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浪淘沙》九首是非常出名的詩作,其中《浪淘沙》的第六首歌頌了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力。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劉禹錫的浪淘沙九首,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浪淘沙九首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清淺見瓊砂。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汴水東流虎眼紋,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鸚鵡洲頭浪飐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shù)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摇
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賞析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shù)的抄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jīng)萬里,經(jīng)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蕩,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
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贊揚它們沖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征意義,歌頌與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边@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見黃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向往,而時間讓世事變得復雜,追逐靜已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精神渴求。九曲黃河沉積下來的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靜,它們深埋在河水轉彎處的山坳里,在浮華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們在追逐中不會迷失方向。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一闋《浪淘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滔滔黃河的來龍去脈和雄偉氣勢。其中,還詩情畫意地聯(lián)想到隨著層層波浪,去美麗傳說中的天仙佳侶之家做客。
詞牌沿革
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隋以前,社會流行清商樂,自晉代五胡亂華以后,由于戰(zhàn)爭、通商、婚姻等原因,域外的燕樂傳入中土并與本土的清商樂結合,遂形成詩樂結合的大勢。唐統(tǒng)治者更加注重吸收外來音樂以建成具有大唐特色的新樂,甚至將音樂的創(chuàng)造當成是民族的驕傲和國家強盛的象征。燕樂大興,從根本上促進了唐“倚聲填詞”的發(fā)展,崔令欽的《教坊記》錄曲名計324首,皆為開元、天寶時期社會流行歌曲。
《浪淘沙》是唐教坊曲之一,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唐詩宋詞(敦煌曲子詞除外)含“浪淘沙”詞意的有209首,大致分三類:雜曲歌辭19首,令詞182首,慢曲8首。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二將19首《浪淘沙》列入“近代曲辭”中,《全宋詞》共收錄185闋。
《浪淘沙》的出現(xiàn)與南方水邊民歌有關。任半塘于《唐聲詩》下編曾提出“本調原屬南方水邊民歌”。俗語云“大浪淘沙”,“浪”字應屬水部,而“淘”基本義是“用水沖洗以除去雜質”,與水有關。據(jù)《魏書·食貨志》云“又漢中有金戶千余家,常于漢水沙淘金”可知“淘”與“淘金”的活動是分不開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為民歌起源形態(tài)之一,而“淘金”或正是說淘金人借助水流淘去泥沙而最終拾得金子,淘金人將這一活動過程加以吟詠終得“浪淘沙”小調。調意或是歌詠浪涌沙移的壯觀場面,或是感慨時間流逝而金未得的失落,或是由大浪淘沙而得的對人生和生命的考量與感慨等等。據(jù)考察,唐詩宋詞中所涉及的“浪淘沙”,詞意均合水邊或水浪相關意象,或吟詠淘金本事,或借滔滔江水以寄情遙深,或由眼前景而聯(lián)想人生浮沉,無論是創(chuàng)調新詞還是衍此調為令詞慢曲,均含水意。
據(jù)《魏書·食貨志》中記載,淘金活動長于漢中流行。漢中郡始設于秦代,“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今漢中地區(qū)位于陜西省西南部,簡稱“漢”,北有秦嶺山地,南有巴山山地,中有漢水,西接甘肅,南通四川。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漢中盆地位于秦嶺以南,巴山以北,故屬南方,若以漢中淘金活動為始源,則《浪淘沙》調出南方。
中唐劉禹錫、白居易依小調《浪淘沙》唱和而首創(chuàng)樂府歌辭《浪淘沙》。《全唐詩》在詞部中說“唐人樂府原用律絕等詩雜和聲歌之,其并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為填詞”。在詩樂結合的大時代氛圍中,劉、白善習民歌并依當時流行歌謠曲調而創(chuàng)制七言絕句體唱和《浪淘沙》,被《樂府詩集》列入“近代曲辭”中。它本是一些散佚或殘損的民間樂調的雜曲,由樂府機構加以整理而得以保存的詩歌,其內(nèi)容多是詩人述志感懷之作。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亦稱《浪淘沙令》。北宋柳永創(chuàng)長調慢曲《浪淘沙》,亦稱《浪淘沙慢》。均與劉、白原詞不同。
考現(xiàn)存含“浪淘沙”調意的209首詩詞,北宋《浪淘沙》詞52首,大部分是作者流寓中南地區(qū)所作,僅小部分作于淮河以北黃河下游的河南地域,南宋《浪淘沙》所存134首均作于江浙皖贛地區(qū),由此可看出,此調始源于南方歌調。[1-3]
格律說明
浪淘沙詞牌有多體。劉禹錫、白居易首創(chuàng)樂府歌辭《浪淘沙》,作七言絕句體。有兩種格式,一為仄起式,一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與七絕仄起平起式全同。此與宋人《浪淘沙令》《浪淘沙慢》不同,蓋宋人借舊曲名,另倚新腔。此七言絕句也。按《浪淘沙》詞創(chuàng)自劉、白,劉詞九首與此同,惟白詞六首皆拗體耳。[2][4]
格律對照
仄起式
格律對照例詞:劉禹錫《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霧開》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平起式
格律對照例詞:皇甫松《浪淘沙·灘頭細草接疏林》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灘頭細草接疏林,浪惡罾舡半欲沉。宿鷺眠鷗飛舊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ㄕf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劉禹錫浪淘沙】相關文章:
劉禹錫的浪淘沙06-08
浪淘沙劉禹錫譯文02-24
劉禹錫浪淘沙翻譯11-02
浪淘沙劉禹錫注釋06-07
浪淘沙意思劉禹錫10-13
劉禹錫浪淘沙賞析06-30
劉禹錫浪淘沙的詩意05-14
劉禹錫《浪淘沙》賞析05-24
(精品)劉禹錫的浪淘沙06-13
劉禹錫的浪淘沙賞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