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1
追尋李白——山水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夠有感情朗誦李白的四首山水詩。
B、能夠初步掌握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搜集的資料與課后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C、體會李白抒寫山水詩的表達方法,感受情景交融、想象大膽奇特的浪漫主義詩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吟誦、品讀詩歌,培養(yǎng)語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獨立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品味詩歌的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在不同時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詩人寄情山水間的那份灑脫、爽朗與豪情。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學古詩的方法,能夠自己借助資料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從中感受詩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作品,感受詩人的情感。
[課前準備]
1、搜集李白的有關知識及優(yōu)秀作品。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揭示主題。
對一代詩仙,我們并不陌生,“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那“兒時天真浪漫”“寄情山水”“注重友情”“思念故土”的印象似曾相識。
今天讓我們追尋詩仙的足跡,走進那瑰麗的藝術詩篇,感受詩人浪漫奇特的情懷。
二、初讀四首古詩,掃清字詞障礙。
1、 自讀古詩。
要求:讀準字音,正確流利。
2、指名朗讀。
開火車每人讀一首,師生相機正音。
字音重點指導:朝、重、靄、倚。
三、借助資料、注釋,了解詩意,初建畫面。
1、明確要求,自學古詩。
借助我們查找的資料和課后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歌大概的意思,看看每首詩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小組討論。
指名說詩歌大意。
3、全班交流。
這四首詩分別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A《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
“彩云間”是寫白帝城的高。
彩云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
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jīng)駛過了千山萬嶺。
B《獨坐敬亭山》
(用課件做輔助)
這首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前兩句寫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雖然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
后兩句寫了人與山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鳥飛云去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
C《夜宿山寺》
詩人隱居在山間寺廟的一個夜晚看到高不可測的寺廟,感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在這里不敢大聲說話。
害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D《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1、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詩人順溪而上,穿林進山,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派桃園景象,這進山第一程就使人流連忘返。
2、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這進山的第二程明寫山林之幽靜,卻暗示道士不在寺院內(nèi)。
詩人通過景物烘托環(huán)境氣氛,委婉地抒發(fā)了自己訪友不遇的惆悵心情。
3、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野竹與云氣相接,本是一幅靜景,詩人用一個“分”,使人聯(lián)想到徐徐移動的云霧,不斷從野竹梢頭飄來。
飛泉本是動景,詩人用一個“掛”字,就化動為靜,使人聯(lián)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的直落圖景,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真是一片淡泊高潔的凈土。
4、在詩人筆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帶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還有那碧峰瀉下的飛泉,色彩明麗,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勝的山水圖。
第二課時
一、體會意境,追尋李白。
在這些山水詩中,你最喜歡哪首詩為我們描述的景象,試著用心讀一讀,看看在字里行間你品味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A《早發(fā)白帝城》。
預設點:
1、抓住“彩云間”、“一日還”、“啼不住”、“輕舟”等詞語,感受作者輕松愉快,歸心似箭的心情。
2、相機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長江兩岸的景色。
充分感受美麗的景象,情感誦讀。
3、相機交代 寫作背景,感受李白為人: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突然得到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詩人寫下了這首詩。
從而充分感受詩人的情感。
誦讀這首古詩。
B《獨坐敬亭山》
預設點:
1、抓住“獨坐”,相機介紹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從詩中追尋李白是個怎樣的人?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二年,距他離開長安整整十年。
長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
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2、你是怎樣理解“相看兩不厭”的?從中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句詩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和“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
在純凈的空間,只有敬亭山與詩人進行著精神上的交往;詩人的精神與敬亭山的神貌完全融匯在—起了。
詩人把山人格化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從欣賞自然美的樂趣中獲得的精神自由和超脫凡俗的自我肯定。
表面看來,這里是寫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C《夜宿山寺》
預設點:
1、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山寺之高的?找出有關詞句說一說。
“手可摘星辰”以星夜的美麗引起我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詩人用夸張的筆調(diào)和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了山寺高樓聳入云天的情景。
2、從“不敢”與“恐驚”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相距很近,這樣山寺之高就不言自明了。
3、你從中又讀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
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李白詩奇思涌溢,想人所不能想,說人所不敢說,敢于沖破一切束縛,破浪直前,無所顧忌,所以想象奇特,善于夸張是李白詩歌的一大特點。
D《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早年的游仙問道的生活,與飄逸豪邁的性格分不開。
整首詩“不遇”之字未見,“不遇”之意滿篇皆是,真可謂妙筆生花。
詩人將他在山中所見的種種事物信手拈來,寫入詩中,青年時期的李白,開朗高遠的個性在詩中初步顯露出來。
二、延伸拓展,感受李白的寫作風格。
1、回憶以前學過的李白詩歌,說說哪些詩句也具有想象奇特、善于夸張的特點?
2、搜集李白的描寫自然、山水、風光的詩歌,寫在小本本上。
推薦閱讀:《蜀道難》、《游泰山》其六、《渡荊門送別》、《望天門山》、《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2
【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要著手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
。、使學生學會望、廬、爐、疑四個生字,理解詩句內(nèi)容,能想象詩文所描繪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在教學中,合理利用電教手段,通過自主學生字,指導朗誦,分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朗誦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這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shù)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后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讓他們串講詩意。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意即可。
【教學環(huán)境與資源】
我校身在農(nóng)村,由于受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學生的認知有限,對于教學活動有很大的難度。就本課中出現(xiàn)的瀑布而言,學生很難聯(lián)想到瀑布的雄偉與美麗,而我校遠程教育資源的開通,彌補了這一點的不足。這節(jié)課我利用遠程教育模式二中的課件資源,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瀑布的雄偉與美麗,在學生的腦海中先形成一個具體的瀑布形象,為感受詩中的瀑布做了良好的鋪墊。除此之外,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欠佳,我還利用 flash 動畫,使學生們能夠更形象、具體的理解詩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
【相關教學資源選擇】
多媒體計算機及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五、一黃金假日的旅游熱潮,引出廬山,(出示課件)欣賞廬山的美麗景色,了解廬山,(廬山在我國江西省北部,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在最短的時間里拉近學生與廬山的距離,為揭示課題做準備。
二、揭題,解題
1、揭題:
過渡引入:廬山風景迤儷,吸引了古往今來的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在游覽廬山后題寫的詩作《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
、 齊讀詩題《望廬山瀑布》: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些關于李白的生平知識呢?
