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宮,果得彼妹一見。而宮禁森嚴(yán),竟不能通一語,悵然而出!
賞析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寫人物則是少見,且是極為困難的。而這首詞,卻以精煉的筆觸,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愛的少女的形象。詞的上片側(cè)重靜態(tài)的刻畫,寫出了少女外貌的美麗動人。下片側(cè)重于動態(tài)的摩畫,將其一剎那間復(fù)雜嬌羞的心理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動感人。
上闋開頭四字便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一幅緊扣心弦,相愛者偶然相遇,心事卻難以訴說,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遠(yuǎn)走的場景。這種神態(tài),恰是人物內(nèi)心矛盾的真切表達(dá),盡見苦悶之狀。第二句通過細(xì)節(jié)描寫寫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帶露的芙蓉一樣搖曳生姿,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間臉飛紅暈,抖動的玉釵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靜態(tài)人物素描。下闋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難見面,“待將低喚”,可是聲音還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見”。可如此分開又心存不甘,于是抓緊時間,轉(zhuǎn)過回廊,在不顯眼的地方輕叩玉釵。這暗示的舉動,在滿是溫情的心中又深蘊著萬般無奈的凄苦,那是心上不變的暗號,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實有時候,絕了心念,也不是壞事。
這首詞在藝術(shù)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寫的成功,塑造了一個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寫肖像,她是那么可愛,簡直就是一朵帶雨滴的荷花,臉龐羞得泛起紅潮,就更加嫵媚迷人。乍一相逢,機會難得,有多少話要互相訴說,但又怕別人看見,只好匆匆離開。動作描寫,生動再現(xiàn)了少女輕叩玉釵的舉動,不是輕佻,而是少女內(nèi)心復(fù)雜活動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決定,即情定終生。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少女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其次是環(huán)境描寫,把人物限定在回廊的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里,使這場會面更加難忘。就是在這個回廊里,他們幽情暗結(jié)。也許是初戀使人難以忘懷,在《虞美人》一詞中他寫有“回廊一寸相思地”;在《紅窗月》中寫有“猶記回廊影里誓生生”。因此,回廊也就成為這首詞的一個重要意象。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fēng)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干?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翻譯
眼中看到了什么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蕩蕩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蕩,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龍威丈人在哪里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一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唇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彌漫,閃電激發(fā),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fēng)飄飄而下,向我問候。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chuàng)一片人間仙境。只是什么時候才能將這這一望無際的太湖水吸干呢?夜半歸去,只見烏云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一片美好靜謐。
注釋
綸竿:釣竿。
龍威丈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游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
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
鐵甕:鎮(zhèn)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quán)建此城時,內(nèi)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
