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相信很多人都學過《金蟬脫殼》這篇課文,那么相關的金蟬脫殼課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金蟬脫殼
我最愛捉蟬。有一天,我無意中撿到了幾個透明發(fā)亮的殼。叔叔們說,那是蟬蟲脫的殼。夜幕降臨,蟬蟲就從土里鉆出來,偷偷地爬到樹干上,脫掉它身上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裝。
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我決心要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
這天傍晚,下了一陣毛毛雨。雨過天晴,空氣十分新鮮,我向菜園跑去。菜園里的柿子樹枝繁葉茂,在夕陽映照下顯得更加翠綠。我的目光順著樹干上下搜索著。突然,我發(fā)現(xiàn)了一只肥肥的、通身發(fā)著金黃色亮光的蟬蟲,正沿著柿子樹往上爬。當爬到一個枝丫上時,它用腳緊緊抓住樹皮上的一處裂口,停在那里不動了。我輕手輕腳地爬上樹,躲在一個枝丫后面,聚精會神地盯著這只蟬蟲,等待著金蟬脫殼這一時刻的到來。
開始脫殼了!蟬蟲整個身體來回地抽搐了幾下,背上立刻裂開了一道口子,蟬背露出來了。背上那一層保護甲的顏色也在很快地變化著,先是極淡的綠色,一會兒就變成了深綠色。接著,頭鉆出來了,前面一雙透明發(fā)亮的大眼睛,像兩顆花椒籽一樣又黑又亮,六只腳出來了,整個身子在慢慢地活動。最有趣的是蟬尾出殼的情景。未出殼的蟬尾使勁地抖動著,伸著。蟬兒把它已經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xié)調。脫殼的蟬兒靜靜地趴在蟬殼上,過了好一陣子,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蟬殼。
剛出殼的蟬兒除了背上那一層保護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疊的翅膀也只有一點點。但是,很快就發(fā)生了奇跡般的變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漸大了起來,很快蓋住身子,像兩把扇子長長地拖在身后。蟬兒的肚子在不停地顫動著,每顫動一次,身上的顏色就由淺而深地變化一次,漸漸地變成了深綠色,變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現(xiàn)了排列整齊、圖案精巧的斑紋。蟬觸角也顯現(xiàn)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環(huán)。
這是多么奇特動人的情景!我高興得幾乎叫起來。
我再一次仔細地看著蟬兒,它是那樣五彩繽紛,就像雕刻家給自己的藝術品涂上了油彩一樣。而留在一旁的蟬殼,透明發(fā)亮,閃著金光。這陣兒,蟬兒長久地趴在樹上,恢復著體力,準備開始它的歌唱生涯。
拓展:小學語文課文《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金蟬脫殼》一文,緊緊扣住一個“脫”字,按照“脫殼前”——“脫殼中”——“脫殼后”的順序,運用細致生動的語言描摹了金蟬脫殼這一神奇有趣、奇特動人的景象。讀文本知過程,課堂教學的重點不是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通過抓住具體的描寫,品味生動的語言,感受蟬脫殼過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導學過程中引導的比較詳細。同時由于“脫殼中”這部分,觀察和表達順序非常好,所以抓住這個契機,我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小結文章這部分的寫作特點,并出示一個習作,引導學生運用本部分所領悟出的寫作特點進行評價,分析優(yōu)劣以及改進辦法,較好地完成了讀寫結合的導學設計。
如果說對第四小節(jié)的學習是扶的話,第5小節(jié)的學習,主要是在第4小節(jié)指導學習的基礎上的放。在這部分的導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表格,通過學生自學完成表格,引導學生了解第5小節(jié)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多次朗讀來體會變化的神奇。
最后,引申義的導出是通過小圖和大圖的變化來實現(xiàn)的。通過對小圖大圖的觀察結果的比較,自然引出引申義。
然而,在教學過后,才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的設計還有許多的不足:
1、課堂容量較大,原本較多考慮的學生活動,由此而被壓縮的太少,學生的課堂自動明顯不足,尤其是課堂上的悟讀部分太少,未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以致于教師的主體過分突出,喧賓奪主。
2、學生走進文本,主動揣摩,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夠明顯,教學的生成落實不夠。
3、評價的主體比較單一,內容比較簡單,標準也缺少維度。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難以調動。
4、與《導學案》的切合度也不夠,對課堂的學習內容,應當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多層次的當堂檢測,以了解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深度。
不足很多,從不足中使我認識到,課堂教學最關鍵的是學生參與了多少,生成了多少。如果導學設計,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能以學生為主體,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生成,即使流程再工整,課件再漂亮,導語再詩化,也算不得是一節(jié)好課。
- 相關推薦
【金蟬脫殼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課文《金蟬脫殼》片斷賞析10-21
小學課文太陽課文原文11-09
背影課文原文02-13
海燕課文原文07-25
散步課文原文03-19
跳水課文原文06-03
刻舟求劍課文原文06-11
《燈光》課文原文06-04
《過秦論》課文原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