學生:自由談。
、 你們真行,誰想當小詩人,給大家背誦一首你所知道的李白的'詩。
學生:爭當小詩人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詩篇。
在最短的時間里拉近學生與李白及李白詩歌的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吟誦詩歌、當小詩人的快樂 。
。、解題:
、 過渡引入:
真不錯!咱們班的小詩人越來越多了。唐代大詩人李白,他的詩風雄奇豪放 ,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被后人尊稱為詩仙,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李白的這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⑵ 誰來說說古詩題目的意思?
學生:解釋詩題。
、 什么是瀑布?(師生交流)
想看嗎?那我們就一同來欣賞一下吧。ǔ鍪菊n件)
看了瀑布你們有什么感受?(師生邊看邊交流)
通過瀑布視頻使學生初步形成一個具體的瀑布形象,從而與我們古詩描寫的對象走近一些 。
三、扶放結合,自主學生字
。、過渡引入:
同學們的感受真不少!那么大詩人李白,面對廬山的瀑布又是怎樣用詩句來形容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把詩句讀通順。
生:初讀全詩,自學生字。
2、我們來認一認生字吧。ǔ鍪菊n件)
⑴ 讀準字音。
、 識記生字。
、 自讀和生字有關的詞。
⑷ 開火車、鞏固生字。
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利用開火車的小游戲來鞏固識字。
四、讀讀詩,指導朗讀
。、字詞,大家認讀的都很棒,那古詩呢?誰愿意給大家朗讀一下。
生:讀。
2、誰想當小老師,來評一評他讀的怎么樣?應該怎樣讀?
師生合作,共同總結朗誦古詩的方法。
。、(出示課件)欣賞范讀,伴樂練讀,指名讀,師生共讀。
通過范讀錄音培養(yǎng)學生正確朗誦詩歌的習慣。范讀之后利用配樂練讀來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練讀的效果更好 。
五、抓重點詞句想一想,悟一悟
。、過渡引入:
大家讀的很棒,接下來我們分組合作學習自己喜歡的詩句好嗎?哪個小組想學習第一句
(課件出示:合作學習要求,目的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有目的性)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先讀讀對應的合作要求,注意按要求完成任務,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可以請老師幫助。
。病⒑献魈骄浚
、 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相互解疑。(生)
⑵ 全班交流匯報(生)(出示課件)教師適時點撥。
利用flash動畫,使學生們能夠更形象、具體的理解詩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 。
。场⒋蠹业膮R報太精彩了,整首詩連在一起,你能說的怎么樣,下面同桌之間來練習說一說:
學生:練說、指名說 。
師:你們太棒了,把大家的成果交匯在一起,說出了整首詩的詩意。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學生:質(zhì)疑。
師:學習了《望廬山瀑布》,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樣的?
學生:自由說。(板書:)
。础⒏星槔首x :
師:廬山的瀑布雄壯而美麗,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情,齊讀這首古詩,同時找出全詩中最能突出瀑布磅薄氣勢的詩句。
、 指名讀。
、 比讀。
、 全班齊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本環(huán)節(jié)重在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能力,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及品讀佳句,積累佳句的習慣 。
六、小結
師:古詩學懂了,你們想過沒有,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呀?
學生:自由說。
七、背誦古詩
師:這么美的詩篇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吧?可以加上你自己的動作,看誰最棒。
學生:自由練背。
師:現(xiàn)在誰想當當背誦小標兵,為我們有感情地背一背這首詩?
這樣一來,學生能在反復訓練中體會到吟誦詩歌,當小標兵的成就感,同時更好的內(nèi)化語言。
八、延伸拓展
贊美瀑布的詩句很多,古代有李白,現(xiàn)代有葉圣陶,今天老師把葉圣陶先生的小詩《瀑布》也帶來了,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賞讀這首小詩,找一找兩首小詩的哪些詩是相似的?(出示課件)
目的是讓學生都來做一個發(fā)現(xiàn)者,讓他們體會到成功和喜悅,并且積淀了語言素材,讓孩子們迷上詩歌,可謂一舉多得。
師:同樣是描寫瀑布的詩,我們的詩仙李白僅用短短28字就高度凝練地將瀑布那雄偉的氣勢描述了出來,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讓我們再一次一起背誦這首傳世佳作吧。ㄉw背誦。)
【板書設計】
望廬山瀑布
香爐 紫煙
見 瀑布 前川 雄壯而美麗
飛流 三千尺
感 銀河 落九天
【學習效果評價】
本學期我校新開通了遠程教育資源,希望其能更好的服務一線教學活動,作為一線教師,我感受頗深。在以前的教學中,低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但思維能力欠佳。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抽象的、較難理解的內(nèi)容,掌握起來很困難。所達到的預期效果有時不盡如人意。而遠程教育資源的開通,猶如春雷,為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帶來了新的契機。通過對遠程教育資源的利用,方便了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夠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從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效果看,在原有的課堂教學基礎上都有了新的提高。我所執(zhí)教的《望廬山瀑布》一課就能充分體現(xiàn)遠程教育資源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瀑布視頻,初步讓學生感受瀑布的雄偉與美麗,在學生的腦海中先形成一個具體的瀑布形象,為感受詩中的廬山瀑布做鋪墊。除此之外,我還利用 flash 動畫,使學生們能夠更形象、具體的理解詩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在理解詩歌意境之后,使學生們能夠更有力讀出氣勢,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從學生的學習效果看,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較之以前容易多了,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很好。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3個字只識不寫。
理解詩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其中一首詩描述的景象。
3、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揭題,激發(fā)興趣
教師語言:同學們,我們知道唐代有兩位著名詩人,一位享有“詩仙”的美稱,是----李白,另一位則被稱為“詩圣”,他是誰。----杜甫。李白、杜甫的詩歌藝術達到了唐代詩歌的頂峰,后人贊嘆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今天,老師帶來了他倆的寫景詩各一首,想學嗎?有信心學好嗎?
