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天心》是林清玄一篇充滿禪意與哲思的散文。文章開篇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妙的夜景,月光灑落大地,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的氛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月到天心》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月到天心》原文】
二十多年前的鄉(xiāng)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借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
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里就整個沉淀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在南臺灣,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輝煌的光明,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來。
鄉(xiāng)下的月光是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下、墻垣內(nèi)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彌漫著清氣,當(dāng)螢火蟲成群飛過,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里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shù)陌l(fā)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xiāng)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于月之隨人卻帶著一絲迷思,月亮永遠(yuǎn)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于我們知道月亮只有一個,人人卻都認(rèn)為月亮跟隨自己,這是錯覺;但當(dāng)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的,當(dāng)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罷了。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是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yīng)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xiàn)時就應(yīng)舍棄教化。無非是標(biāo)明了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yīng)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里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yuǎn)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dāng)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于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xué)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fēng)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fēng)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xì)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鑒賞】
。1)主題思想
1. 對純凈心靈的追尋
文中月光是純凈心靈的象征。在喧囂的塵世生活中,人們的心靈很容易被功名利祿、瑣事煩惱所遮蔽。而月光的純凈、皎潔,代表了作者所向往的一種沒有雜質(zhì)、澄澈透明的心靈境界。作者通過對月光的贊美,呼吁人們在內(nèi)心深處保留一片純凈之地,讓心靈不被世俗的塵埃所污染。
例如,文中提到“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這里強調(diào)了在困境或者黑暗的環(huán)境中,人們要堅守內(nèi)心的純凈與光明,要意識到自己內(nèi)心本就擁有如月光般的力量,可以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2. 對自然和童真的懷念
作者回憶童年在月光下的時光,體現(xiàn)了對自然和童真的深深懷念。童年時期在月光下的經(jīng)歷是純真無邪的,沒有成人世界的復(fù)雜和煩惱。月光見證了作者童年的歡樂與自由,這種情感在文中自然地流淌,也讓讀者感受到自然和童真的美好。
比如“我們知道月亮是唯一的,人人卻都相信月亮是自己的”,這體現(xiàn)了在童年視角下,人們對月亮的那種親密而又獨占的情感,是一種童真的體現(xiàn)。同時也暗示著自然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可以成為人們心靈的寄托。
。2)寫作風(fēng)格
1. 意境營造
林清玄善于運用細(xì)膩的筆觸營造出深邃的意境。在《月到天心》中,他通過對月光的描寫,如“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將月光與人們的情感緊密相連,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那寧靜的月夜之中,感受到月光的柔和與溫暖。
這種意境的營造不僅增強了文章的美感,還為文章的主題表達(d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月光下的場景成為了作者表達(dá)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載體,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對純凈心靈的追求。
2. 語言簡潔而富有哲理
文章的語言簡潔明了,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但在簡潔的文字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如果能細(xì)膩一點,也就能感受較深刻的事物。如果不能感受較深刻的事物,那么作為人,還有什么思維的意義呢?”這樣的語句,用簡單的話語引發(fā)讀者對生活、對自我認(rèn)知的深入思考。
作者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將自然景象與人生哲理相結(jié)合,使讀者在欣賞優(yōu)美文字的同時,也能得到精神上的啟迪。
【作者簡介】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臺灣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yuǎn)亭 。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臺灣省高雄縣旗山鎮(zhèn)。1967年起,住在臺南,并在瀛海中學(xué)就讀。1970年,在報紙上發(fā)表《行游札記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聞?茖W(xué)校 。1981年,出版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年,散文集《紅塵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歡玄想》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歡喜過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臺灣去世
- 相關(guān)推薦
【林清玄《月到天心》鑒賞】相關(guān)文章:
林清玄散文《月到天心》05-21
林清玄《月到天心》練習(xí)及答案07-21
林清玄月到天心賞閱讀及答案09-23
林清玄作品《月到天心》原文及其閱讀分析09-29
月到天心閱讀答案09-28
林清玄散文賞析鑒賞08-23
林清玄《清凈之蓮》鑒賞08-18
晏幾道《浣溪沙·二月和風(fēng)到碧城》全文及鑒賞08-16
《關(guān)山月》全文鑒賞08-16
李商隱《霜月》譯文及鑒賞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