賞析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大湖寬!碧䴔M跨江浙兩省,號稱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島嶼數(shù)十,為東南一大名勝。起句一問一答,寫太湖之浩浩蕩蕩,語帶驚嘆。在描寫手法上,略去藻繪,不用工筆,只推出“三萬頃”之茫茫湖面,任讀者想象湖水蒼茫,一片空洞之景!翱v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山深則有虎豹,大澤必生龍蛇,浩瀚太湖,幽壑潛蛟,但任它洪波浩蕩,鬼怪出沒,我自把定綸竿,垂釣海鰲。當(dāng)然,此釣非為鱸魚來,只為陶寫性情耳。這幾句寫景由靜而動,又以萬頃太湖龍魚出沒為背景,推出一位釣者形象,大有坐釣洪流,虹吸太陽之氣概!褒埻扇撕卧,約空中同憑玉闌干”。龍威丈人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游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無邊太湖,包孕吳越,登高縱目,八面來風(fēng),披襟而當(dāng)之,浩浩乎如憑虛而御空,飄飄乎如羽化而登仙;秀敝兄挥X得有仙人相招,同上玉京。神游歸來,“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登高豪飲,酒后雖意興飛揚,但酒醒之時,不免唇焦口燥,這時恰好有洞庭山桔留酸軟齒,析酲解酒,喉舌生津,口吻之間快意累累,又得一小神仙境界。人生貴在適意,成仙者,亦不過快意于當(dāng)前也,冬日負(fù)曝,夏臥北窗,皆仙家境界也。
詞的上片風(fēng)格豪爽,下片則一轉(zhuǎn),境界奇險而近于荒誕!案鼩,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夜已深,更已殘,詞人仍獨立在太湖邊,但此時太湖景色并非浩月千里浮光躍金,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是黑霧彌漫,閃電激發(fā),金蛇狂舞。這種奇險壯觀的場景充滿了一種宏大的氣勢,顯示了一種崇高美的力量?档铝信e崇高的實例時寫道:“天邊層層堆疊著的烏云里面挾著閃電和雷鳴,……颶風(fēng)帶著它摧毀了的荒墟,無邊無界的海洋,怒濤狂嘯著,一個洪流的高瀑。”(《判斷力批判》)作者置身在這么一種雄奇險惡的自然面前,感受到了宇宙的另一種實相,再次進(jìn)入了一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坝猩辖缟裣桑孙L(fēng)來往,問我平安”。值得稱道的是,作者筆下的形體巨大奇險莫測的自然客體形象并不是一種與主體分享的龐然可怖的對立物,而是詩人心靈追求的賦形,在這充滿奇情險境的太湖面前,詩人表現(xiàn)的不是恐懼與卑伏,而是感受到了一種自由曠放的解放,詞人在幻覺中見到上界仙人,乘風(fēng)御氣,泠然而行,是多么地自在自得。而且云中諸君并不是金剛怒目式的可怕形象,而是飄飄而下,親切慰問,富有濃郁的人情味。在這種幻景的背后,表現(xiàn)了詩人渴求輕舉逸飛,與雄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超邁意識!八剂恳渣S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干?”“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因歆慕仙家之自在生活,詞人突發(fā)奇想,思量要遍栽黃竹,即刻造成一片人間仙境。但三萬六千頃茫茫湖面,平鋪到天邊,沒有一口能吸盡西江水的本領(lǐng)。又怎能片刻之間化滄海湖泊為桑田竹地呢?人生總是“有待”啊,但能得片刻逍遙也就是人生樂事了。至此,興盡而歸:“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辫F甕指鎮(zhèn)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quán)建此城時,內(nèi)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詞人夜半歸去,只見烏云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又是一個光風(fēng)霽月,靜影沉璧的美妙太湖,猶如詩人經(jīng)歷了感情上的巨大起伏后,又回歸到一種平靜之中。
這首詞馳騁想象,雜糅仙境,形象迭出,頻繁轉(zhuǎn)換,充滿了神奇恍惚,光怪陸離的趣現(xiàn)實描寫,造成了一種劇烈的令人驚嘆的審美效果。作者所描寫的仙境以虛為主,為了抒發(fā)豪邁超逸的情致而改造了實有景象,塑造了一個神秘險怪的太湖形象。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風(fēng)去;ū緹o心鶯自訴。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翻譯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我們真像是千載相逢而別于旦夕之間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別的話語來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淚流滿面的樣子呀!
落花已追隨回風(fēng)而去,它本是無心逐風(fēng)的,春鶯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歸路”,走出錢塘西途了;從此之后,也就看不見春鶯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注釋
馬中玉:名堿,山東茌平人。
仙骨:這里指馬中玉。
無寒暑:不計年歲。
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眼淚。
塘西:指錢塘西。
賞析
上片開頭云:“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詞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對摯友馬中玉的尊敬和惜別之意。下文,詞人對馬中玉于己的難舍難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將別語惱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薄肮蕦ⅰ倍,用語極其巧妙,詞人明知馬中玉對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會流淚哭泣,卻故意用詼諧語氣調(diào)侃友人。是詞人為打破與馬中玉分手時的難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別的話語來挑逗對方使他落了淚。這就是說,詞人把勾起友人拋灑惜別眼淚的罪責(zé),歸在自己身上了。其實,詞人行為的實質(zhì),正是用詼諧之語去安慰對方,是故意把分手時滾涌眼淚的情感淡化下來,從此可以看到詞人對友人的摯愛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誠。