二、初讀詩歌,讀通讀順
1、一讀,讀通讀順
要求:
讀四遍,前兩遍讀準四個生字及一個多音字“行”,認清“疑”的字形;后兩遍讀對停頓。
檢查自讀情況。
、胖该x詩,正音
、浦该x詩,指導正確停頓
2、再讀,讀懂詞意
、抛杂勺x詩,根據(jù)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出示注釋:
《望廬山瀑布》
、購]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國名山之一。
、谙銧t:指廬山的香爐峰。
、圩蠠煟褐溉展庹丈涞脑旗F水氣呈現(xiàn)出紫色。
、茔y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菥盘欤壕胖靥,形容極高的天空。
《絕句》
、.黃鸝:黃鶯。
、.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
、.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象之詞。
、.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所以說長江萬里船。
、平涣髟娨,朗讀古詩
⑶教師范讀,指導方法
教師語言:讀詩詞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我在讀書時有一個小竅門,就是把自己當成作者,快樂著作者的快樂,悲傷著作者的悲傷,然后通過誦讀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想象畫面,體味意境,品味語言
。ㄒ唬┤x,想象畫面,體味意境
1、此時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輕聲讀詩,發(fā)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讀古詩,注意重音,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壯美/秀美)
。ǘ┧淖x,品味語言
1、杜甫有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偉大的詩人都很注意遣詞造句,默讀古詩,你覺得詩中哪些字用得妙?為什么?
⑴品味“生”、“掛”、“飛”、“落”
、破肺丁昂。
①你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嗎?
含就著銜著、鑲嵌的意思。
、谕瑢W們覺得這句詩中的“含”字用得好嗎?這樣我們不妨用其他的字來換換,可以用哪些字來換?(有、里、內(nèi)、前……)
我們選兩個字換上讀讀看,比較比較,體會體會!按坝形鲙X千秋雪”,你們覺得怎么樣?(太一般了)“窗嵌西嶺千秋雪”,(嵌字寫出西嶺雪山像一幅畫鑲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靜態(tài)的畫。)可是,我們一般說人才含著什么,這兒用了“含”字還好像把窗框?qū)懟盍,寫出畫面的動態(tài)之美,更有了動感,詩中靜動結合,充滿生機。這個“含”字用得真妙。
、圩屛覀円黄鹱x第三句詩,突出“含”字。
四、再讀課文,背誦默寫
指名背誦,當堂默寫
五、布置作業(yè),鞏固延伸
板書設計:
作業(yè)指導
1、有關習題的解題思路(答案)
2、學生作業(yè)情況摘記
3、作業(yè)評講與矯正性練習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4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爐“、“銀”、“流”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1、認識4個生字,會寫“爐“、“銀”、“流”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教學難點:
1、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掛圖、課件、錄音機。
學生:預習課文、讀《靜夜思》(李白)、搜集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 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復習李白《靜夜思》和《贈汪倫》。(課件《靜夜思》和《贈汪倫》)
導語:這是大詩人李白寫的詩,誰會背呢?今天,我們又學習一首李白寫瀑布的詩。
2、師引述:我國唐代有個詩人叫李白。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五十歲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叫《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齊讀題、釋題。釋題后問:大家想知道他寫了什么嗎?
3、看圖說話:(出示掛圖)瞧,這就是李白作詩時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廬山風景片,解說其秀麗的`風光)
二、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過渡語:詩人究竟寫了些什么?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自由讀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3、出示生字卡(廬、瀑、爐、疑、銀、煙、流)誰會拼?(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同桌互讀互查)
4、讓學生觀察范字(銀、煙、流),交流識字寫字的經(jīng)驗。
5、有重點地指導識記(“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板書生字)
6、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7、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課件《望廬山瀑布》)
8、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課件注釋)
9、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師巡回指導。
10、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 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中想像:古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nèi)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師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你最想說什么呢?
5、感情朗讀:(課件《望廬山瀑布》)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朗讀古詩。通過聽錄音讀、跟讀、范讀、賽讀、評讀、自由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 熟讀成誦,情境背詩
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小組背,表演背,齊背(配音古箏,師引述望廬山瀑布)
五、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李白寫的古詩,讀或背給同桌聽。
課件 :早發(fā)白帝城
六、 小結
是的,廬山瀑布以其雄偉壯觀吸引了我們,下面我們再來欣賞那磅礴的氣勢。
七、布置作業(yè)
1、抄生字“銀、煙、流”每個寫一行。
2、背誦、默寫《望廬山瀑布》。
八、 板書設計
《望廬山瀑布》
見:香爐 紫煙 瀑布掛前川
聽:飛流直下三千尺 對祖國山河熱愛
感:落九天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5
教學目標
1、學會五個生字,正確讀寫“白帝城、江陵、猿聲”等詞語。
2、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
3、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
4、理解詩句意思,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詩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重點詞句,讀懂古詩。
教學方法:
直觀法、合作學習、情境感受。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讓學生課前查閱與這首古詩相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背誦《絕句》,說說詩意。
2、回憶上節(jié)課學習《絕句》的方法,課件展示學習步驟:
。1)熟讀古詩
。2)理解詩意
(3)想象意境
。4)練習背誦
3、師:今天,我們繼續(xù)用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學習一首唐代詩仙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二、學生利用課前查閱的.資料簡要介紹作者李白,教師加以補充
三、解題
師:這首詩的題目《早發(fā)白帝城》,誰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發(fā):出發(fā)。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慶奉節(jié)城東白帝山上,位于長江三峽一帶。城居高山,地勢險要。(課件展示地圖)
四、指導自學 課件展示自學要求:
1、自學生字詞,自由朗讀本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利用注釋讀懂本詩,體會詩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3、畫出不理解的地方,通過查閱工具書,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五、小組合作學習
1、匯報各自自學情況;
2、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nèi)提出,通過結合各自課前查閱的資料一同解決問題;
3、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
六、匯報自學情況
1、指名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匯報朗讀。
2、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3、從一、二兩行詩中,你讀懂了什么?(詩人從哪里出發(fā)、要到哪里去、距離多遠、需要多少時間?)復習“夸張”手法的運用。
4、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早晨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導朗讀一、二行詩。
6、你對后兩行詩是怎么理解的?
7、這兩行詩表現(xiàn)了行船之快,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輕松、愉快)
8、指導朗讀,學生試讀。
七、體會詩人心情及詩歌意境
1、利用課前查閱的資料交流:為什么詩人會覺得船行得特別快?(順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為如此,所以詩人在第一句就寫道“朝辭白帝彩云間”。為什么詩人說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間呢?(地勢高;作者心情高興。)
3、展開想象:詩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會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詩人順流而下,行船經(jīng)過三峽,見到長江兩岸奇麗的景色時,那種欣喜的樣子嗎?學生自由描述。
4、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人喜悅的心情吧!課件播放音樂,學生帶表情齊聲朗誦。
5、背誦。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這首古詩同學們讀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學已經(jīng)會背了。下面請所有能背的同學背給大家聽聽。
6、老師也想當場背一背,邀請剛才沒背過的同學和我一起來,行嗎?
