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白《獨坐敬亭山》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獨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盡:沒有了。
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
獨去閑:獨去,獨自去。
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人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敬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之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力!边@首五絕的前兩句是說,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力。
前兩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力”兩個字,把讀之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游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之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作了鋪墊。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tài)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之聯想到山中力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力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力”寫出了孤云的狀態(tài),突出了離去的過敬,讓讀之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tài)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氨M”、“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跋唷薄ⅰ皟伞倍滞x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叭松靡恢鹤阋印,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fā)出的慨嘆。詩人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創(chuàng)作背景
詹锳《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于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并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后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這首詩寫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并沒有注明,而認為這首詩寫于天寶十二載只是后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獨坐敬亭山》說課稿
一、說教材及背景
《獨坐敬亭山》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中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中描繪了鳥盡云去,只有敬亭山與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詩表現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后,心情郁悶,到敬亭山尋求慰藉的孤單寂寞的心情。
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認識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為教學目標。朗讀、感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為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為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輔助手段及教學準備:
1、可播放畫面,配上古箏音樂,來創(chuàng)設意境。
2、拓展文字資料,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詩。
3、學生收集李白的古詩和與課文相關資料。
四、說教法設計、學法指導
自讀自悟法:讓學生自己通過注解來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熟讀成誦法: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悟語言,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
五、說教學過程
(一)簡介詩人,引出詩題。
1、課件出示詩人李白的畫像,學生根據收集到的有關李白的資料進行介紹。
2、借機引出寫詩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后,心情郁悶,到敬亭山尋求慰藉,于是寫下了這首詩,師板書課題《獨坐敬亭山》,并邊播放動畫邊吟誦此詩,讓學生初步感知古詩的節(jié)奏。
(二)抓住詩題,學習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勵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著重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用減一減,換一換等熟字記憶法記住字形。認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導書寫。過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嗎?(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詩題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發(fā)現什么?
(三)自讀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憑借課文中的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1、初讀,掃清障礙。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幾遍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
(2)同桌互讀,糾正字音。聽別人讀,達到對這首古詩有一個初步的感受。
2、再讀,感悟詩的內容。
(1)小組按自學要求合作學習,理解詩意,初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匯報:重點讀通詩句,理解詩意(扣重點詞訓練),大致說出詩人看到的景象,整體感知古詩的內容。
(四)細讀品味,體會感情。
1、朗讀一、二行詩句,品味“眾鳥”、“飛盡”、“孤云”“獨去閑”。想象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景象,說說詩句的意思,并聯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孤獨、寂寞)
2、朗讀后兩行詩句,結合實際品味“相看”、“兩不厭”。(后兩行是說只有敬亭山沒有嫌棄他,拋棄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卻總覺得看不夠。)領悟作者從敬亭山上尋到一絲絲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賦予山靈性的表現方法。隨機進行人山對話練習。
課件出示寫話練習:
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道:()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道:
(五)誦讀詩句,體會意境。
讓學生根據理解讀出感受,在配樂朗讀中想象畫面,根據課件出示的畫面,給畫配詩。播放畫面、背景音樂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利用畫面和古箏背景創(chuàng)設情景,會把學生帶到當時的情景中去,使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六)感悟創(chuàng)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對本首詩的學習情況(朗讀、背誦、默寫、畫一畫、演一演、編故事……)。
2、收集有關李白的詩歌,準備開一個詩歌朗誦會。
設計這樣的教學思路,首先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蔽沂冀K把“朗讀”和“背誦”這一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多讀,使學生掌握五言詩的朗讀方法,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析,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象,逐漸達到培養(yǎng)語感和整體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學中,處處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體驗情感,真正把學生融入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的講解,只是在適時處指導、引導,讓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體現了知識是自己學會的這一理念。再次,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抓住古詩所描繪的情景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讀、悟、品、誦、拓展的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李白《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語。
2、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獨坐敬亭山》。
3、會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孤獨寂寞之情。
教學重點:
重點品味詩句,背誦古詩,積累語言。體會詩人孤獨寂寞之情。
知識鏈接: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李白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
一、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李白嗎?(知道)那你能給我們來介紹一下李白嗎?(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李杜”。)
師:李白的詩我們已經學過不少了,誰來背一首?根據學生的背誦相機點撥!锻麖]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詩人!鹅o夜思》——鄉(xiāng)愁滿懷的李白!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情誼、珍友誼的李白
二、學習生字詞
1、同學們都預習的很認真,看來字詞關是攔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個詞語如果你都認識,就給老師一個自信的笑容。那就開火車吧。
2、是不是老師隨便指哪一個詞語都難不倒四年級一班的同學們。看騺y順序讀。
3、強調“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強調“兩不厭”——————注釋中如何解釋“厭”,那么不厭是什么意思?“兩不厭”又怎樣解釋?
強調“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這是最后一朵,也將要“獨去閑”了。悠閑自在的飄走了。
4、出示:“盡”在字典里的三種解釋,全部;完了,沒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氣!案唢w盡”里面你怎樣理解“盡”字的意思?“高飛盡”又怎樣解釋?“眾鳥高飛盡”呢?
