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稁熣f》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下面是韓愈的師說賞析,請參考!
韓愈的師說賞析 篇1
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從正面論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擇師標準。
“古之學者必有師!碧峁P點題,單刀直入!肮拧弊种赋鰪膸煹臍v史傳統(tǒng),“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調從師的必要。一開頭就揭示出學者和教師的關系,作為全篇綱領,肯定堅決,不容辯駁。“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比嬉(guī)定老師的職責范圍,指出老師的作用,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叭朔巧,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敝赋稣J識事物的一種客觀規(guī)律性,連用兩個“惑”字,突出說明不從師的害處。“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绷信e兩種情況,旨在說明“聞道”是從師的標準!拔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詮釋前文,又強調從師是為學道,凡有道者皆可為師!笆枪薀o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边M一步論述擇師的原則。這是作者所說師道的基本精神。這種有道為師(包括“能者為師”)的原則,正中當時積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從師的惡果、表現(xiàn)和原因,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述從師的重要性,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段首以感慨的語句開頭,筆鋒突轉,引起讀者注意。承上文“解惑”,從反面指斥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氣!肮胖ト,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相比,旨在說明士大夫的無知!笆枪适ヒ媸,愚益愚!边B用兩個表程度的副詞“益”來說明,從師的態(tài)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結果也截然不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補充上文,進一步點出結果,以反問的口氣啟發(fā)讀者深思。以上為分論的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焉”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币詫Ρ鹊姆绞,指出眾人的糊涂!氨送又畮,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苯忉屚又畮煹淖饔,既有比較的意思,又為下文的“小學而大遺”做鋪墊!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比較的結果,落在“小學而大遺”上,足見那些恥師之人是糊涂的。以上為分論的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對比居于下層的人與士大夫之族對待從師的態(tài)度。“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睂懗鍪看蠓驑O為荒謬的話是為下文的評說感嘆準備條件!皢韬簦煹乐粡涂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幾句是作者的感嘆之詞。點明師道不復的原因,對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嘆。以上為分論的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三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有的態(tài)度,闡明教和學的關系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照應篇首“傳道授業(yè)”。
“圣人無常師。”此語見解精辟,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引出擇師的典范!翱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睆膸煹男袨椤!佰白又剑滟t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必有我?guī)熝。”從師的言論,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是緊呈上文得出的結論,且與開頭的“聞道”、“師道”相呼應。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從表揚李蟠,再肯定從師?偨Y全文,點明主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重視師道!坝嗉纹淠苄泄诺,”能行師道“作師說以貽之!苯Y尾點題。
本文的主旨是論述老師的作用,兼及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在論述過程中,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問題上的愚妄態(tài)度,闡明自己對師生關系的見解。論述時先從正面立論闡述,再從反面提出駁議,駁議時使用對比手法。然后以孔子為例,得出強有力的結論。除開頭立論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擺事實、講道理,很有說服力。起句奇崛,氣勢磅礴。這篇文章不但開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幾乎都是這樣。韓愈常把自己的結論凝結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行文時用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強文章的氣勢。
韓愈的師說賞析 篇2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也就是說傳道應該是為師的第一要義。何為傳道,我覺得就是告訴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這是我們教育的目的,談如何為師,其實就是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這也涉及回歸古典,就是回歸到教育的原始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這一最基本的道理進一步演繹就是教育應把人本身作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把教育變成實現(xiàn)其他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不是變成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或手段,也不是為市場服務或實現(xiàn)某種特別技能的工具或手段。這里我要強調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即“生存技能”與“生命質量”,并且要很決斷地說:我們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yǎng)“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質量”。也就是說,教育應當把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性、培養(yǎng)有質量的生命作為第一目的。這一思路,正是回到教育的原始目的和古典目的。原始目的是指從孔夫子開始的把培養(yǎng)人作為第一目的,教育宗旨是學為人、學做人。換句話說,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yǎng)職業(yè)的技能、生存的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質量。關于這點,李澤厚先生和劉再復先生的對話當中曾用哲學語言來表述,說我們應該是以培育人的情感本體與倫理本體(亦即“成人”)為第一目的,以塑造工具本體(亦即“成才”)為第二目的。我們培養(yǎng)學生,當然也要培養(yǎng)某些技能,比如當醫(yī)生、當律師的職業(yè)技能,但這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應是培育倫理本體、情感本體,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完整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根本。這恰恰是當年孔夫子強調的,他強調教育在于學做人、學為人,這是中國教育非常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我們應當回歸這個傳統(tǒng)。