八、總結
這首詩通過對行船的輕快和沿途壯麗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重獲自由后輕松喜悅的心情。整首詩氣勢奔放,情景交融,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九、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課外找一兩首李白的詩讀一讀、背《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6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意思,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景象。
2.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有節(jié)奏的朗讀古詩。
3.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yǎng)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fā)閱讀興趣。
4.學會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大膽參與討論。
教學準備:
李白,白帝城,猿,小舟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回憶古詩,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古詩,還記得靜夜思和古朗月行嗎?讓我一起來念一下吧!
這兩首詩的作者都是誰啊?(李白)
李白是唐朝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你們想不想見見李白?(出示李白的照片)。李白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許多多的古詩,有些是我們學過的,有些是我們沒有學過的。
二、感受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古詩,初次欣賞古詩。
師:“今天,徐老師又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一首李白的詩,題目叫《早發(fā)白帝城》!保ń處熗暾收b古詩)請你們聽仔細了哦!
2.揭題釋題。
師:“剛剛老師把古詩念了遍,看看誰的耳朵最靈,聽清了古詩的題目,請你來說說看。(引導幼兒說出題目早發(fā)白帝城)
師:“那你們知道早(早上)發(fā)(出發(fā))白帝城是什么意思嗎?”(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
師:“今天老師把從白帝城拍來的照片也給帶來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帝城是什么樣的把!”(出示圖片)。這個就是白帝城。
3.再次欣賞古詩,理解整首古詩大意
師:“一大早,詩人李白乘著小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到千里之外(很遠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看見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也聽見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你們知道李白看到了,聽到了什么嗎?我們再來聽一聽這首古詩,然后請你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么。(完整朗誦,注意節(jié)奏)
師:“你們從古詩中聽到了什么?”(教師重復幼兒說的古詩)
讓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引導幼兒學說古詩)
小結:剛剛我們小朋友都聽的很仔細。那你們想知道古詩中“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是什么意思么?(早晨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的意思是:耳邊仍然響著沿岸猿的叫聲,輕輕的船兒早已越過千山萬嶺。出示猿,小舟的圖片。(詩人站在船頭,耳邊想起了猿猴的啼叫,這一處的叫聲還沒有停下來,由于小船飛速而下,詩人又聽到了另一處猿猴的叫聲,兩岸猿聲連成一片,可見船行的速度真快。)
我們可以用輕松愉快的語氣來讀,先聽老師來念一遍。(邊打節(jié)奏,邊念)
三、教師指導幼兒念古詩
1.教師指導幼兒朗讀。(注意節(jié)奏)
2.幼兒集體朗讀。(教師聲音放輕)
3.請個別幼兒表演。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結束:老師發(fā)現(xiàn)小朋友都表現(xiàn)的可棒了。現(xiàn)在,我們一起在來念一遍,好不好?(用好聽的聲音,注意節(jié)奏,語氣。)
教學反思:
教學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喚起學生的情感記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而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因此,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對課文本身感興趣才愿意學,才有可能學好。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學生已經(jīng)讀過了很多他的詩歌,對詩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學生舊積累的知識入手很容易調(diào)動學生興趣,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熱情地參與學習。以詞的理解帶動對詩歌的體會很快地啟迪了學生的思路,成功構建了交流時暢快討論、這樣“以境促思,以思促說”為學生順利進行交流而架橋鋪路。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7
教材簡析: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一首千古名詩。全詩共4行2句,意思是:早晨辭別了朝霞繚繞的白帝城,順長江而下,一日之間就可以到達千里之遙的江陵,小船經(jīng)過的長江三峽段,兩邊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峽谷里水流湍急,兩岸樹林中猿聲響成一片,走出很遠,仿佛還能聽見。整首詩寫得輕靈飛動,生動地傳達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本課要求認字7個:帝、辭、陵、還、猿、啼、舟。寫字5個:帝、朝、辭、岸、舟。
教學目標:
1、利用多種認字方法認識本課7個生字,寫10個生字。
2、理解詩意,體會作者遇赦后乘船東歸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會背誦古詩。
教學建議:
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省),行至白帝城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輕舟順流而下,迅捷無比;詩人心情暢快,喜悅有加。這首詩使用單純而豪放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情景交融。教學時,可組織學生對照地圖,搜集、參考三峽的資料,看插圖,反復吟誦課文,體會詩人的心情。
“朝”、“還”、“重”三字是多音字,可以通過組詞區(qū)別字音。
拓展習題:
一、比一比,組成詞語。
京()永()舟()包()
景()泳()船()跑()
二、根據(jù)課文填空。
早發(fā)白()城
。ǎǎ┌祝ǎ┎试崎g,千里江陵一日()。
兩()猿()啼不住,()()已過萬()山。
相關資料:
白帝城:在原四川省奉節(jié)縣(今屬重慶市)東邊的白帝山上,原名紫陽城。東漢末年公孫述曾占據(jù)此地,筑城衛(wèi)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說井里有白龍?zhí)鰜,所以自己是“白帝”,此山是白帝山,城為白帝城。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霄?/p>
江陵:指湖北省江陵縣,距離白帝城約1200里(水路),當中經(jīng)過地勢險要的三峽。
精品教案:
。ㄒ唬
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地圖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出課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嗎?誰能背一首?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早發(fā)白帝城》。
板書課題。
教師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夜郎在現(xiàn)在的貴州省境內(nèi),當時是個偏遠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個叫白帝城的地方。這時候傳來皇帝赦免他的命令,當時李白欣喜若狂,立即動身返回江陵,這首詩就是他離開白帝城的途中寫的。
引導學生說說對題目的'理解。
二、讀詩認字。
1、自由讀詩,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用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詩,檢查識字效果。
三、明意悟情。
1、小組內(nèi)交流不理解的字、詞。
2、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全班交流。
3、結合看圖,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誰愿意說給大家聽一聽?
