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原文: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jié)不隆。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翻譯:
姬昌受封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為三份,他有其中兩分。
整治貢品來進奉,不失臣子的職責。只因為崇侯進讒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為送禮而赦免,受賜斧鉞征伐的'權利。他被孔丘稱贊,品德高尚地位顯。
始終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傳遍。齊桓公擁周建立功業(yè) 存亡繼絕為霸首。
聚合諸侯捍衛(wèi)中原,匡正天下功業(yè)千秋。行為磊落不欺詐,美德流傳于身后。
孔子贊美齊桓公,也稱贊管仲。百姓深深受他的恩惠,制服荊蠻無左人。
天子賜肉與桓公,命其無拜來接受;腹Q小白不敢,天子的威嚴就在咫尺前。
晉文公繼承來稱霸,親身尊奉周天王。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晉文公聲望鎮(zhèn)諸侯,從其風者受尊重。威名八方全部傳遍,名聲只次于齊桓公。
佯裝稱周王出去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陽。以臣召君乖于禮, 因此大眾議論紛紛。
創(chuàng)作背景:
短歌行其二當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諸子侯,實為曹氏代替劉氏作盤石安排。人多以為曹操“為漢相,實為漢賊。”于是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鐘由等討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以上諸項都是曹魏代替劉漢的實際步驟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漢獻帝的傀儡地位僅一步之遙。時東吳孫權遣使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此詩表明心跡。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譯】相關文章: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譯及賞析06-05
曹操《短歌行其二》10-05
曹操《短歌行 其二》賞析10-11
曹操《短歌行》其二賞析10-05
曹操短歌行其二鑒賞11-04
曹操短歌行其二賞析11-02
曹操《短歌行》翻譯05-18
曹操短歌行 翻譯09-14
曹操《短歌行》其二賞讀11-13