我們中國的教育結構一直具有三個維度,既有智育、體育,還有德育。近代思想家王國維、蔡元培還想在德、智、體三維之外開辟第四維度,這就是“美育”之維。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什么是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德!_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王國維認為,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成為完全的人,完全的人必須具備真善美的品德,對人除了要進行智育和德育的教育外,還須進行美育教育。他還認為,人只有當他具備審美能力時,才是“完全的人”,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完全的人”。蔡元培為了強化人文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論點,就是“以美育代宗教”,“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則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痹诓淘嗫磥恚悦烙孀诮,讓國人的感情不受外物的污染和刺激,使其接受藝術的熏陶變得純正,從而滿足人性發(fā)展的內在需求。盡管這一主張在當時就引起陳獨秀、羅家倫、周作人、周谷城、熊十力等多方爭議甚至反對,乃至今日也未能在學術界形成共識,但其在當時中國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下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遺憾的是,這個命題的意義到現(xiàn)在仍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五四運動是發(fā)現(xiàn)“人”的運動。魯迅先生在《燈下漫筆》中把漫長的中國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他發(fā)現(xiàn)中國人不是人,只當過兩種類型,一是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一是連奴隸也做不得;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掙得過做人的真正資格,中國也從來沒有老百姓能真正擁有做人權力的時代,即使是太平盛世,哪怕是“唐宗宋祖”時期,人們頂多不過是奴隸,所以他們要重新發(fā)現(xiàn)人。所謂發(fā)現(xiàn)人,在廣度上包括發(fā)現(xiàn)三個東西:一個是發(fā)現(xiàn)人,一個是發(fā)現(xiàn)婦女,一個是發(fā)現(xiàn)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就是發(fā)現(xiàn)我們中國兒童的生命質量問題。沒有中外文化精華的積淀和補養(yǎng),我們的生命質量就會降低,甚至會犯一種“缺鈣癥”,或者說“貧血癥”,這是文化的貧血癥和文化的缺鈣癥,就是缺少人文的鈣,靈魂的鈣,缺少情感本體與倫理本體的鈣。所以教材的豐富與多樣,以及教材具備真、善、美這些基本鈣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基礎教育要培養(yǎng)出真正合格的健全人格的人,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是對課本的選擇問題。何為課本?我認為,課本雖然是教育主管部門編訂發(fā)放的既定教本,但它只是一個用來教學的范本,它是自由而開放地存在著,教學者完全可以按需索取,讓它“為我所用”,而無需拘泥于它,更不必全盤依照。每個老師在課堂上其實是個相對獨立的個體,所以你的課堂以及你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由的。你可以引導孩子們用批判的眼光去解讀文本,這就要求老師有識別的能力和勇氣。
其次老師自己的心智必須是健全的。如果說老師自己的心智有問題,人格有缺陷,自己是個類人孩,那么別指望這樣的老師能教出多好的學生來,即使他能教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最后也是一種失敗。我們很多老師在心智這一塊是不合格的,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隱憂和傷害。其實我們不該去提倡那些以校為家的老師,一個不顧家、不愛家的老師你別指望他有多愛你的孩子。你想啊,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的人,他會愛別人的孩子嗎?在這樣老師眼里,學生的成績只是籌碼,是自己升官或者賺取名利的籌碼。不少成功的優(yōu)秀的老師后面其實有的是一個為之破碎的家庭。這樣的老師如果是我們整個中學教育的主流,那太可怕了。
第三、教育必須去功利化。這點對老師來說是苛刻,不現(xiàn)實的。社會是功利的`,學校是功利的,老師就必然是功利的。特別是那些80后的年輕老師,成為了學校里最功利的群體,而他們恰恰是學校教育的生力軍,這對學生來說,對社會來說只會是一個災難。我們學校教育本該只是讓一個普通人成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為文明社會的正常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教育就是應該以人為本的,而且應該以培養(yǎng)普通人為本的,尤其是基礎教育。中小學教育,根本不需要設定一個目標,需要考多少個重點高中或大學,需要教出多少出類拔萃的人。學校教育,其實提供的是一條中間線的教育,它不是按照智商最高的人的標準設立的,而是按照普通人的智商設立的,所以,學校教育中,快樂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它應該成為學生——同時更加重要的是——成為老師快樂的過程。今天,恰恰相反,老師不快樂,學生更不快樂。如果老師不快樂,這個教育過程的展開就會帶上很多陰影。我想到一個詞:尊嚴。如果一個時代的老師,尤其是基礎教育的老師,在社會上的地位不高,不能受到應有的尊重,他的生命的尊嚴就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滿足,我們的教育基本上就失敗了。何為師道尊嚴?就是老師在社會中能夠受到普遍尊重的那種尊嚴,如果連這個都沒有,這個時代的教育——哪怕它出了再多的高分學生——也是失敗的。當一切都以功利來評價的時候,基礎教育必然是失敗的。
韓愈的師說賞析 篇3
韓愈所處的唐朝中后期,儒學的師道觀已逐漸淡化,世人不以相師為榮,反以求師為恥,特別是知識分子更是恥于學師。為了扭轉這種輕師道的風氣,韓愈以《師說》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為師。《師說》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廣,本文只對幾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1教師的任務
文章明確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就是說教師的任務。
“傳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這里當然指封建社會的封建道德和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政治服務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謂“授業(yè)”就是指傳授什么內容,既傳授儒家的經典。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必然教給學生讀寫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學生受到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傳道授業(yè)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事,教師的任務就是解答學生在傳道和受業(yè)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傳道為主。三者的位置擺得很清楚,第一是傳道,其次是授業(yè),最后是解惑。教師向學生講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難,都是以傳道為教育目的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讀寫和生存常識,并通過不斷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在“道”與“業(yè)”方面的疑惑,達到使學生領悟“道”的內涵,最終使儒家道統(tǒng)代代相傳的目的。韓愈指出教師最終傳授給學生不是“業(yè)”,更不是“惑”,而是“道”。