4、創(chuàng)設情境,配樂朗讀,引導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5、學生交流。
6、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7、師生評價朗讀。
8、指導背誦。
四、指導寫字。
1、復習本課要求寫的字。
2、學生觀察生字,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3、指導書寫。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
5、作業(yè)展評。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17課的一首古詩。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的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閑的越飛越遠。只有作者和敬亭山兩個怎樣看也不厭倦。選編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二是激發(fā)對古詩的喜愛,并在背誦中陶冶愛美的情趣。
二、學情分析
根據(jù)三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通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潛力。根據(jù)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xiàn)畫面。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情緒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通過反復讀,想象畫面,體會意境,弄懂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苦悶的情緒。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潛力目標:學會生字“亭”,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資料,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四、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3、古箏音樂
五、教學流程
。ㄒ唬⿲胝n題,揭題。
1、在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課上,同學們學會了請教,明白請教能夠增長自己知識和才干,還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勤學好問的品質(zhì)。這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明白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這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設計的意圖:從上一課的“請教”知識自然過渡到新課上,并同時營造了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課題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讓生的的思維調(diào)動起來,使他們用心投入學習中。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貌)“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設計意圖:在教育改革過后的這天,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比如忽視了基礎教育,我們在困惑、反思的這天,我們才意識到語文教學就應扎實抓好字、詞。所以設計了比較形象的字理識字,并讓學生寫好字。采用多種方式的讀也體現(xiàn)了生的自主學習。
。ㄈ┰僮x,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能夠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能夠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群眾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述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情緒怎樣?(孤單寂寞)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xiāng),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樣想?
設計意圖:設計讓學生自讀自悟,不理解的.與同學交流,討論,目的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合作參與,讓每一位學生有效參與。適時補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設計假如你是李白,你會怎樣想?是尋找學生與文本的撞擊點,引起學生共鳴。因為李白距離學生久遠,他們無法理解詩人當時情緒,引導他們進行說話,也加強了語言的訓練,使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華。
。ㄋ模├首x,背誦。
1、詩人如此情緒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也是引起生與文本語言的撞擊,重要是培養(yǎng)生的想象潛力,給詩配畫一環(huán)節(jié)也體現(xiàn)了“尊重個性,面向全體”的設計理念,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過畫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的想象潛力得到提升,還促進了他們的動手潛力的發(fā)展。
板書設計: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默寫《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詩句大意。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三、選文目的: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累。
四、教學準備:
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靜夜思》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李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詩人了,我們學過不少他寫的故事,大家能背誦出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手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板書課題,生書空、齊讀)
(二)知詩人,解詩題。
1.知詩人。李白,唐代詩人,他寫的詩又多又有名,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詩仙”,(介紹歷史背景。)
2.解詩題。“獨”是指獨自一個人。請同學們看注釋了解敬亭山。
師:李白一個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請大家朗讀全詩,體會李白的心情。
3.檢查生字,朗讀全詩。
課件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領讀。出示全詩,全班齊讀,教師指導古詩停頓并范讀。
(三)悟詩意,覺詩境。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詩的前兩句,說說你的理解。
1.重點引導“眾”與“孤”之中蘊含的多與少之意,“盡”與“閑”對比教學,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
2.小結前兩句: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
3.師:請同學們讀一讀后兩句,后兩句詩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讀詩句,小組討論詩句含義。
5.小結后兩句:我靜靜的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誰也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過度:作者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語的高山呢?古人寫詩往往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時期的詩和他當時的境遇,體會本詩抒發(fā)的情懷。)
。ㄋ模├收b全詩,熟讀能誦。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10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本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詩人簡介及背景介紹
三、教學新課
1、聽錄音,明確節(jié)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齊讀。隨之欣賞歌曲《渡荊門送別》。
2、字詞釋義(師解),然后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生答)。
(1)渡遠:乘船遠行;從:跟從,隨從;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盡:消失;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天鏡:比喻明月;云生:云彩興起;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仍:依舊,照舊;憐:愛。(2)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游歷。
重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3、敘事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答: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頷聯(lián)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對偶;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頷聯(lián)畫面的壯美。)
b、“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用的很好,試分析揣摩其藝術效果。
答: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用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長江滾滾遠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頸聯(lián)里展現(xiàn)了幾幅圖?分別是何時的圖?請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兩幅圖所展現(xiàn)的畫面。
答:兩幅圖(水中映月圓、天邊云霞圖);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鄉(xiāng)水”如何理解?(師解)
詩人從小開始,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xiāng)水”。
(2)此時的“送”是友人送別我或者是我送別友人,還是江水送別我?請說出理由。(生答師總結)
答:從“渡”字打頭看全篇主線——水;
隨、盡、入、流——為寫故鄉(xiāng)水張目;
月下、云生——低頭見天鏡,抬頭于水天相接處見海樓;仍——前面所寫之景皆與“故鄉(xiāng)水”有關
所以,此時并非詩人送別友人或友人送別詩人,而是飽含深情的江水,不遠萬里的從故鄉(xiāng)一直把我送到遙遠的楚地來。(3)尾聯(lián)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生答)答:擬人
(4)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生答師總結)答:表達依戀、思念之情。
四、總結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五、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渡荊門送別》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11
教學目的:
1、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的詩意,了解詩歌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預習內(nèi)容設計:
1、查找有關資料或工具書,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嘗試自讀,理解古詩。
(1)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試著講講這首詩的意思。
(3)有什么學習困難記下來,以備質(zhì)疑。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和查找有關資料的能力,利用工具書或有關資料,自己能初步讀懂古詩的意思及邊思考邊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一、總結評價學生自學檢查的情況
。ㄔO計意圖:有布置就要有檢查,有檢查就要有總結和評價。借以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自能讀書的積極性,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ㄒ唬⿲W生質(zhì)疑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問題師生即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ㄔO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根據(jù)學生質(zhì)疑的問題,教師了解學生困難所在,從而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是教學的目的性更強。)
二、學習古詩
1、學生自讀《望天門山》,想象描繪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還可以畫一畫。
(設計意圖:利用多種方式理解詩中描述的內(nèi)容,想象使內(nèi)容豐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匯報自讀情況。
理解詩意。
。1)突破難點:“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怎樣理解?如果想象畫面,或描繪時怎樣表現(xiàn)這一內(nèi)容?
