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古詩原文: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注釋:
1、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
2、三秋:秋季。一說指農(nóng)歷九月。
3、能:能夠。二月:農(nóng)歷二月,指春季。
4、過:經(jīng)過。
5、斜:傾斜。
《風》譯文: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風》賞析1: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tài)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jié)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fā)怒的時候,過江卷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發(fā)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著,輕蔑地看著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為一列戰(zhàn)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fā)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nèi)f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凄婉的風,千姿百態(tài)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風》賞析2: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鼻皟删渚汀帮L”的季節(jié)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后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jīng)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xiàn)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tài)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zhì)或原態(tài)的改變?nèi)ケ憩F(xiàn)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tài)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fā)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xiàn)風的種種情態(tài),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xiàn)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fā)”“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chǎn)生內(nèi)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fā)展到極態(tài)而自然產(chǎn)生的質(zhì)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xiàn)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nèi)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guān)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敖狻保羌毿,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澳荛_”,“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xiàn),“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qū)ε,《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敖饴淙锶~,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fā)”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chǎn)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xù)起來,反映了世間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tài)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tài)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作者簡介:
李嶠(645~714年),字巨山,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唐朝時期宰相。
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小尉、長安尉、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臺少監(jiān)等職。武周時期,依附張易之兄弟。中宗年間,依附韋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書令、特進,封為趙國公。唐睿宗時,貶為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遷廬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廬州,終年七十歲。
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為“文章宿老”。先后歷仕五朝,趨炎附勢,史家評價以貶義居多。
【古詩《風》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唐風·揚之水古詩詞鑒賞07-26
古詩鑒賞11-05
《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古詩詞鑒賞07-17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古詩詞鑒賞12-15
蝶戀花古詩古詩鑒賞11-16
邶風·凱風詩詞鑒賞12-16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古詩鑒賞09-05
古詩黃州鑒賞12-05
《春寒》古詩鑒賞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