韓愈認為教學目的與任務,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識教育,最終達到發(fā)展學生智力的目的。在現(xiàn)代教育中,教學的目的與任務仍沒有脫離這三方面,只是由于時代不同其具體內容不同而已。
韓愈對教師任務的論述同樣可以為我們所用,用它來說明智育和德育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師的重要性
《師說》中第一句話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么必有師呢?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會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為之解惑。這樣短短的幾句話,就說明了教師的作用,如果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進一步說明了從師的重要性。
3教師的標準
韓愈說清楚了教師的任務及其重要性,但什么才是師呢?他認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師,他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在那個時代談的是封建之道,衡量教師的標準始終是以政治為第一位,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把道理解為政治標準,韓愈的觀點是正確的。
“道”必須通過授業(yè)解惑來完成,要能更好地傳道,就必須善于授業(yè)和解惑,所以教師不僅自己懂“道”,更要善于傳“道”。換言之,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yè)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傳道。
4師生關系
韓愈明確提出“圣人無常師”,并提出“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說不管什么人,只要誰先懂得道,誰有學問,誰就是教師,實際上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標準上進一步講清楚何以為師的道理,這是符合擇師之道的。
他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边B續(xù)運用兩個“不必”強調了三個問題:首先,強調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學生將來甚至現(xiàn)在都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超過教師;其次,強調了“師不必賢于弟子”,學生是求學者,但對教師來說,不是絕對的求學者,而是相對的求學者,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最后,強調既然師不可能事事“賢于弟子”,那么就要求教師不應該滿足現(xiàn)有知識,而應學而不厭,精益求精,不斷前進。韓愈指出:“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尤眨骸诵,則必有我?guī)煛!笨梢,韓愈強調的是一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民主、平等、互動開放的師生關系,他極力主張“尊師重道”,卻沒有走向過分強調師道尊嚴和教師權威的極端,這對我們今天處理師生關系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總之,韓愈圍繞“教師”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教師的任務、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給予具體的說明并提出了圣者為師的觀點,實際就是能者為師的觀點,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當然,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韓愈的《師說》中所表現(xiàn)的師道觀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辦教育的目的是復興儒學、排斥佛教和推行文學革新運動,因此他所強調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強調的教學內容是“圣人之書”。他的教學方式明顯地帶有枯燥說教和硬性灌輸的特點,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個性的培養(yǎng)。
學史以鑒今。在教育事業(yè)大力改革和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為了“溫故而知新”,在繼承中發(fā)展。《師說》中閃爍的積極教育思想,特別是通識教育觀、平等師生觀、創(chuàng)新學習觀及終身教育觀等無不對現(xiàn)代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韓愈的師說賞析 篇4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教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韓愈的斗爭精神。
第1段,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安痪杏跁r”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肮诺馈敝浮皬膸煻鴨枴,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yōu)良學風。
韓愈的師說賞析 篇5
《師說》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充分,說理透徹,氣勢磅礴,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從歷史事實(“古之學者必有師”)、教師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學者定會遇到疑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三個方面證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于教師的年長年少,韓愈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明確了擇師的標準。接著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人們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指出了他們在“從師”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點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韓愈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論斷。為了證明這一論斷,韓愈選擇了孔子的言行來作證。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說了。而且韓愈雖只用了廖廖數語,而孔子的言行卻寫得具體,因而很有說服力。這樣,文章以其鮮明的中心、清晰的層次,充分的說理體現(xiàn)了邏輯思維的嚴密。
【韓愈的師說賞析】相關文章:
韓愈師說的賞析10-18
韓愈的《師說》賞析08-15
韓愈師說賞析09-25
師說韓愈賞析10-28
韓愈師說分析賞析10-29
師說唐韓愈的賞析10-31
韓愈詩人的師說賞析10-30
韓愈師說分句賞析09-29
韓愈師說原文翻譯和賞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