。2)開頭兩句從詩人自己奇異的感覺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壯美的江山勝景圖,末兩句寫了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此時他眼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ㄔO計意圖:從部分到整體理解古詩內(nèi)容,弄清楚作者觀察方位及順序。)
3、結合插圖讀詩句。
。ㄔO計意圖:充分利用詩配畫,畫配詩,詩畫結合,直觀教學,強化理解和記憶。)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誦這首詩,看誰背得快。
2)、有感情誦讀。
4、還知道李白的哪些詩?嘗試介紹幾首,談談對詩的理解認識等。
。ㄔO計意圖: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生學習范圍,開闊視野。)
三、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情況。
李白《望天門山》原詩是:“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边@首詩被選進了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許多教師在教這首詩的時候產(chǎn)生了疑問。本來,回答這些疑問是由責任編輯來做的,可是網(wǎng)站版主劉芬打了幾個電話,還親自到我這兒跑了一趟,要我作些解釋工作。我不好推托,只好班門弄斧了,有說的不到位或者錯誤的地方,希望給我指出來,以免以訛傳訛,貽患后學。我原來想就目前網(wǎng)站上的一些問題集中處理,作一個深度研究。可是劉芬說,這個問題現(xiàn)在不回答,老師可能都教完這本教材了,沒辦法,只有今天先簡單解釋解釋了。
大家的疑問大概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一,“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日”指的是朝陽還是夕陽;二,“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日邊來”是“從日邊駛來”還是“迎著太陽駛來”;三,“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孤帆”是指作者乘的船還是看到的船。
三個問題,從古代到今天都是有爭議的。先看第一個問題:人們對“日”的理解不很一致,有人說是“早晨的太陽”──朝陽(參看《唐詩選》18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又有人說是“晚上的太陽”──夕陽(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云:“大江自岷山來,東趨荊楚,至天門稍折西北。 山勢中分,江流益縱,遙見一白帆痕,遠在夕陽明處!保。再看第二個問題:有人說是迎著太陽駛來,比如劉學鍇《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他說“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再如《唐詩選》(18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也說“早晨日出東方,孤舟從水天相接處駛來,宛如來自太陽出處”;有人說是從日邊駛來,比如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云:“遙見一白帆痕,遠在夕陽明處!弊詈笠粋問題:有人說“孤帆”指作者乘的船,比如劉學鍇《唐詩鑒賞辭典》說“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終于看見了你”;也有人說“孤帆”指作者看到的船,比如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云:“遙見一白帆痕,遠在夕陽明處!
面對如此不同的意見,我們選擇哪一種說法呢?如果只是從字面來推測,我個人覺得哪一種說法都說得通。這不是不負責任的'好好先生的做法。在缺少相關材料證明作者當時所寫的實際情況之下,我們沒有辦法說哪一種解釋是正確的。可以推測,就是李白本人在寫了這首詩的多年以后,也未必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況,這三個問題也許會難住他呢!
其實,這里的三個問題,所涉及的雖然與詩歌的解讀有關系,但是都不是詩歌文本本身所能給予答案的。于是,我們不免要問,不能正確解決上述問題,是否會影響對詩歌的正確理解,怎么才算是對詩歌有了正確的解讀。我個人覺得,大多數(shù)詩歌描述的、反映的是作者眼中、心中的一種浸透著情感的情境,只要讀者以感受這個情境的方式去解讀,應該會有個比較恰當?shù)睦斫狻?/p>
應時《李詩緯》評末二句:“二句確是望!笨傇u:“摹景如畫!彼晤櫂贰短迫巳f首絕句選》:“此等真可謂‘眼前有景道不得’也!庇岜菰啤对娋硿\說 續(xù)編》:“此詩賦天門山,宛然楚江風景;《下江陵》詩,宛然蜀江風景。能手固無淺語也 !睉獣r三人的說法,都表明這首詩寫的是李白“望”見的景色,因此,我個人覺得,說李白寫的是看見的船而不是自己乘的船比較好一些,這樣由山而及江、由江而及岸、由岸而及遠方的太陽,比較符合人視覺的自然位移。而如果將孤帆理解為詩人自己乘的船,那本詩的節(jié)奏上將出現(xiàn)太大的跳躍,突然由景而及人,而且頭重腳輕,極不自然。有人可能說了,把“孤帆”當作別人的船,那還叫“孤帆”嗎?加上李白乘的船至少也有兩艘了。其實,這里的“孤帆”是李白“眼中”和“內(nèi)心”的一種理解,他看到一條船,當然可以理解為那船很孤單,這是他的感受,與別人無關。
那么,這別人的船是朝太陽去,還是朝太陽來呢?我覺得,還是理解成從遠處朝著詩人的位置劃來比較好些。原因在于,原詩中說的是“孤帆一片”,如果不是很遙遠的話,人們看那艘船不會有“孤、一片”這樣的感覺,試想,在近處有一艘船,我們能產(chǎn)生這樣的感受嗎?“孤帆一片日邊來”的“日邊”,《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太陽的旁邊。猶言天邊。指極遠的地方”(《漢語大詞典》舉的書證就是李白的這句詩)。由此可知,李白不會說自己所處的位置就是“太陽旁邊”,而是說有船從太陽旁邊朝自己劃來。同時,他也不會說自己是從日邊來(劉學鍇主此說),因為他出發(fā)的地方距離天門也并不遙遠:朱本云“此李白自宣城下金陵時由江中所見也”,郁賢皓《李白選集》云“全詩朝氣蓬勃,當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初次過天門山時所作”,喬長阜《李白開元十年“仗劍”出蜀臆說》認為李白由云夢初下金陵(按:當經(jīng)天門山)在開元十二年春夏(詳見《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由此可見,李白從云夢至天門本無多少路程,若是說自太陽邊上而來,過于夸大了(本詩通篇描寫的是實景,如果此處過于夸大,則既無鋪墊、又無照應)。
最后,我們看看這“日”是朝陽、夕陽,抑或是中午的太陽。從詩句自身來看,很難斷定李白寫詩的具體時間,所以吳昌祺在《刪定唐詩解》卷一三中說:“日邊,或東或西皆可……”我覺得,不論是在朝日的映照下,還是在夕陽的襯托中,天門山這一景都與那時的太陽相得益彰、不相沖突,并都能體現(xiàn)出一種雄奇和壯美。其實,以朝日和夕陽來表達壯美的詩句很多,比如“朝辭白帝彩云間”“長河落日圓”等等。因此,不管怎樣理解,都符合古人對這首詩的感受,比如明人批注“景本奇,道得亦意快,但第二句微拙”、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六“太白七言絕,如‘揚花落盡子規(guī)啼’、‘朝辭白帝彩云間’、‘誰家玉笛吹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jiān)謂為謫仙,良不虛也”。這樣的話,這個無從爭論的朝陽、夕陽就不要去討論了,只要說明白是太陽、不是月亮也就可以了。
我的最后的意思是,講解、學習、賞析一首古詩,不理解詞句固然不可以,但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地去討論某些個別詞句,而不去思考、感受古詩的意境,恐怕是錯了。用古詩來講道理恐怕總是隔了一層,它是有景、有情、有生命的。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12
教學目標:
1、會寫一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3、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體現(xiàn)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教學重點:
能熟讀詩句,理解詩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教學準備:
錄音機,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吟唱詩歌、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你們曾經(jīng)了解過這個人嗎?板書:李白[唐]。你對他了解多少?老師也收集了一些關于李白的資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的詩氣勢磅礴、情感奔放,想象豐富,大膽夸張。因此被稱為詩仙。今天,我?guī)硪皇姿麑懙脑姡贿^,我要把它唱出來,你們想聽嗎?(想聽)聽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的境界當中。
