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會發(fā)現(xiàn),月意象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月亮作為客觀世界中存在的一種常見的自然景物,為什么會備受文人雅士青睞呢?月意象的介入?yún)⑴c會起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呢?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仔細閱讀了教材中的詩文以及其它相關(guān)典籍資料,微有收獲。
在歷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月亮經(jīng)過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飾潤色,形成了它獨特的價值取向和美學(xué)意義:
(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兩者極為相似。青樓君去后,明月為誰圓?(羅鄴《秋別》)由月圓而人不圓(團圓)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殘月正如鉤。(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顧非熊之官》)詩人為什么面對一鉤殘月會產(chǎn)生不堪的感覺呢?恐怕是殘月喚起了他的孤獨意識所致。
(二)月光清冷,與人的凄涼心情頗為相似。詩人喜歡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離愁別緒。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齡《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來襯托離人的孤寂情懷。
。ㄈ┰铝僚c人能共存于同一時空,成為旅人的伴侶,為旅人解悶消愁。峽里聞猿叫,山頭見月時。(李白《送友生游峽中》)夜行峽中聞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羈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隨,總算給人一點慰藉。
。ㄋ模┰铝量梢宰鳛閭髑榈拿浇,因為分隔兩地之人都能見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月中有詩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見月,便感知到了詩人的情意,從而激發(fā)起對詩人的思念。
。ㄎ澹┰铝聊軌蚶p方的心理距離,減輕因分離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王昌齡《送柴侍御》)不管身處何地,蒼穹之下只有一個月亮,月亮是兩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溫和、柔順,給人以歸附感。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寓動于靜,勾畫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靜謐的美麗圖景,讓人生發(fā)出身處其中該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見月意象的存在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詩文的內(nèi)容。下面擬從營造意境和傳達感情兩個方面對高中教材中出現(xiàn)的月意象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一、營造意境
(一)寧靜、美好之境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皎潔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星星點點,特別的明凈、清幽,在這樣的月光下,在這樣的氛圍中,即使是勞動也變成了一種享受,所以浣女洗衣歸來,漁夫下河捕魚,具有詩情畫意,此所謂人在畫中游,人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這樣的寧靜、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月光臨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飛,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詩人夢游的唯一伴侶,也是最親密的朋友(詩人一向視月為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親切、溫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僅交代了詩人夢游的時間,還營造了一種美好、溫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蘇軾《赤壁賦》)
七月既望,詩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潔的月亮緩緩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銀輝的浸染下,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頓時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心曠神怡。
。ǘ├浼拧兄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風(fēng)吹碎,反射向無盡的蒼穹,兩岸的楓葉荻花也在秋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滿目凄涼,此情此景,主客慘將別,友人近在眼前卻又即將遠在天邊,怎能不讓人傷感呢!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終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優(yōu)美的旋律之中,靜靜地把月光灑在江面上,泛出點點白光,隨著波紋閃閃而動,與曲調(diào)余韻相互應(yīng)和著,一同營造出曲終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雨霖鈴》)
這幾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xí)習(xí)曉風(fēng)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
,客情之冷落
,風(fēng)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
廿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月兒悄無聲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隨波蕩漾,天上地下合成一個凄冷森然的畫面,從前的熱鬧喧嘩、歡歌笑語,一去不返,冷落凄涼,令人傷懷!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半輪殘月,仍懸掛于茅店的屋頂之上,冷冷的清輝伴隨著早行旅人的腳步踏上征途,如此,與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霜等景勾畫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圖,表現(xiàn)出寂靜的山村所特有的氣氛。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杜甫《詠懷古跡》)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傳來玉佩的清脆聲,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歸來,然而歸魂終屬空歸、枉歸。生前失寵,死后無依,離家去國,遺恨絕域,寫來凄極、怨極。
(三)闊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原野廣闊;舟前月涌,大江東流,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
。
星垂、月涌是以細膩寫闊大,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ㄋ模┯篮阒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蘇軾《赤壁賦》)
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fù)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天地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沒有盡頭,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無盡寶藏,我們應(yīng)該拋卻功名利祿,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麗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亦即此意!
二、傳達感情
。ㄒ唬╇x別感傷之情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爭艷,秋月高懸,本是自然界中難得的具有季節(jié)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詞人的眼中,這些卻成了打開他記憶和感情閘門的導(dǎo)火線,花兒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開凋零,月兒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讓他的亡國噩夢一次又一次地浮現(xiàn),讓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滅,讓他的脆弱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擊,讓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臨崩潰,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讓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shè)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ǘ⿷压艂裰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
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
見證了這里的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然而曾幾何時
,富貴風(fēng)流,轉(zhuǎn)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
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xùn)|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墻來
,依戀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這里并不只是發(fā)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沉,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通過明月這一意象,深寓著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
。ㄈ┛穹艖嵓ぶ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得意須盡飲,盡飲須對月,這樣才有氛圍,才有情調(diào)。月亮是詩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曠高潔的月色下,詩人才能毫無顧忌地縱情豪飲,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態(tài)飄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卻又流露出詩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極大不滿和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聽眾,也是最好的見證人。
。ㄋ模o奈苦悶之情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面對著險要壯闊的三國赤壁,聯(lián)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發(fā),而自己卻一再受挫早生華發(fā),詩人苦悶之極,卻苦于找不到傾訴的對象,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塊壘,傾訴壯志難酬的失落,與月亮同歡同樂,隨月亮同起同落,一起融于無盡的宇宙。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月亮作為一個常見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們的喜愛,是有著深層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的。它的介入?yún)⑴c,塑造了許多純美的形象,營造了許多凄美的意境,給了中國文人無數(shù)的感傷、無數(shù)的慰藉,也給中國文學(xué)增添了無限的色彩、無限的光輝。
【高中語文教材古詩文】相關(guān)文章:
最新高中語文古詩文閱讀答題技巧11-16
蘇軾相關(guān)古詩文11-30
長恨歌古詩文02-17
《定林》古詩文閱讀11-20
韓愈塑像的古詩文11-24
《采薇》古詩文賞析12-19
河中石獸古詩文06-28
《鄉(xiāng)愁》教材理解06-01
詩經(jīng)鹿鳴古詩文賞析10-30
描寫夏天的優(yōu)美古詩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