下片“落花已逐回風(fēng)去;ū緹o心鶯自訴!眲t著重轉(zhuǎn)向了對自己內(nèi)心的描寫。詞人把自己離杭赴京的處境比作了“落花”,說它的凋落花瓣已經(jīng)被回風(fēng)吹逐而去了。其實,落花本是無心逐風(fēng)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那花枝上的春鶯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頭上啾啾哀鳴,正在傾訴著內(nèi)心的煩惱——詞章以物觀我,逸筆韻遠(yuǎn),發(fā)人深思。末二句則痛書別去:“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詞的感情直瀉而下,有如山洪奔騰無可挽阻。這詞情正與馬中玉贈行詞之“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遙相呼應(yīng),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這是一首作答詞,全詞賦陳鋪敘,又寄托感發(fā);意內(nèi)言外,而回蕩反復(fù)。給人以真摯自然,悲從中起的藝術(shù)感受。
創(chuàng)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春三月,東坡守杭任滿,奉召還朝,友人馬中玉時任兩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賦《木蘭花令》詞贈行,蘇軾乃賦此詞作答。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5
當(dāng)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臺上青青麥,姑孰堂前馀翰墨。暫分一印管江山,稍為諸公分皂白。
江山依舊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誰分賓主強惺惺,問取磯頭新婦石。
翻譯
免去當(dāng)涂太平州知州職后一天,同僚為我在郡中擺設(shè)酒席,我寫下這首詞送給郭功甫。
凌歊臺上長滿青色的麥子,姑孰堂前只留下了佳篇名章。我暫且做官隱居,稍為百姓分辨是非。
江山依舊,浮云碧天,昨天的主人今天成了客人。誰要勉強把主客分個一清二白,那就去問江邊的“新婦石”吧。
注釋
當(dāng)涂:地名,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
郭功甫:即郭祥正,字功甫,自號謝公山人、醉引居士、凈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北宋詩人。
凌歊臺:又作陵歊臺,位于安徽省當(dāng)涂縣城關(guān)鎮(zhèn)(姑孰),在黃山塔南。
姑孰堂:當(dāng)涂地名。
姑孰:當(dāng)涂古名。翰墨,義同“筆墨”,指文辭。
管江山:“吏隱”的代稱,把做官作為隱居的一種手段,不以公務(wù)為念,優(yōu)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隱。
惺惺:此處意謂清醒、明白。
新婦石:即望夫山。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創(chuàng)作于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黃庭堅對徽宗寄有希望。但黨爭復(fù)起,朝政更趨腐敗。黃庭堅請求外放,只在任九天就罷官離去。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性事件讓作者感慨萬千。他在一次宴會上寫成了這首詞。
賞析
該詞從當(dāng)涂的名勝古跡寫起。開頭兩句概括了當(dāng)涂的山川風(fēng)物。綴以“青青麥”三字,引發(fā)讀者“黍離麥秀”的聯(lián)想。《史記·宋微子世家》寫到殷商舊臣“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遂作《麥秀》之詩,詩云:“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青青麥”字面上又是用《莊子·外物》所引的逸《詩》:“青青之麥,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昔時高臺離宮,而此時麥苗青青,透露出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姑孰本是當(dāng)涂縣的古名,姑孰溪流貫其中,姑孰堂凌駕溪上,頗得山水之勝。所謂“馀翰墨”,實即感嘆昔人已逝,只留下了佳篇名章。這兩句寄寓了山谷宦海浮沉的無盡感慨,無論是稱雄一世的帝王,還是風(fēng)流倜儻的詞客,都已成歷史的陳跡,只有文章翰墨尚能和江山共存,垂之久遠(yuǎn)。接下來兩句寫出知太平州。經(jīng)過遷謫的動蕩磨難,憂患馀生的作者已把做官一事看得十分淡漠,所以他把此事只稱為“管江山”、“分皂白”。再加上一個“暫”字,一個“稍”字,更突出了這種淡然超脫的態(tài)度。
下片開頭兩句概括了九日罷官的戲劇性變化,與上兩句適成對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敖健背猩隙鴣恚酱ㄐ蝿,碧天浮云,著一“空”字,是因為“昨日主人今日客”,本來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一下子成了“諸公”的客人了!這一句集中揭示了政治生活的反常和荒廖,它運用當(dāng)句對,一句之中既構(gòu)成今昨主客的鮮明對比,語氣斬截,強調(diào)了變化之突兀,其中有感嘆、不平、譏諷、自嘲,內(nèi)涵頗為豐富。最后兩句則展現(xiàn)了作者自我解脫的感情變化。新婦石是千百年來歷史的見證,閱盡了人世滄桑,但見人間的升沉榮辱都只如過眼煙云,本無須有是非彼此之分!罢l分賓主”句,看似作者勸大家無分賓主,盡歡一醉,深乃用“萬物之化,終歸齊一”的老莊哲學(xué)來作自我解脫。
這首詞曠達(dá)超然之中發(fā)泄了牢騷不平,最后仍歸結(jié)為物我齊一,表現(xiàn)出作者力圖老莊哲學(xué)中尋求解脫的思想傾向。一個“暫”字表現(xiàn)出作者不以進(jìn)退出處縈懷的超脫。變化的萬物本來只是“道”運行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暫時形式,故宜隨形任化,淡然自若,不入于心。但一夜突變,畢竟難堪,所以還是不免有牢騷,最后又用齊物論否定牢騷,達(dá)于解脫。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