二、自主學習、探究詩意:
。ㄒ唬┱w感悟
1、學古詩,要先學會怎樣去讀。老師先讀,請拿出筆畫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
2、根據(jù)你畫的節(jié)奏,讀一讀
3、誰來讀給大家聽。
自學詩意:真好,我們都能讀通、讀順了。讀完了這首詩,你讀懂了什么呢?現(xiàn)在就請你拿出筆,劃一劃你讀懂的字、詞、句。
探究詩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下面你們來匯報詩意,老師來作畫好嗎?誰先來。
匯報A:我讀懂了“天門”就是天門山!俺本褪情L江。天門山斷開了是被長江沖開的。
師:這里的”斷”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圖說明這山怎樣?怎樣能讀出這種險的感覺來?(生:斷字要重讀。)學生自讀!伴_”字又是何意?是說明這江水怎樣?怎么能讀好這句。(生:斷和開都要重讀。)
匯報B:我讀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綠的江水”“碧水東流至此回”就是碧綠的江水向東流至這就回旋了。師:這里的“回”字當什么講?邊打手勢邊讀詩。問:長江東去不復返,為什么到這就回旋呢?怎樣能讀好它。師相機板畫。
匯報C:兩岸青山相對出:兩岸綠綠的。山相對著聳出來。師:指導書寫”岸”。這里的“出”字當什么講?你認為這山有什么特點?怎樣去讀這句?這山真綠啊!讀。這山真高啊,再讀。這山真險啊!大聲地讀。師相機板畫。
匯報D:孤帆一片日邊來:孤單的一只船從天邊漂過來。師;這是誰的船呢?李白乘船來到天門山,看到這般景色,心情會是什么樣的呢?怎樣能讀出這種心情來。師相機板畫。
總結:孩子們,我們隨著詩句瀏覽了天門山的景色。一首詩一幅畫。你們看這景色美嗎?老師再來吟誦這首詩。讓你閉上眼睛,用心地想想這番美景吧!
三、反復朗讀、體會意境:李白不愧為“詩仙”啊,你們認為這首詩寫得怎樣?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
出示評價:(一起來讀。)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一種洶涌奔騰,急流回蕩,雄山對峙,江水天來的'氣勢。問:你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A:從“天門中斷楚江開”這句詩中,我感受到了洶涌奔騰的氣勢。師: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這水真。誰能讀出這種氣勢來。這種力量真。加強語氣,誰再來讀。
B:我從“碧水東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蕩的氣勢,師引:同學們,我們再來聽聽水回旋時的聲音。聽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師:洶涌的江水聲,震耳欲聾,讓我們大聲地讀出來。浩浩蕩蕩的楚江又在天門山下,流轉盤旋。這是多么壯觀的景象啊,再讀。
C:我從“兩岸青山相對出”感受到了雄山對峙的氣勢。師:天門山夾江對峙,高大雄偉。去匆匆這山的形勢又是多么險要啊。能讀出來嗎?
D:我從“孤帆一片日邊來”感到了江水天來的氣勢。師:浩浩蕩蕩的江水載著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趕來,此時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動,多么地愉悅。怎樣能讀出來?
總結:是啊,這是一番壯觀的景象,這更是一種宏大的氣勢。不光是李白,誰能不對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而感嘆呢?現(xiàn)在,就請你用聲音來抒發(fā)這種情感吧,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
四:拓展練習、總結學法:孩子們,正因為天門山的美景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誰來讀,從這首詩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門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總結:孩子們,學完了本課,我們不僅懂得了詩意,更應該學會怎樣去學古詩。請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學詩的?最后讓我們齊讀古詩來結束本節(jié)課的學習。
五、板書: 望天門山
[唐]李 白
斷
開
回
出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13
教學目標:
1、會寫”斷、楚、至、孤、帆”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望天門山》,背誦并默寫《望天門山》。
3、能借助關鍵詞語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借助學習本詩,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5、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望天門山》。
2、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借助關鍵詞語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用自己的話比較準確地說出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課前圍繞旅游進行談話,感受祖國的山河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并解題
1、用回答以前學過李白的詩篇名稱的談話方法導入課題,并板書課題。
2、解題“天門山”、“望”,“望天門山”
讓學生參看課文注釋并回答,教師指點。(天門山,指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兩山夾江對峙,形如門戶,所以也叫天門山。望,是觀看。望天門山就是詩人觀看天門山所見到的景象。)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讓學生先簡單介紹作者。
2、老師對作者簡介(映示圖片)。
3、寫作背景(映示圖片)。
三、初讀古詩
1、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詩(兩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找兩個同學)
(3)正音,重點關注發(fā)音易錯字。
。4)齊讀一遍。
2、讀好詩句的停頓。
(1)讓學生嘗試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指名兩名同學朗讀)
(2)根據(jù)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停頓問題進行梳理,映示帶停頓標志的詩句。然后范讀讓學生模仿,熟讀古詩。
四、教學生字的寫法
1、映示帶田字格的生字圖片斷楚至孤帆
2、利用課件指導說明這5個生字的寫法。(從結構、筆畫、筆順等方面說明。)
五、把握詩歌大意
1、讓學生默讀古詩,圈畫詩中描寫的景物,同桌交流,結合注釋了解“天門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訂正。
。1)(天門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門山、楚江圖。
3、讓學生用一句話說說詩歌主要寫了什么。
。枥L了波瀾壯闊的長江從天門山中間奔流東去的雄奇景色。)
六、構想畫面,理解詩句
1、教學第一、二詩句。
(1)出示詩句,讓學生邊讀詩句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2)讓學生借助“斷”“開”,等字理解“天門中斷楚江開”的意思。
、僦攸c理解“斷”“開”,體會長江水勢的浩蕩。(斷:切斷、截斷。開:劈開、斷開。)
、诔鍪境瓐D片,引導學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條怎樣的江”。
、壑该卮鸬谝痪湓姷囊馑,然后教師歸納出示。
。ê坪剖幨幍拈L江把天門山從中間劈開,一分為二。)
④指導朗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3)聚焦“回”,指導理解“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學生重點理解“回”,想象江水洶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詩句的意思。圖片展示景象及詞義,再讓學生歸納詩句意義,后教師訂正。
。ɑ兀夯匦、回轉。詩意:東流而去的長水經(jīng)過天門山時形成回旋的'水流。)
、谥笇W生朗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4)指導小結古詩學法(圖片展示):
、俳Y合注釋或查找解釋,理解詩句。
②想象畫面,理解詩句。
2、教學第三、四詩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詩,指導理解“出,來”的意思(出:突出、出現(xiàn)。來:駛來。),讓學生邊讀詩句邊想象畫面,出示畫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兩岸的青山怎樣“出”?