三、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一)從題目上感悟
師:知道敬亭山在哪兒嗎?(生答)
師:我們通過預習已經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詩人李白一生七次到過宣州,多次登臨過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這些大詩人也都先后去過,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所以敬亭山后來被稱為“江南詩山”。好,誰再來讀題目?注意敬亭山前面還有“獨坐”兩個字。(生讀)
3、李白來到敬亭山下,坐下來欣賞對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嗎?有只可愛的小鳥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閑。。ㄉ卮,都沒有并說說從哪句詩里知道的。)
4、沒有伙伴,你覺得李白是怎樣的心情?板書:獨。
5獨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學生填空,理解題目的意思。
6、誰愿意來當一次小演員,把自己變成李白,讀一讀自己的這首詩的題目。
7、知道孤獨憂傷的語氣要低沉,緩慢。練習朗讀題目。
8、李白為什么會孤獨,會憂傷呢?一起來了解一下李白當時的處境,寫作的背景。
。ǘ┘氉x詩文,理解含義
1、課件出示全文。讓我們繼續(xù)穿越時空,以李白的身份,讀讀自己寫的這首詩。還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語氣啊。
2、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李白很孤獨?(重點理解高飛盡,獨去閑,第一句詩的含義。)
3、寂靜的山上沒有一只鳥,沒有一片云,此時此刻有誰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來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鳥嗎?有白云嗎?只有什么?
5、李白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樣看著李白。孤獨的山看著孤獨的人,孤獨的人看著孤獨的山,—————相看兩不厭,怎么看也看不夠。所以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6、此時李白深情的看著敬亭山,輕輕的說:“”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著李白,輕輕的說:“”
把要說的話寫在課本的空白處。(強調學習方法:讀書時,邊讀邊想,邊想邊記,這是學習的好方法。)
7、學生匯報之后,老師引讀。
此時此刻,李白相對敬亭山說:“連白云和小鳥都不喜歡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來陪我。我們倆真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還想對敬亭山說:“我們兩個孤獨的好朋友在這么清靜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對李白說:“”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當做自己的好朋友來傾訴心里的話,我們可以體會到李白對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書:寄情山水)
9讓我們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讀課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經理解了每一句詩的含義。出示詩句含義。讀讀記記。
10、指導背誦。
四、回顧總結
說一說這節(jié)課的學習有了哪些收獲?
五、作業(yè)小超市
1、練習背誦并默寫《獨坐敬亭山》。
2、熟練朗讀《望洞庭》和《憶江南》。
3、搜集一些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李白《獨坐敬亭山》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二、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3、古箏音樂
三、教學流程
。ㄒ唬⿲胝n題,揭題。
1、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ǘ┏踝x,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ㄈ┰僮x,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xiāng),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設計意圖:設計讓學生自讀自悟,不理解的與同學交流,討論,目的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合作參與,讓每一位學生有效參與。適時補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設計假如你是李白,你會怎么想?是尋找學生與文本的撞擊點,引起學生共鳴。因為李白距離學生久遠,他們無法理解詩人當時心情,引導他們進行說話,也加強了語言的訓練,使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華。
。ㄋ模├首x,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ㄎ澹⿺U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也是引起生與文本語言的撞擊,重要是培養(yǎng)生的想象能力,給詩配畫一環(huán)節(jié)也體現了“尊重個性,面向全體”的設計理念,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過畫表現出來,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還促進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的發(fā)展。
李白《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本學期只有短短的三個半月,而在這緊迫的開學第一課里,我遇到的就是一篇古詩教學——《獨坐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達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發(fā)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比绾卧谶@短的時間里讓四年級的孩子迅速理解詩意,并由此產生對詩歌的興趣呢?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
我決定從詩人入手,首先讓學生回憶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詩,使學生多角度、重新認識了李白。使學生知道李白是個非常豐滿的人物:鄉(xiāng)愁滿懷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義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帶領學生去認識更豐滿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這樣開課,既鞏固了所學,又豐富了對李白的認識,也為學習李白的新詩《獨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接著我準備從詩題開始,通過抓“詩眼”的方法,帶領學生緊緊抓住“獨”字,先行體會詩人那份孤獨寂寞之情。
然后又通過在詩中找“詩眼”的方法讓學生交流詩中能體現“孤獨寂寞之情”的“字眼”。學生很快通過“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边@兩句詩中的“盡”和“閑”字,體會出鳥飛云去只有李白孤獨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對比中越發(fā)顯出作者的“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贝藭r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時能懂李白,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1、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仿佛在對他說:——”讓學生在本子上寫,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在寫話中把體會到的作者孤獨之情用文字表現出來。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表達詩人遭貶流放后的孤寂、愁楚。但課堂教學中也充滿了遺憾,由于時間的關系,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詩文朗讀韻味不是很足,節(jié)奏不夠清晰,語速快了一點。我注重了詩意的體會,卻缺失了讓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感受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熏陶。我想,如聽錄音,多示范,讓學生在意境之美的熏陶中去感悟詩歌的韻律美,應該是我以后教學詩文注意的地方。
反觀全課,情感的基調奠定的是不錯,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如果說就學生本節(jié)課的發(fā)言來說,應該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畢竟這是日常課,我覺得這節(jié)課在面向全體時做得不夠,有部分學生始終參與不到課堂學習中來,對詩的情感體會也不到位,這也是我的日常課堂經常出現的問題。
總之,詩路漫長,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堅實的去實踐!
【李白《獨坐敬亭山》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獨坐敬亭山》10-14
李白《獨坐敬亭山》古詩賞析優(yōu)秀02-28
李白獨坐敬亭山翻譯04-25
李白詩詞《獨坐敬亭山》的詩意賞析04-24
《獨坐敬亭山》李白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李白《獨坐敬亭山》詩歌鑒賞07-21
李白《獨坐敬亭山》寫作背景12-29
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08-03
關于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的解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