。3)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討論,“當你坐車或騎車行駛在路上的時候,路前方的景物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體會詩句中“出”“來”所描繪的情形。
。4)指導朗讀第三、第四句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教師出示歸納詩意。(兩岸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峙而立,一葉孤舟從日邊而來。天門山好像在張開雙臂,歡迎從日邊而來的孤舟,富有情趣。)
。5)體會詩人愉悅的心情和詩歌描繪祖國山河壯美的特點。
七、背誦默寫
1、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出示“水勢浩蕩經(jīng)過天門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圖片,讓學生為圖片配上合適的詩句。
3、教師投影默寫紙,讓學生觀察每行的方格數(shù),討論古詩書寫的基本格式,在指導學生正確默寫。
八、作業(yè):有感情地背誦《望天門山》,默寫《望天門山》。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斷開
回
出
來
壯美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誦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我也非常喜歡,因為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以來,優(yōu)美詩作就浩如煙海。據(jù)我了解,同學們已經(jīng)背誦了不少的古詩了,誰愿意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老師聽一聽?(3、4名同學,及時評價)
同學們背的詩真不少,看來都非常善于積累。蘇東坡先生有句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啊,學習古詩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呢!
二、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板書:李白)對于李白,同學們并不陌生,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李白呢?(幻燈出示李白資料)是啊,李白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漫游中度過的`。25歲的時候就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離開了家鄉(xiāng)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乘船順江東下,在經(jīng)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望天門山》(齊讀)
三、初讀
1、自讀
你們想知道這首詩是怎樣寫的嗎?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請同學們打開自己手中的課文紙,趕快自己讀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待會兒老師檢查,看誰讀得好。
2、檢查并正音
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注意聽他字音讀準了沒有。大家覺得他讀得怎么樣?指名點評
誰還想讀給大家聽?師點評,出示難讀字音
3、師范讀(配樂)
四、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建議大家再來讀課文。可以結合課文紙上的注釋和插圖來讀一讀,理解詩意,然后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出色。(個人自學開始)
現(xiàn)在,小組交流一下你的學習收獲。(幻燈出示自學要求)
五、交流、品讀
同學們交流的非常認真,下面我們就談一談,這首詩中你看到了哪些美景呢?(指名學生回答)
1、天門山
你們知道天門山在哪里嗎?為什么叫天門山呢?(出示天門山圖片,簡介天門山和楚江)
你們看,這就是天門山,你們覺得天門山怎么樣?
雄偉險峻的東、西梁山分別矗立在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猶如天然的江上巨門,浩瀚的長江水從中間擠開一條通道,奔騰前行。
2、學習前兩句詩
此時,作者李白看到了這壯觀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兩句詩。1)誰來讀一讀前兩句?
2)同學們想一想“中斷”是什么意思?天門山為什么會從中間中斷呢? “至此回”又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至此回?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種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沖我擋。
4)從這兩句我們可以體會出江水怎么樣?(洶涌的江水錄像)
你們看,洶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氣勢!
5)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磅礴,雄壯,充滿陽剛之氣)指名讀,生點評優(yōu)點或缺點 6)范讀
請同學們注意聽老師讀,哪里有停頓,哪些詞是重讀的? 7)學生練習,再指名讀 疊讀,帶著動作讀
3、學習后兩句
1)讀到這里,我不由得要問:這么壯美的景色,詩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
詩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兩岸青山------相對出 2)“相對出“什么意思?青山為什么能出來呢?
(船隨著激流前行,詩人望著人前方迎面的天門山撲入眼簾,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來迎接自己一樣。感覺不是船在動,而是青山在逐漸靠近自己。)3)生活中你有這種感受嗎?(行駛的車輛)
詩人用詞多么精妙啊,一個“出”字把山給寫活了。
4)這青山仿佛是要出來迎接自己一樣,詩人的心情怎樣呢?(高興、激動、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請你讀出詩人的這種心情。
5)李白在高大的天門山面前,絲毫沒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雖從遙遠的天邊來,卻有這青山專程相迎,這又是多么豪邁呀!讓我們齊讀后兩句。(男生讀,女生讀,帶著動作讀)
6)學生帶上動作朗讀全詩
7)以小組為單位,可以齊讀,可以一人讀一句,也可以做動作讀還可以配樂讀,讀出詩人表達的感情。
六、幻燈出示練習題,學生填空,試背誦。
1、同學們朗誦的非常精彩,讓我們都很好的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
2、古詩新唱,全班同學帶著自己感情一起跟著旋律唱出這首詩。
七、學寫生字“斷”“楚”。
八、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的背誦這首古詩
2、收集相關寫景古詩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七言絕句詩寫長江下游的名勝天門山,展現(xiàn)了天門山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背誦李白的古詩和詩人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布置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李白的詩。
2.播放多媒體資源課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簡介李白。
3.師:李白寫詩比較喜歡用夸張,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膽,豐富,語言非常優(yōu)美,李白一生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了許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望天門山》。
二、初讀感知,畫出不理解的詩詞,了解詩意。
1.課件出示“望天門山”的圖,讓學生感知。
2.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推薦。
4.讀中自悟詩意。
三、品讀全詩,感悟詩情。
1.指名個別讀,小組誦讀。
2.指導讀
3.配音讀
四、背誦默寫古詩,拓展積累。
1. 配樂背誦
2. 默寫古詩
3. 課件出示李白描寫河山的詩
結束語:今天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腳步游覽了雄偉壯麗的天門山,賞析了這首古詩,并且學習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希望同學們以后多讀這樣的好詩詞,讓我們更多了解感受祖國絢爛的文化。
板書設計
山險水涌
望天門山 愛國
帆來日出
- 相關推薦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教案】相關文章:
李白描寫祖國山水的詩08-14
李白描寫山水的詩有哪些07-22
關于李白描寫的山水詩09-11
李白的山水詩08-31
李白關于山水的詩10-06
李白的山水詩全集09-09
論李白的山水詩08-09
李白寫山水的詩賞析07-10
唐代詩人李白的山水詩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